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學階段是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表達力的重要階段。當下科學實驗過程中存在學生自主探究時間不夠、操作實踐能力不強、反思質疑精神不足等問題,導致學生的表達力不足。在科學實驗中提升學生表達力,需要根據實驗內容,培養表達的規范性;根據實際操作,提升表達的有序性;根據研究結論,強化表達的思辨性。
關鍵詞:表達力;科學實驗;小學科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9B-0042-04
小學科學學習以探究為核心,實驗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也是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1]。當下小學科學課堂多以教師為核心,學生大多為被動接受的個體。在科學實驗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空間有限,多維思考能力也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從而導致表達力的缺失。
一、科學實驗中學生表達力不足的現狀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這8個方面描述科學探究的學段目標,鼓勵學生勇敢、順暢、嚴謹地表達。然而,縱觀現在的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存在著諸多困境。
一是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不夠,缺少表達機會。當前,在科學教學中,由于安排的課時少,教學時間有限,為了趕進度,教師經常在實驗環節包講包做,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極少。因為自主探究的時間不夠,學生對于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結果不明確,表達也不充分。
二是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不強,缺乏表達基礎。正如上文所述,當前,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忽視讓學生自主操作實驗,導致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少,操作實踐能力不足。學生對收集到的實驗數據也不會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不會把收集到的實驗數據當作證實自己想法的證據,也就缺少了表達的基礎。
三是學生的反思質疑精神不足,缺乏表達自信。小學生特別相信權威,而教師就是整個班級的權威,一些成績好的同學在班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權威。某些實驗結論,只要二者說法相似,其他學生就特別容易因從眾心理趨附權威的言論,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達,甚至否定自己的想法。這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壓抑了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愿望。
二、科學實驗中學生表達力不足的原因
當前小學生在科學實驗中表達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
(一)學校方面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雖然明確規定學校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科學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科學學習和探究,但是地區之間不平衡的發展現狀給不少學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很多學校的實驗室基本處于空置狀態,這極大地阻礙了科學課程中實驗的開展。還有部分學校認為只有語文、數學、英語才是主要學科,因此在排課過程中壓縮其他學科的排課量,導致科學課程課時極少,教師上課時講授知識都來不及,何來時間進行實驗教學?學校安排實驗教學課時的不充分,導致學生缺少在實驗過程中表達的機會,對小學生表達力的發展十分不利。這是導致小學生在科學實驗中表達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二)教師方面
由于學校科學教師人數有限,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有限,許多教師都選擇壓縮課程進度,甚至用一節課的時間上完兩三節課的內容。教師為了趕進度,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在實驗過程中如果出現和預設結果不一樣的情況,為了避免“節外生枝”,往往搪塞了事,不和學生分析解釋此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求知欲受到了壓制,不愿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教師沒有精心設計實驗,課堂上少了精彩的引入、強調的重點和有趣的問題,缺少合理的課堂時間安排,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長此以往也容易導致小學生對科學課程失去興趣,造成學生缺少表達的機會和愿望。
(三)學生方面
小學生正處于掌握知識的初始階段,認知和探究能力有限,多維思考能力尚處于萌芽階段,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在發展中,關注點往往集中在自己所見所做上,而往往忽略所思[2]。因此,他們更感興趣的是實驗本身,等到實驗熱鬧地結束后,就已經失去了對實驗的興趣。此時要讓他們完整清晰地復述實驗的操作步驟是不太現實的,遑論要他們結合在實驗過程中記錄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所以要培養小學生的自主表達力著實需要下一番功夫,需要教師耐心的指導和循循善誘的引導。
三、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表達力的策略
培養學生表達力的最佳時機就是在科學實驗中。因為無論是教師演示或是學生親自動手,學生都能夠觀看和實踐,所以都有高漲的熱情,以及積極表達的激情。在實驗中培養學生的表達力要抓住三個時間節點:第一是對實驗內容中出現的現象,請學生自主探究,并用規范的語言表述出來;第二是根據實驗過程中的操作,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言語描述;第三是得出研究結論后,師生交流、研討、質疑。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要打開學生思路,充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在實驗中深入體驗、理性判斷、嚴謹推理、務實驗證,逐步培養學生的表達力。
(一)根據實驗內容,培養表達的規范性
