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鳴
手機直播究竟什么時候興起,恐怕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節點。但在直播界,通常將2016年稱為“中國網絡直播元年”。其實,如果從發展歷程上來看,網絡直播并不是新興行業。在互聯網形態形成之后,隨著電腦攝像頭的大范圍普及,網絡直播就已經成形。近幾年網絡直播的傳播平臺發生了變化,從PC端轉變為智能移動端,網絡直播的內容從圖文音頻轉變為視頻。視頻直播逐步放下身段,越來越接地氣。
以湖南廣電、安徽廣電為代表的“廣電媒體龍頭”,曾在跨年演唱會、“雙11”主會場等重要活動上,給予喊麥主播拋頭露面的機會。當然,其也分走一部分直播收益。
網絡直播世界充滿了光怪陸離,各種主播層出不窮。天佑是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從錦州燒烤攤的一個烤工轉身一變成為眾人矚目的主播,坐擁大量粉絲,年收入暴增,甚至登上眾多主流衛視春晚……可以說,網絡直播讓天佑這個草根人物一步登天、一夜暴富。他和一大批喊麥主播在網絡直播的世界里迷失了自我,最終因為傳播不健康內容被全網終身禁播。這其實也反映出全民娛樂環境下的網絡直播有很多不規范之處。
面對風頭正勁的直播,傳統媒體并不是毫無施展拳腳的空間,重點在于思考如何合作,怎么合作,怎樣規避不必要的風險,從而獲得收益最大化。
1.吃播。不知從何時起,吃播風靡網絡。各種各樣的吃播讓很多人趨之若鶩。對這種類型的直播,絕大多數傳統媒體都比較理智,很少跟風。事實也證明,吃播并不能長久火爆下去。不斷有媒體曝光,大多數吃播主播并不是所謂的“大胃王”,而是直播之后瘋狂喝水催吐。為了吸引眼球賺取流量和利潤,可以說是不折手段。他們的做法直接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費”。更有甚者,很多吃播主播為了上熱門,不惜一餐耗費上萬元,惠靈頓牛排、澳洲龍蝦通通端上來……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舌尖上的炫富和浪費”。
當然,身處價值多元化的社會,物質生活的豐富會讓不少人有更多的財富、時間、心思去追求舌尖上的享受。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就在于不少人是有意為之的炫富和浪費。博眼球也好,嘩眾取寵也罷,都是和我們這個時代的主題格格不入的。
在民眾的口誅筆伐之下,吃播的高收益風口期已經過去,雖然并沒有多少傳統媒體參與其中,卻為不少傳統媒體提供了社會新聞的新鮮素材,間接促進了不少傳統媒體主動關注傳媒新變化、把握市場脈搏。
2.直播帶貨。當下最為火爆的銷售方式就是直播帶貨。提到“口紅一哥”李佳琦,很多人都不陌生。看過他直播的朋友會對他產生深刻的印象,那句掛在他嘴邊的“哦買噶”的獨特口頭禪,不像吃播那樣容易使人產生審美疲勞。
正是瞧準了直播帶貨的發展前景,在南方知名媒體的運作之下,使李佳琦躥紅的兩個神操作來了。一個是借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權威,發起了“30s涂口紅”的世界紀錄挑戰,通過網絡直播使作為男人的他成為涂口紅最快的世界紀錄保持者;另一個重磅炸彈是借了馬云的勢,“雙11”萬眾矚目關注淘寶血拼,他卻能與馬云一起PK賣口紅,并以戰勝馬云為戰果徹底躥紅。
很多人僅僅關注李佳琦本人帶貨的收益,卻很少有人注意到,背后的媒體集團也是受益方之一。
3.抖音短視頻。當下,視頻直播界當之無愧的“王者”要數抖音短視頻。其成功的經驗,是在眾多直播軟件APP都在致力于挖掘才藝主播、吃播主播時,另辟蹊徑,采用了深耕生活短視頻的發展模式,吸引了許多既不多才多藝也不會搞怪的平常人。抖音短視頻在短視頻界占據了半壁江山,也成就了很多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常人。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在內的許多黨媒都注冊了抖音官方賬號,積極在融媒體時代尋找發展新渠道,通過直播活動吸引受眾對傳統媒體的關注。
隨著傳統媒體越來越駕輕就熟地玩轉直播,他們漸漸成為與網紅、自媒體鼎立的一股直播新勢力。從近年來傳統媒體的亮眼表現來看,在魚龍混雜的新媒體生態中,直播讓他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強化了自媒體無法復制的優勢。隨著直播的興起,只有穩定輸出,有自身品牌與穩定受眾的專業媒體才能在第一時間獲得足夠的受眾。
市場在不斷變化,受眾的口味也在一天比一天更刁鉆。網絡直播充滿機遇和挑戰,有人賺錢數到手發抖,也有人在激烈的廝殺中退出市場,熊貓直播就是其中一例。平臺轉型與內容升級成為直播行業健康發展必須解決的當務之急。真正能在大浪淘沙般的網絡直播競爭中笑傲江湖的一定是那些內容喜聞樂見、懂得娛樂大眾、不失品位的正能量主播。對想要借助直播平臺大展拳腳的傳統媒體來說,對此應有理性的認知和清晰的判斷。這是個機遇和挑戰并存甚至有時候挑戰大于機遇的市場,如何合理規避陷阱,將有限的資源和資金發揮出最大作用,值得媒體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