□石嘉楊 靳超凡
伴隨現代數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網絡新聞數量日漸增多,越來越多的人逐漸接受新媒體推送信息的方式。因此,要想讓廣播新聞在市場中占據不敗之地,應更重視廣播節目內容與質量,創新節目形式,提升新聞節目制作水平,為廣播新聞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廣播電臺新聞節目制作涉及節目策劃、信息收集、編輯整合、宣傳推廣等環節。為保障新聞節目順利播出,整個流程對各個環節的時間均有具體要求,如果相關工作人員無法掌控好每個環節需要用的時間,就極易發生內容缺失問題,導致聽眾接收的新聞信息缺乏全面性與完整性,從而對聽眾收聽新聞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產生直接影響。
對比而言,在新媒體上,群眾能夠隨時隨地了解各種新聞,只要在網絡平臺中搜索關鍵詞,就能獲得具體的新聞鏈接與新聞視頻,新聞發展全程均能夠被群眾掌握和了解。基于此,新媒體的出現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群眾對廣播新聞的收聽興趣,導致廣播電臺新聞聽眾群體漸漸流失,這也是我國廣播電臺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時效性,即指能夠及時、快速向群眾傳輸新聞信息。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微信、抖音與微博等網絡媒體在編輯形式上均具有便捷性、多樣性與現代化特點,受眾只要擁有一臺電腦或者是一部手機,就能享受到“快餐式”新聞信息服務。
對比來講,廣播新聞則要經過一系列流程才能傳遞給受眾,包括新聞信息收集、編輯、審批及發布等,使新聞信息難以在第一時間傳輸給受眾,新聞傳播的時效性被大大削弱。
傳統廣播新聞的制作通常是按部就班進行的,首先對新聞標題進行設計制作。有的廣播新聞為了吸引聽眾注意力,會選擇夸張的標題,有“標題黨”之嫌。聽眾雖然被導讀的標題吸引暫時留下來了,但實際聽過內容后,就會感到大失所望。
廣播新聞節目制作與規劃,就是廣播新聞工作人員根據廣播媒體發展規律與目標群眾的信息需求,策劃相應新聞內容,從多角度、多層面仔細選取所需信息材料,以正確導向為指引,去撰寫新聞稿件并進行報道。換言之,就是新聞廣播節目不但應反映新聞事件全貌,還要充分滿足群眾對新聞信息的各種需求,亦要注重提升廣播新聞應有的吸引力及感染力,在社會上形成一定影響力,正確引導社會輿論。
第一,明確新聞選題。新聞選題不但應具備新聞應有的價值性與代表性,充分滿足群眾個性化信息需要,而且還應當符合廣播新聞欄目的一貫風格。
第二,每一個新聞事件均具備諸多信息點,從不同方向與不同角度進行詳細分析,能夠獲得不同的解讀。在這一過程中,廣播新聞節目策劃工作人員必須遵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方針政策,維護社會穩定和諧,并將以此為基礎選取合適的切入點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分析,從而提升廣播新聞節目的價值。
第三,確定新聞節目基礎架構,包括新聞標題、板塊、片頭、主持人、語言等多方面,這些都是廣播新聞設計、規劃的主要內容,這些要素對廣播新聞節目播出成效與質量會產生直接影響。因而,節目策劃人員需要提前預測受眾需求導向,不斷創新變革,提高受眾關注度,以提高廣播新聞經濟收益。另外,還要從宏觀方面規劃并科學設計每個環節,格外重視細節問題,從而提升廣播新聞節目播出水平和質量。
第一,在收集新聞信息素材時,可結合新聞事件屬性和影響力來選取收集手段。
對重大社會新聞或是題材比較新穎的新聞,新聞記者應對當事人或知情人士進行面對面采訪,獲得最直接的新聞素材。新聞記者采訪前應做好萬全準備,詳細撰寫采訪提綱、設定采訪具體計劃等。在實際采訪過程中,還要恰當運用采訪技巧、采訪手段與提問方式。對較熱門的新聞事件,廣播新聞記者可運用連線來采集新聞信息,亦可請可靠的線人到現場進行信息采集,并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將信息傳輸到新聞編輯室,以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成本。
第二,廣播新聞寫作要體現廣播媒體的特點。
廣播新聞稿件主要有消息與通訊。廣播消息簡單明了,具備極強的時效性,因此寫作架構主要為金字塔形式或是螺旋形式。前者是把最主要的信息材料放在稿件最前端,隨后根據信息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為群眾獲取需要的新聞信息提供便利;后者主要是把新聞關鍵內容放置在開始,隨后根據時間或邏輯順序詳細介紹新聞事件,此種寫作結構與群眾信息接納習慣相吻合。
廣播通訊注重深層次發掘細節及刻畫新聞主題,具備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與靈活多變的編寫模式。編寫模式主要分為三種,其一是縱式結構,其二是橫向結構,其三是遞進式結構。縱式結構是根據事件發展順序對新聞信息材料進行歸納整合,橫向結構即指整合同一時間段但不同空間內發生的新聞事件,表述同一個新聞主題,深入探究新聞事件的實質。
基于此,廣播新聞寫作應通過對新聞事件特點與受眾日常信息獲取習慣的掌握,合理科學地運用寫作技巧,從而撰寫出契合新聞標題的內容。
伴隨傳統媒體的不斷發展以及媒體形式的持續創新,我國廣播新聞節目傳播平臺更加多元,擴展了傳播領域,收獲更多聽眾,既提升了廣播的社會影響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廣播新聞行業的經濟收益與社會效益。
首先,廣播媒體應當積極與現代互聯網、手機等多種移動終端有機融合,使傳統媒體上的內容能清晰直觀呈現給受眾。
其次,廣播媒體應當與報紙、電視等主流傳播渠道協作,共同分享新聞節目采集資源與編輯資源,運用最少成本得到最前沿信息素材。
最后,廣播新聞應參加并積極組織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廣播新聞媒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促進廣播新聞持續發展。
新聞媒體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廣播新聞原有的市場格局,亦為現代廣播新聞提供更多信息材料。如今,廣播新聞主要是利用新聞內容服務社會群眾,在現代社交媒體出現后,許多基層群眾也參加到廣播新聞內容生產與提供中。比如,以往傳統廣播電臺記者與聽眾互動溝通主要是運用短信與電話,具有局限性。但是,在新形勢下,廣播電臺可以建立微博賬號,通過微博及時了解群眾反饋的信息,并以此為基礎完善新聞節目,而群眾亦可通過微博全面了解新聞節目。傳統廣播新聞主要通過聲音、語言開展傳播工作,但是如今可通過網絡平臺,運用圖像與視頻向群眾傳遞新聞信息,從而有效拓展廣播新聞報道領域。
在傳統媒體中,廣播新聞是即時性最高的,它的傳播速度比報紙等快得多。在媒體融合的環境中,廣播新聞傳播不僅要發揮即時性,讓聽眾了解事件的最新消息,甚至于讓聽眾接收的信息與事件同步,更要發揮廣播報道的深度性,讓聽眾了解事件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新聞采編技巧對廣播新聞質量有重要影響,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條件下,廣播新聞采編暴露出諸多問題和不足。故而,應當將新聞采編作為切入點,合理運用采編技巧,加強節目策劃,拓展多元化播出路徑等,使廣播新聞為聽眾帶來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從而促進廣播新聞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