教師在實驗設計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適當地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自主探究過程中,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有疑、有惑、有思、有想;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做出假設,組織探究小組進行高效率的商討,帶動整個班級的探究熱情,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做,主動交流、總結組內探究經驗。這樣,學生才有更多的表達機會。此外,在表達過程中,教師也要適時啟發、引導,以期增強學生的語言規范意識。
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物體排開水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這一原理。這個實驗能夠充分鍛煉學生表達力,要求學生的回答不局限于“是不是”“對不對”,而是要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準確的語言表達。在教師演示有趣的“沉浮子”實驗時,學生驚喜地發現所用的實驗器材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瓶、筆帽和橡皮泥,答案自然就脫口而出。當教師用手擠壓、放開塑料瓶時,學生能看到筆帽沉下去了,筆帽浮起來了。簡單的實驗,有趣的現象,學生看懂了,自然紛紛想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對實驗過程和現象進行描述,總結實驗結論時,教師就要仔細聽學生的表述方式和語言組織情況,適時進行糾正。隨后學生再進行自主探究拓展。教師正是要在此類問題上不斷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予以及時糾正,才能在實驗中培養學生表達的規范性,這也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二)根據實驗操作,提升表達的有序性
實驗過程中的互動是培養學生表達力的最好機會,因此,學生要在實驗操作過程中積極思考,有序表述,并適時地提出問題。針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教師要適時予以糾正,幫助學生用科學準確的語言,有序地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
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的《食物中的營養》這一課,教學目標是了解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其中淀粉作為我們平時攝入的主要能源物質,是重點講解的內容[3]。而要讓學生能夠對淀粉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就必須讓學生觀察到淀粉的蹤跡。可是淀粉的蹤跡不是明顯就能看到的,必須通過其他輔助手段進行觀察。因此教師在課堂開始前,就可以提問學生:有沒有想到什么辦法看到淀粉?是否可以借助其他物品,讓不明顯的蹤跡明顯一些?無論學生給出什么答案,教師都應該讓學生們帶著疑問一起進行探索。在演示尋找淀粉蹤跡的實驗中,教師可以邊操作邊給學生講解當前的步驟做法,適時提問每一步的目的,幫助學生掌握規范的操作方法。在驗證時,請學生猜測即將發生的現象;等到學生說出猜測后,再讓他們自己進行驗證,并將實驗結果與之前的猜測進行對比。學生在有操作基礎的情況下邊做實驗邊說現象,這時他們已經知道了每一步的實驗順序,語言描述也很有條理了,能夠有序地言說實驗現象。讓學生自主發現科學現象的實驗過程,使學生掌握嚴謹的操作方法,培養其自主思考的能力,還可以鍛煉他們的表達力,在每一堂科學課中都培養學生表達的有序性,這對提升學生的表達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根據研究結論,強化表達的思辨性
在科學實驗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質疑能力較弱,他們即使發現研究結論有差異,也不會抓住機會用有利的證據來質疑,并通過質疑提升自己的表達力。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還要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們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提升表達力,強化表達的思辨性。
在教授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擺的研究》時,讓學生對獲取的研究結論進行質疑,是培養學生表達力的好時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根據不同的假設,有的學生認為與擺錘重量有關,越重越不容易擺動,所以速度慢;有的學生認為與擺繩長度有關,擺繩越長擺動的距離就越遠,所以速度就慢;還有的學生認為與擺的角度有關,角度擺得大路程就長,擺速就慢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實驗就是最好的探究路徑。學生選取一個條件開始設計對比實驗,如在研究“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的關系”中,需要控制變量,除了擺錘重量不同,其余條件都相同。學生設計好實驗以后,開始用三個輕重不同的擺錘來驗證,A組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如表1所示。
根據表1,A組的學生得出結論: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有關。然而班級里大部分小組得出的卻是如表2所示的數據,結論為擺的快慢與擺錘重量無關。
面對大部分同學都與自己所在組的結論和數據不同時,A組的同學也似乎覺得自己組的實驗可能有問題。這時,教師適時讓學生提出質疑,學生覺得只做一次實驗是不可靠的,必須多做幾次實驗才能得到真實可靠的數據,避免實驗結果的偶然性。對于實驗數據的差異,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去面對、表達、處理。教師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要讓學生強化證據意識,基于證據說話;鼓勵學生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表達的思辨性。
參考文獻:
[1]周利華.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案例的開發與研究[J].環球市場,2017(30):217.
[2]倪仁英.說與做: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習力培養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9(12B):39.
[3]彭少宜.淺談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科學實驗的整合策略[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7):105.
責任編輯:賈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