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雨琴 王宏瑞 黃 萍
(江蘇海洋大學 商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金融集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一直都是國內外經濟學家熱衷研究的熱點話題。長江三角洲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在此背景下,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為理論基礎,選取長江三角地區26 市 2008—2019 年的相關數據,運用因子分析法測算金融集聚水平,再運用協變分析檢驗、Hausman 檢驗和固定效應檢驗建立適合的面板數據模型,研究金融集聚是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為長三角地區金融集聚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發展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及參考。
關于金融集聚與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從空間溢出效應視角、科技創新視角和金融集聚動因視角等三個方面展開探討的。
第一,基于空間溢出效應的視角展開研究。梅冰菁[7]基于2006—2017 年中國31 個地區和省市的面板統計數據,運用了杜賓模型得出中國金融集聚存在顯著的空間依賴性和外溢性,空間分布格局顯現出東中西梯度型減弱態勢。吳茂國[1]認為省級金融集聚具有顯著影響對經濟和周邊省份,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
第二,基于科技創新的視角進行探討。國外學者偏向于從影響因素和體系建設方面進行研究。首先,從影響因素方面,Coenen(2017)認為,由于技術環境與區域經濟的差異,同等政策作用效果存在明顯差異。其次,從體系建設方面,Yongtae 等(2009)通過國家層面發現創新體系覆蓋面過大,導致很多方面無法細化,從而創新產出率不高,建議以區域劃分。國內學者主要從宏觀和微觀角度出發,金祥榮(2014)以我國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為研究對象,認為企業創新的科技創新效率較低,創新效率在不同創新階段有差異。
第三,基于金融集聚動因的視角進行討論。國內外學者分別從產業經濟學方面,金融地理學方面,區位選擇方面出發。Park(1986)基于全球的數據研究了金融中心和國際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形成過程中重要因素,結果表明規模經濟引起的規模產出是促進金融集聚的原因之一。Clark(2016)探討了地理因素在德國不同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發現地理因素對不同市場的信息搜索有著重要影響,金融機構地理位置越接近,越有利于信息搜集。潘英麗(2003)基于區位選擇理論,分析了金融機構選擇地址的因素,主要從人力資源,地區交易成本,稅收制度和通信設施等方面研究。
國內外的學者對于金融業集聚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較為豐富,不僅從理論上詳細描述,還從實證上謹慎的驗證。許多的文獻都主要是從全國整體情況來比較分析。在現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作為其理論依據,進行了面板回歸分析,既能夠綜合地運用了現有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又力求能夠在其研究的思路和理論框架上得到一定的創新。
集聚效應主要體現在金融集聚地區會積極地聚集許多金融機構的結構,并且這些金融機構的積極集聚可以吸附大批資金,提高其資金的流動性,促進了金融資源向商業銀行和其他投資者兩個方面的流動,進一步可以為這個區域內的其他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一系列的信貸和融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然而,若在某個一定的地理區域內已經成功聚集了大批的網絡金融服務資源,也可能引起擴散效應。由于金融企業在擠壓的作用下,金融資源聚集地區內的其他金融企業的成本可能會大幅上升,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金融資源由于逐利性、成本過高等因素,會從金融集聚區擴散到周邊區域。當金融資源從金融集聚區擴散轉移時,會給這一些金融集聚區域較低的區域帶來優質的金融資源和市場管理經驗等,促進這些地區金融水平提高和經濟增長。
金融機構,金融資源在區域上集聚能夠為區域內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提供資金支持,促進該區域實體經濟的優化和發展,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增長。第一,區域內很多產業都有產業結構升級的需求,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缺乏資金,此時金融集聚區內有大量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有利于企業獲得資金支持。第二,金融集聚區內存在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和各種類型的金融投資機構,為新技術的產生和新興企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金融機構等金融資源能為金融集聚區創造有利于尅創新的優質的市場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增長。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對外開放、引進外資,不僅給我國企業帶來了資金支持,也引入了國外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金融集聚區內大量的金融機構和資源為外資引入創造便利,還可以減少非標準信息的不對稱現象的發生,從而提高外資引入的吸引力,降低外資進入時的風險。再者,金融集聚內大量金融科技人才的集聚,使金融集聚區內形成豐富的勞動力市場,國內資本進入時可以減少人力資源的搜尋資本。當外商資本引入時,當地經濟得以發展。
根據梅冰菁[7]和張玄[6]的研究體系,結合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從金融規模、金融密度,金融效率以及金融環境,構建了對金融業的集聚程度和綜合性評價的指標框架,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長三角地區金融集聚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表1 所建的金融集聚水平評價指標體系,結合2008-2019 年的指標數據,數據來源于wind 數據庫,各市統計年鑒、三省一市《金融運行報告》,26 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運用因子分析法,測算金融集聚水平。
(1)KMO 檢驗和Bartlett 檢驗
KMO 檢驗用于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是否足夠小,Bartlett 檢驗用于檢驗相關陣是否為單位陣。經檢驗KMO 檢驗為0.729,大于0.6,Bartlett 近似卡方為4075.591,sig 值為0,表明數據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可以做因子分析。
(2)相關系數矩陣特征值及因子貢獻率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相關系數矩陣中有兩個較大的特征值(均大于 1),分別為 5.303,1.079,這兩個因子解釋了長三角地區金融集聚水平的的79.778%,這兩個成分表示了原始指標的絕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前兩個因子作為主因子,用其來評價長三角地區金融集聚水平。
(3)綜合得分計算及結果分析
利用成分得分矩陣計算出兩個公共因子的得分,為了方便評價,可以把長三角地區表26 市金融集聚水平分成A/B/C 類,我們將金融集聚水平得分在60 以上設為A 類,40 至60 為B 類,40 以下為C 類。如表2。

