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飄 曾陽艷 韋鴻 指導老師:劉坤新
(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202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危機打亂了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節奏。疫情危機是教育系統和教育工作者的一場“大考”,但同時也是在線教育改革的機遇。為了保證疫情防控期間教學進度,全國高校積極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號召,開展了史無前例的線上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高校“第一課堂”,關系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高校線上教學的最重要的陣地。因此,在疫情下線上思政課教學的實施情況已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學生是高校教學的主體,其對思政課程的滿意度,是了解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評價思政教學工作質量的綜合性指標。疫情之下,云端之上,從面授課到云教學的轉變,教師面臨著多重考驗。思政課程理論性極強,辦好思政課關鍵的教師,需要結合開展體驗式教學手段,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程的認識。但是,云課堂缺乏相關氛圍和身臨其境的體驗,使得線上思政感染力、親和力不足。面對這種新型授課方式,教師要如何提升線上思政教學質量,如何提升學生對線上思政教學滿意度,如何推動線上思政創新發展?這些問題亟需解決。加強對疫情期間線上思政課學生滿意度的研究,對進一步推進網絡與思想政治深度融合,實現教育現代化有重要意義。
學生滿意度理論來源于市場經濟的消費理論。學生滿意度理論認為學生是享受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擁有消費的權利。學生作為教育服務的顧客,高等學校以學生為中心,要盡最大程度滿足學生消費者的主體需要,為學生提供個各方面滿意的服務。學生滿意度能真實反映學生群體的心理感受與個人看法,表明學生對教育教學的訴求和建議;另一方面,學生滿意度也能反映教師相關工作的績效和改進方向,促進教師教學創新改革,增強教師整體競爭力。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教育部提出“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全國各高校響應號召出臺應急方法,積極開展“鍵對鍵”的線上教學。線上教學作為特殊時期的應急之措,其效果和質量如何是至關重要的。學生滿意度是衡量“面對面”實體課堂轉變為“鍵對鍵”的網絡課堂的課堂革命是否成功的條件之一。我們可以從學生滿意度視角出發探析,依據學生主體需要增強思政教育感染力和影響力,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建設和改革。
為了進一步了解疫情防控期間高校學生線上思政課滿意度的真實情況,我們以銅仁學院學生群體為調查對象,開展了關于學生線上思政課滿意度的問卷調查,對問卷進行科學分析。本次調查研究主要圍繞大學生對思政課教師、思政課教學、教學平臺的滿意度展開,從三個維度的具體情況來探析學生滿意度現狀。據回收問卷結果分析,發現銅仁學院學生對線上思政課的滿意度為一般,具體數據為一般滿意占50%,有點不滿意占10%,完全不滿意占5%。調查結果綜合顯示,學生滿意度處于一種中性水平,這表明線上思政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距離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尚有不少的差距。
教材體系轉為教學體系,知識傳遞到價值引領,教師是中間橋梁。[1]教師的信息素養、應急能力是影響學生滿意度的重要因素。疫情背景下,教學從實體課堂到云教學,給不少缺乏信息技術培訓的教師帶來了挑戰。線上教學是疫情期間的應急舉措,部分教師沒有充分時間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線上教學經驗和教學藝術相當缺乏,教師不得已充當了“網絡主播”。面對這種特別的教學方式,不少教師感到極其苦惱。教師教學實踐的心理壓力導致教學狀況頻出,學生疑惑無法及時解答,一定程度上消磨學生對線上思政的滿意度。
疫情期間舉國上下居家隔離,全國高校學生只能居家進行線上學習。線上教學作為一種新型教育模式,對于師生而言都是一種陌生且特別的體驗。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線上教學的各種問題頻出。學生因長久對著網絡的疲倦和教師短暫的“監管”,繼而對參與線上教學的興趣逐漸減弱,學習穩定性難以保持。表現為不再按時打卡參與討論,而上課開小差做其他的事,學習任務拖拉,學習自控性不強。此外,居家學習的自由、舒適讓學生易被外界信息誘惑,放縱一時的貪玩,導致學習效果不佳。他們想著后期可看回放查補,線上學習就躺著簡單簽到、冒個泡。因線上時空的限制,教師無法時刻掌握學生學習狀況,學生的學習習慣逐漸不佳。學生不再注重學習習慣的養成,抱著簡單隨意的學習態度。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忽略課后學習的總結與反思,遇到難題不善思考。長期下來,學生對思政課程半知半懂,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薄弱。因此,學生學習自控性差及自主學習意識薄弱,是影響學生線上思政學習獲得感不高、學生滿意度低的因素之一。
