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教師需要根據數學學科特質,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關注到知識技能的傳授,關注到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關注到學生情感的提升,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逐步形成、提升與升華.文章結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過分析提出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數學教學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8-0333(2021)32-0018-02
收稿日期:2021-08-15
作者簡介:韓永冬(1974.12-),男,江蘇省海安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
隨著國際社會教育的變革,2016年課題組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其中“核心素養”一詞被正式提出,可見國家期待借助于教育增強核心競爭力的決心.因此,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我們需要根據數學學科特質,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通過有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逐步形成、提升與升華.下面與大家分享筆者根據自身理解細化出來的“核心素養”的提升點,希望能為一線教師在教學中提供一些借鑒.
一、自學是一種有效途徑,需要教師落實具體任務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是為了不教”,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除去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強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知識.自學是一種很好地學習體驗方式,可以充分彰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核心素養”視域下的課前自學應該說更為重要,而且想要達到續期的自學效果,需要教師落實好具體的自學行為,讓學生對自身自學的過程有一個總體把握,知道該做什么,如何去做,這樣才能發揮自學的價值,提升其數學核心素養.
案例1 勾股定理的應用(2)
導學單:
問題1:已知一三角形的兩條邊的長度分別是3和5,則第三條邊的長是(請分情況討論).
問題2:已知一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a,b,c,當a=1.5,b=2,c=3 時,能構成直角三角形嗎?當a=7,b=24,c=25時呢?當a=3,b=4,c=5時呢?當a=6,b=8,c=10時呢?
問題3:已知一三角形的三條邊分別為a,b,c,且滿足(a+b)2=c2+2ab,則該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問題4:試求出直角三角形中x,y,z的值(見圖1).
變式:利用圖1作出長為5、6、7的線段.
設計意圖:課堂教學中的導學單,其價值在于通過它引導學生更好地自學,達到有目的、有效果的探索研究境界.為此,教師精心設計導學單,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預習活動,然后依據學生的預習中出現的問題和困惑,指引學生展開有序的探究活動.這樣的自主學習方式更顯得真實、自然、流暢,同時也讓學生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總體的把握,進而為后期高效學習提供了助力.
二、情境是很好地載體,需要教師實施教法嬗變 ?創設有效的情境是教師從以生為本的角度進行的教法嬗變,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情、不同教學內容和不同時機創設一個獨一無二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發現和發展的過程,使得數學課堂成為一池活水,讓師與生一起暢游其中,從而真正意義上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
案例2 有理數的乘除法
問題情境:紅紅步行每分鐘可以走50米,紅紅家距離超市有1000米,那么她從家去超市需要多長時間?
生:1000÷50=20(分鐘).
師:紅紅步行每分鐘可以走50米,她從家去超市需要20分鐘,那么她家距離超市多少米?
生(不假思索):50×20=1000(米)
以上案例中,基于對新知和學生具體學情的把握,根據教學目標與需求,教師創設了以上生活情境,用這些真實情境來誘發學生的學習意向,使其不知不覺地進行思維活動,從而導出有理數乘除法間的互逆關系就水到渠成了.通過這樣的情境,實現了知識的遷移與應用,很好地孕育了數學思維.
三、指導探究式教學,需要教師明確分工與要求 ?探究式教學的展開,需要教師有效的指導,才能讓學生在數學探究中真正地學有所獲.這里的有效指導包括問題的提出和激勵性引導,這樣才能有效把握學生探究的方向,為生成解決方案搭好“腳手架”;還包括明確的分工和要求,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并要求臨時負責人明確分工,以增強組內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后續的探究更高效、更深入.
案例3 從一盒小棒中取出3根小棒,你可以在同一平面內將其首尾相連擺成一個三角形嗎?可以擺成不同的三角形嗎?可以擺成什么樣的三角形?再取出4根、5根、6根小棒重復以上操作,你有何發現?
師:請以小組為單位探討以上問題,每個小組的第3人為負責人,請分工后開始你們的活動,之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
正是因為有了明確的分工和指引,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探究中去,在協同合作后得出圖1所示的結果.有的小組創意十足,還制作了下表,一目了然地呈現了結果.
探究得以展開的關鍵在于問題探究的環境是否得當,學生的層次是否考慮全面,問題的難易層次是否可行,這樣的探究環境才能形成良好的問題探究場.本例中,教師以一組活動素材讓探究性活動拉開序幕,更重要的是,教師重點安排好活動的“總企劃”,以明確角色的定位,巧妙地搭建活動橋梁,讓之后的探究學習有的放矢.于是,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讓合作探究成為智慧的交融,在凝聚而成的學習合力中,發現了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鞏固了三角形按邊或按角分類的相關知識,水到渠成地發展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四、有效閱讀與解決問題并行,培養閱讀能力
數學閱讀可以說是一種主動化的閱讀方式,它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閱讀,需要手與腦的共同參與,在思維主動參與下概括將要給出的結論,以獲得認知.縱觀學生平時的答題情況,筆者發現很多時候學生的解題出錯源于他們沒有做好數學閱讀與解決問題的協調,往往擺脫不了思維定勢的束縛,進而落入命題者的圈套.因此,教師需要教會學生有效閱讀的策略,細化到初讀、細讀和精讀三大步驟去閱讀題目,這樣的閱讀過程,策略起到了主導作用,學生是在研讀,而不是被動機械地閱讀.長期處于這種良好閱讀習慣的熏陶下,可以減少學生解題的出錯率,自然而然地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
案例4 已知大興玩具廠計劃生產1500只毛絨小白兔和毛絨小黑兔,實際完成了1700只,其中小白兔超額15%,小黑兔超額10%,則大興玩具廠實際生產了各多少只毛絨小白兔和小黑兔?
師:請大家在認真讀題后完成本題.
生1:設大興玩具廠實際生產小白兔x只,小黑兔y只,則據題意可得x+y=1700,15%x+10%y=1700-1500.進一步解得x=600,y=1100.所以實際生產毛絨小白兔600只,小黑兔1100只.
生2:設大興玩具廠計劃生產小白兔x只,小黑兔y只,則據題意可得x+y=1500,15%x+10%y=1700-1500.進一步解得x=1000,y=500.實際生產小白兔:x+15%x=1150(只);實際生產小黑兔:y+10%y=550(只).
師:以上兩種解法中出錯的是哪一種呢?為什么會出錯?
生3:我覺得生1的解法是錯誤的.根據公式“計劃數×超額百分數=超額數”,而此處15%x和10%y并非超額數,所以導致出錯.
師:非常好,生1所求與所設相符,這一點已經非常不錯了,倘若在列式上能注意點,也是一樣可以求出正確答案的.可見,只有細致入微地讀題,細細推敲題目中字、詞、句的意思,才能準確理解題意,進而獲得正確答案.
參考文獻:
[1]韓明磊.自主探究模式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26(9):12.
[2]臧申.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6):28-32.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