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攀攀 西京學院
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宗旨是培養適應當今多媒體信息化時代的兼具多媒體技術和藝術基礎的現代復合型人才。而“版式設計”是現代藝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技術應用與藝術的統一,也是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技能之一。
本課程是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平面設計基礎訓練的一部分,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造型基礎”“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等基礎課程,與本課程同步的課程主要包括“平面廣告設計”“字體設計”“標志設計”等,而本課程的后續課程主要以該專業學生的專業方向UI 設計為主,如“網頁設計”“UI 交互界面設計”“新媒體技術HTML5 Css”等課程。
本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單招,沒有一定的美術基礎,而隨著數字化藝術的發展,數字媒體不僅僅依靠技術,更多的是需要藝術底蘊,這也促使了這門課程在本專業的開展。學生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定位不清楚,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該課程,認為該課程與自己的專業方向關聯不大,同時缺乏對身邊事物的觀察能力和對設計的追求,導致對本課程缺乏學習興趣[1]。
本課程目標設置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點:一是課程目標應依據專業性質設置課程內容,本專業主要為UI 設計方向,應與藝術類平面設計專業區分開,緊貼UI 專業方向,并根據后續課程來設置授課內容;二是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未能有效融合,本專業總課時為64 課時,其中理論16 課時,實踐課時48 課時,雖已將理論與實踐進行結合,但理論與實踐課時未能很好地融合,教師講完理論內容后,未能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實踐,造成學生在實操時遺忘理論知識,不利于核心知識的鞏固,同時降低了本課程整體的教學效果。
“版式設計”課程標準中的教學內容設置枯燥乏味,同時未能從本專業方向出發,與藝術類“版式設計”課程內容相似。目前,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授課過程中雖有案例分析,但案例內容過于老舊,未能順應當前社會發展,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缺乏時代性,學生也很難理解。筆者發現,市面上有較多關于藝術類平面設計方向版式設計的書籍,更適合藝術類統招的學生,他們具有扎實的美術基礎,對此類書籍更容易接受,而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大都來自單招,沒有美術基礎,突然接觸該課程,會打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課程采取平時成績、期中測試、期末測試三個環節進行考核,雖涉及的考核方式具體化了,但未能落實到課堂中和測試中。課程考核各個環節所占課程總評成績不合理,應切實考慮該專業性質和學生特點,設定合理的比例[2]。由于本專業學生入校前受教育層次不同,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自控力不強,而課程考核中平時成績所占比重過小,造成該課程對學生學習的約束力不夠。
本專業課程面對的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的學生,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方向為UI 設計,因此,本課程目標中應著重強調UI 設計方向的版面編排,如網頁設計版式、移動端App 版面編排,為后期“網頁設計”“UI 交互界面設計”“AXURE原型設計”等課程服務,同時可輔助一些平面類版式編排,加深學生對版面版式的理解與加強應用。明確目標之后,教師應主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突破點,在課堂設計中將案例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而且案例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切入點,融入版式理論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課下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這樣在授課時才能與學生產生共鳴,進而引入版式課程理論內容,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加深對版式理論的認識與理解[3]。
例如,教授“移動端App 界面編排”這一章節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App 軟件如淘寶、京東等作為教學素材,通過對比不同的App 版面編排,學生能很快總結出該類App 版面編排的結構與特點,同時提高了學習興趣。
本課程設置共64 課時,其中,理論16 課時,實踐操作48 課時,前4 周,每周4 課時,完成理論教學16 課時,后12 周進行實踐操作練習。但是,這樣的課程設置不能使學生學習完理論知識后及時進行實踐操作練習,不利于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鞏固。因此,筆者認為,第一周4 課時的教學內容應以教師簡介、課程內容整體介紹、課程定位、教材簡介、課程學時分配、課程考核標準等為主,使學生對本課程建立宏觀的認知,并從學生的實際生活案例導入“版式設計”課程基本核心知識點,激發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認識到本課程對后續課程以及職業就業的重要性。從第二周開始,將課時分為三組,實行“1+4”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模式,即第二周為理論課程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為實踐操作練習周,以上為第一組;第七周為理論課程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為實踐操作練習周,以上為第二組;第十二周為理論課程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為實踐操作練習周,以上為第三組。這樣的課時分配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完理論知識點后及時實踐,有利于知識點的消化和鞏固。
目前,該課程考核以多元化考核方式為主,包括平時成績20%、期中考核成績30%、期末考核成績50%,依據每部分所占比例得出該課程綜合測評成績。這種考核方式基本適用于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學生,但因實施時間較短,缺乏具體考核的細節內容,筆者在采用該考核模式授課一段時間后發現考核內容可再進行細致劃分。首先,綜合測評中的三大部分所占比重可適當調整,平時成績占綜合測評成績的40%、期中考核成績占綜合測評成績的20%、期末考核成績占綜合測評成績的40%。由于該專業學生自我約束力和自控力較差、自律性不強,同時該課程課時量大,所以平時成績所占比重與期末成績所占比重相當,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平時考核的重要性,能保證學生聽課質量[4]。其次,平時考核包括課堂考勤、課堂提問、課后作業三大部分,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再進行精細劃分,同時繪制考核表,每次上課前公示上周考勤與課后作業成績,督促學生認真對待每次考勤與作業。
“版式設計”課程有大量的優秀案例,學生可選取符合自身審美的海報設計、書籍設計、網頁設計等,或挑選自己的作品進行自講自評,學生闡述完畢后,教師和學生共同評析,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臨場應變能力,也能使學生融入課堂,更能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進而活躍課堂氛圍。另外,教師不僅要注重提升自身專業素養,還應積極創設“潮流化、時代化”課堂情境,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思維,引入移動設備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在準備PPT 課件時,可以在“版式設計”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聯系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電視劇、App、短視頻等,來進行案例講解和分析,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書本內容,使學生產生有更濃厚的學習興趣[5]。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分析案例時雖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但一定要將學生往積極的、正確的價值觀方向引領,以加強課堂的思政建設。
“版式設計”是藝術類的基礎課程,后期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多,如平面廣告設計、UI 交互界面設計、網頁設計及就業等,需要教師與學生不斷探索與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可融入相關專業競賽,如實踐操作項目“簡歷設計”可與全國應用型人才綜合技能大賽相結合,學生的簡歷作品可以作為參賽作品;課程實踐“期中考核”與學院獎結合,學生可自選學院獎參賽命題進行設計創作,這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組織能力、應變能力,也開闊了學生的藝術眼界,同時能激發出學生更大的藝術潛力[6]。
基于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特性,以及授課對象為高職非藝術專業學生的特殊性,“版式設計”課程的開展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版式設計”課程的創新需要該專業的教師共同探索研究,不斷完善該專業“版式設計”基礎課程的建設,進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快速發展的數字媒體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