線上思政課教學必不可少的載體就是教學平臺。調查研究表明,學生進行線上學習時使用較多的是騰訊、釘釘和學習通。但是這些平臺在同一時間段大批量用戶上線經常導致軟件崩塌、網絡卡頓,讓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習耐心逐漸降低。此外,授課平臺的多樣性使得教師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熟悉軟件,分散學生在學習上的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平臺功能的不完善使得部分教師使用多個平臺授課,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下教師和學生思維都會疲憊,對知識的消化效果降低。
教學互動對教學效果和課堂氛圍有很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線上思政教學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課堂討論、課堂發言等教學互動環節難度大,秩序不易維護。教學互動缺乏仔細的規劃和教師的監督,教師無法像實體授課一樣對學生進行知、情、意、行的多方面評價。線上教學沒有面對面的交流,教師陳述性講授多而無法針對性解決學生思想疑惑、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線上互動討論的效果大打折扣。線上教學缺乏有效的教學互動環節,學生思政學習無法達到“入腦入心”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滿意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2]思政課具有的重要任務與目標,使得思政課教師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要辦好思政課,必須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提升教師自身的素質、能力和水平。在“大數據”背景下,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明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發展的促進者,要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根據課程標準設計符合學生認知和發展規律的課堂形式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思政課是學理性與政治性相統一的課程,對教師增強政治理論說服力、思政課程親和力感染力有具體要求。思政課程理論性強,教師要立足時代背景引導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指導學生線下實踐體驗。抗疫背景下,部分教師缺乏將抗疫精神與實踐融入教學、創新思政學習素材的能力。偉大的抗疫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在思政課堂上要講好抗疫故事,采用鮮活的故事,生動的例子講好背后的道理,努力讓同學們獲得政治認同,學生既明白道理又堅定理想信念。圍繞抗疫精神開展思政教學,通過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科學闡釋,引導學生強化責任擔當,讓愛國主義精神厚植于心,打造富有抗疫元素的課程教學體系。
教學環境對教學活動的開展尤為重要。疫情背景下,教師與學生分隔兩地各自進行教學任務,難免會受其它事物干擾,加上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停課不停學”的要求下,大部分老師在不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情況下,只能臨陣磨槍,其教學效果遠遠不如線下。有時還會面臨各種突發事件,如突然斷網,平臺中斷等技術問題,教師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技術性問題。因此,學校要給教師提供優質的平臺。高校應該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研發多款適合線上授課的軟件,并進行相應的技術培訓。學校還應協調技術故障的突發事件,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如若技術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就會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此,教學軟件應配套專門的技術維修人員。高校要做好技術方面的“云端”工作,保障教師線上教學的順利開展,使教師安心的教書育人。
通過對學院學生線上滿意度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生滿意度較低,線上教學存在問題,距離人民滿意的高質量教育尚有差距。線上思政教學是應對疫情的應急之舉,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挑戰。由于思政課程的性質,許多體驗性、互動性教學手段無法線上開展,學生投入到思政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線上思政教學感染力不夠。根據相關問題,教師可以因勢利導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調動其他專業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時而變創新思政課程教育素材。對學生滿意度的探析有助于提升思政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學生思政課程學習獲得感,進一步推進思政教學改革的研究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