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杰,馮國紅,董春芳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會上明確提出“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教育理念[1],“課程思政”這個新的思政教育模式進入大眾視野。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決心,也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和發展的基本方向。
課程思政著重強調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整個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管理機制體系之中,在傳授專業課程知識的基礎上,大力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科學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轉化為內在德行和素養,注重將學生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發展緊密結合[2]。要想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新研究,解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渠道單一、效率低下等問題[3]。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長期忽視了在科學知識學習的全過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在本科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零散的、抽象的,學生感受不到從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中應該獲得怎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體會不到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價值傾向和家國情懷,達不到預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5]。
有鑒于此,本文以專業體系為視角,以“專業導論”課程思政的建設為切入點,分析工業工程的各類課程和核心專業課程的特點與內涵,論述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體系中,構建符合專業教育特點、實踐性較強的工業工程專業課程思想政治教學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可行、卓有成效。
專業課程導論是每個專業的導論性課程,因此,在專業導論課程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則顯得十分重要,這也是從專業體系角度傳遞專業課程思政的最佳途徑,使學生一入學就能系統地接受來自整個專業體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知專業中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并提高學生的認同感,同時對其他專業課程也具有引導性和示范性。
基于導論課程性質,應從工業工程專業體系的角度出發,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專業所具備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前提下,進行專業導論課程思治教育設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教育的相互滲透、緊密結合,使課程教學與思政教學相輔相成、齊頭并進[6]。
工業工程是對人員、材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的集成系統的設計、改進和實施。它綜合運用數學、物理、社會科學等專業知識和技術,結合工程分析、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對該系統的成果進行鑒定、預測和評價[7]。工業工程是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在制造業、服務業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其目標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證質量,體現了系統性、創新性、交叉性以及人本性。
工業工程專業導論課是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必修課程,其課程目標為:通過對導論課程的系統學習,使學生熟知工業工程的起源和發展,明確工業工程的研究范圍以及課程體系,清楚工業工程主要應用領域,掌握工業工程內涵和特征,訓練學生具有工業工程職業素養,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善的創新意識與思維方式[8]。
基于工業工程專業課程特點、內涵以及學校針對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要求,以課程目標作導向,構建 “1+3+N” 的工業工程專業體系課程思政元素。
“1”是“專業思政元素體系”。工業工程專業本身具有明顯的價值傾向、家國情懷、以人為本,科學有效利用資源,精準提升服務的理念。凝練出“愛國的情懷、崇高的價值觀、深沉的使命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學習態度、探索研究科學精神與創新精神”5個思政元素,建立專業思政教育體系。
“3”是三類課程思政形成價值方向引領。工業工程專業課程由工程技術類、管理技術類、工程實踐類組成。“工程技術類”課程培養學生踏實嚴謹、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管理技術類”課程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正直品質、以人為本時代精神;“工程實踐類”課程培養學生探索研究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N”是N門“專業核心課程”形成協同“大思政”體系。教師秉承“課程承載思政”的理念,強化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深入分析專業思政元素適用課程、教學方法等,將適宜元素自然、有機融入各門專業核心課程中,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相融合,并且各門課程相互協調形成協同思政效應。
同時,在農林院校的工業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要結合各學校的特點,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課程始終。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核心是統籌人類、自然、社會三者和諧共生、維護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可持續繁榮以及全面發展[9]。與工業工程發展的理念不謀而合。在高速發展的今天,響應習近平主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工業工程將現代生產系統作為其研究對象,在充分、高效利用資源的前提下,以持續、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保證產品質量和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10]。所以,無論是作為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還是作為農林院校的學子,都要具有合理的使用資源、可持續發展意識,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發展理念融入到學習和工作中。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所以開展課程思政首先要求教師講政治,有紀律,時刻與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一致。教師要“學不可以已”,并與時俱進,充分認知開展課程思政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深厚的文化底蘊、高尚的道德情操影響學生,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運用專題式、話題引入式、案例式三種教學方式進行課程思政設計,自然、有機的將課程思政元素滲透、融入到日常專業教學中。
(1)專題式教學。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大等校長、教師代表、校友 “開學季致詞”為專題,結合工業工程專業特點、內涵,講解工業工程專業體系中所蘊含的“愛國的情懷、崇高的價值觀、深沉的使命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的學習態度、不斷探索創新的學習精神”五個思政元素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話題引入式教學。以當代關注的焦點、熱門話題(如中國制造2025),使學生理解工業工程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所體現的特征和肩負著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責任,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精神、正直品質、工匠精神、節約資源的職業素養。
(3)案例式教學。以工業工程的經典案例和往屆學生改善的優秀案例,對其領域內如何應用工業工程的知識、方法、工具進行闡述,詮釋工業工程以人為本、精益求精的做事哲理和不斷改善、優化、創新的精髓所在,培養學生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和生態文明的意識。
工業工程專業導論課程是新生專業學習的第一門專業課,它是學生認識工業工程專業的入門課程,也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敲門磚[11]。因此專業導論進行課程思政建設時,首先完成了專業思政元素體系的構建,并使學生一入學就能了解本專業思政教育的目標和內涵。同時,對后續專業核心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實踐,起到了示范性和引領性。從而使工業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教育逐步走向系統化、具體化,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在專業導論授課的最后一節課中,組織開展 “從本課程學習中學生獲得怎樣的思政教育和培養”的大討論。從討論中證明,學生認知到了開展課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從專題講座、話題引入、案例分析的教學中,領會到了來自工業工程專業中所蘊含的價值傾向,獲得了“愛國情懷、使命感、以人文本、正直品質、節約資源、工匠精神、改善創新”的思政教育。培養了學生不斷改善和創新的意識,激發了學生擔負起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其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經驗傳播階段和實踐探索階段。因此,所形成工業工程專業思政元素,需要在核心課程實踐中不斷挖掘與完善。同時,教學實踐也是進行思政教育的重要環節,應有效利用。此外,要想獲得良好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每個專業都應從專業視角建立本專業思政元素體系,來指導各門課程思政教育的開展,這樣學生才能明晰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應獲得怎樣的思政教育,從而使課程思政從零散走向系統,從抽象走向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