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鵬
1.成為專家型記者,是新媒體形勢下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在人人都可以發聲、人人都可成為記者的新媒體時代下,傳統模式的新聞報道已經不能完全體現記者的作用和價值。記者不僅要對常規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還要就一些專業性較強的事件進行深入報道,這都需要對新聞事件進行深度挖掘并解析,努力成長為專家型記者是大勢所趨。
2.專家型記者的出現使新聞報道更加準確。記者在具備基本職業素質的同時,還需要具備與報道領域相關的專業知識,這樣才能做出深刻、翔實的報道。要做到報道客觀又不失人文關懷,記者具備相關的知識背景尤其重要。
3.專家型記者的增多有利于媒體公信力的提升。記者的專業知識儲備很重要,面對復雜的情況,能夠以較強的鑒別能力在報道中傳遞準確的信息,提升新聞媒體的公信力。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中,融媒體成為新聞行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新媒體的高效和傳統媒體的高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融合。進一步實現媒體的可持續發展,如何適應新形勢向專家型記者轉型,成為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其實,傳統媒體一直以來都在不遺余力地打造某一領域的專家型記者。盡管從外界和一部分業內人士的角度來看,新聞媒體記者應該努力成為“雜家”。但應該看到的是,無論是紙媒還是電視媒體,通常一個人都是負責一兩個采訪領域。當然,對于能力出眾的記者而言,自然可以多領域、多行業涉獵。但畢竟多數一線采訪記者從精力、體力到知識掌握程度都是有限的。久而久之,不少一線采訪記者會把學習和自我提升的努力方向,自然而然地向熟悉的領域傾斜。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因此,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情況,某一記者在某一領域采訪多年,從政策法規到創新研究都說得頭頭是道,可以說是該領域的“專家”。例如時政新聞記者因為深入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國際國內時局形勢,才能從專業角度寫出有深度的時政報道。
正所謂,胸中有丘壑,筆下有乾坤。這樣的專家型記者所采寫的同源新聞報道,無論新聞架構還是所選取的新聞點,往往會比初涉該領域的編采人員,高出不止一個等級。隨著時代的變化、科技的進步、新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融媒體時代媒體產業發展步伐逐漸加快。傳統媒體要創新和改革,需要打破固有的一些思維定式,更對記者的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記者需要加強對新媒體傳播的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遵從新媒體傳播的規律,熟悉新媒體傳播的手段,與時俱進,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按照新聞載體的不同來選擇不同的寫作形式,從需求出發,這就要求專家型記者向全能型新聞記者轉型,以適應新時期新聞傳媒產業不同平臺的風格,進而確定自己的報道風格,掌握更加多樣的新聞寫作技能,助力媒體融合不斷發展。
融媒體改革,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打破藩籬,打造更多的全能型部門。隨著時代的進步,媒體的發展模式也出現變革。墨守成規顯然不符合時代趨勢,也是沒有出路的。專家型記者需要全能型部門的支持,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媒體轉型。從現實意義的角度來看,融媒體采訪將更多地運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網絡設備,前方攝錄直播、融媒實時更新、后期及時合成,多方面、多領域融合。在某種程度上講,淡化了一線記者的“專家性”價值。這樣一來,記者的個性化符號就勢必被弱化。因此,執著于在某一領域“高精尖”,倒不如打破部門成員之間所謂的“藩籬”,組建“中央廚房”,加強部門成員的協同性。這樣的一支全能型隊伍,每個人派出去,都不會是“業務小白”,對所采寫的行業都會有一定了解,加上融媒體先進技術設備的支持,其整體作戰的傳播效果會好于單一專家型記者。
站在改革創新的新起點上,專家型記者和全能型部門之間的支持配合,對傳統媒體的轉型來說,顯然大有裨益。但無論是短視頻拍攝,還是現場云直播一類的嘗試,都要堅持“內容為王”這條基本原則。內容采寫是否專業、全面,是否能夠把握采訪的核心要點,跟記者本人的專業素質和專業知識儲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打造專家型記者,體現了媒體人做精做細新聞業務的初心,更是對“干一行、愛一行”的有力詮釋。建設全能型部門,作為融媒體改革的一種嘗試,對促進媒體團隊的協同進步有積極作用。
因此,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特別是從傳統媒體的工作模式向融媒體過渡的階段,需要兼顧專家型記者和全能型部門的發展建設。真正能在媒體圈走得長遠的,一定是業務精湛、頭腦靈活的融媒體人才。
專家型記者、全能型部門,看似兩個矛盾體,其實是有著共同之處。對于新時代的媒體而言,不應該割裂二者的聯系,應促進二者有機融合,進而形成媒體改革轉型的合力。
我們的融媒體時代才剛剛開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打造專家型記者、全能型部門,僅僅是基本要求。真正要想在融媒體時代占據輿論“制高點”,應該合理整合現有資源,去思考和探索怎樣做出爆款作品,怎樣做大做強自身的平臺,怎樣在新媒體平臺營銷變現、增強自身造血能力,怎樣盡快擺脫有產品沒平臺、有用戶沒效益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