表2 2019 年長三角地區金融集聚水平綜合得分表
2008 年至2019 年長三角地區的金融集聚水平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長三角地區金融集聚水平不斷提高,金融規模逐年擴大,金融市場體系日益完備。其中,上海市金融集聚水平最高且遠超其他城市,上海市金融集聚良好發展的優勢主要來源于政府對上海市的規劃和定位優勢、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優勢、城市基礎設施優勢、金融機構集聚帶來的完備金融市場優勢等方面。首先,在地理優勢上,上海具有天然良港的優勢,能在世界貿易中獲得足夠的發展動力。其次,國家在經濟政策、資金等各個方面都對整個上海市的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戰略進行了大力度的傾斜,國家認為應該努力讓整個上海市盡快打造發展成為一個面向國際化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綜合中心,發揮"四個中心"的經濟牽頭和政策引領引導作用,帶動長三角區域的經濟飛躍。再者,上海市交通基礎設施種類齊全,電信通訊全面發展,信息通訊率高,有助于金融市場開發和提高金融交易效率,高質量的辦公室設施等便利的條件吸引著金融機構的集聚。最后,上海市的金融市場體系完備,金融機構、金融專業技術人才高度集聚,金融活動、金融交易高度活躍,對促進金融要素資源合理配置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有助于金融創新的發展。其他城市,按照行政區域劃分,江蘇省第二,浙江省次之,安徽省最低。按區域分布來看,金融集聚水平高的地區基本圍繞著上海地區向周邊擴散。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主要是用來測定生產經營活動中資本投入量和勞務投入量對生產產出的影響;亦可以測定技術進步、資本增加、勞務力的增加對產出總額增長所做出的貢獻。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表示為:

其中:Y 代表產出增長率,α 代表科技進步率,K 代表資本增長率,β 代表資本產出彈性系數,L 代表勞動增長率。
選取 2008-2019 年的長三角地區26 市年度面板數據,將(1)進行對數處理得到(2),建立如下面板數據模型:

其中 i=1,2,3,4……N,t=1,2,3,4……T,
C 為lnA 可以視為常數項;αit、βit、γit、為變量系數;μit 為隨機干擾項,且干擾項間零均差,同方差且相互獨立;i 表示各區域,t 表示各年份。解釋變量lnL,lnK,FAG 分別代表的是勞動力投入的對數,固定資產投資的對數,金融集聚水平。數據分別選自 2008 至 2019 年長三角地區的就業人口總數(萬人),固定資產投資額(億元),金融集聚水平綜合得分。Yit 為被解釋變量,代表的是長三角地區 的GDP,來反映各地的經濟增長狀況。
首先通過協變分析檢驗來確定是混合回歸模型、變截距系數模型還是變系數模型。在 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H2,接受H1,模型為變截距模型。其次要通過Hausman 檢驗確定是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Hausman 統計量對應的相伴概率0.0003,小于0.05,所以拒絕隨機效應模型,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最后通過固定效應檢驗來確定是個體固定效應模型,還是時點固定效應模型。結果表明F 統計量在5%的顯著水平上,接受個體固定效應不顯著的原假設,卡方統計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拒絕時點固定效應不顯著的原假設,認為不存在個體固定效應,但存在時點固定效應。
回歸結果如表3 所示,通過表3 可知,2 的值為 0.8936,比較接近于 1,說明擬合優度較高,對實際有較好的解釋能力。F 值較大為 117.0748,其對應的P 值遠小于0.05,說明面板回歸模型整體顯著。通過t 檢驗,表明整體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表3 變截距時點固定效應模型結果
實證表明經濟發展與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金融集聚水平均呈正相關關系。通過對表 5 變截距時點固定效應模型的結果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關于如下結論:
(1)勞動投入,資本投入和金融集聚水平與國內生產總值均呈正相關關系
長三角地區各市就業人數每增加 1 %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約為0.084% ;固定資產投入每增加 1 %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約為1.13%。金融集聚指數每增加 1 %對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約為0.04。其中,固定資產投入影響最大,其次是,金融集聚水平最低。因此,各地政府要重視對金融集聚的支持力度,各地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互惠互利,從而能夠推廣經濟共同增長。
(2)時期比個體影響更顯著
通過固定效應模型檢驗,時點固定效應比個體更為顯著。說明,長三角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總體經濟增長速度非常快速,雖然長三角地區 26 市經濟發展存在差異,但是時點更為顯著。
通過理論和實證模型,研究了金融集聚水平對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金融集聚水平與經濟增長存在內部聯系,據以上的研究結論,本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存貸款總額過高,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經濟增長。首先,存款率過高,會嚴重抑制居民的消費,有效在需求不足情況下,社會總供給也可能會大幅下降,不利于整體經濟增長。其次,總貸款過高,經濟卻沒有呈現出高速增長,可能會出現借新債還舊債的情形,給經濟發展留下隱患。因此,只有存貸款總額的規模保持在適度的水平上,才能夠對經濟增長有正向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基礎設施、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金融集聚的輻射范圍及金融網絡會不斷擴大,擴散能力及服務能力也將不斷增強。同時建設多個區域金融中心,容易造成區域間金融資源的惡意競爭,阻礙金融集聚從“極化效應”階段向“涓流效應”階段的過渡。
產業結構升級,有利于吸引金融資本流入,有效防止金融集聚過程中有效金融需求不足,提高整體的金融資源利用效率。上海市作為長江三角地區的核心地區,要充分發揮其引領作用,發揮金融集聚向邊緣區域的輻射效用,通過向邊緣地區轉移一些產業,金融機構等金融資源,從而建立優良的金融集聚環境,有利于經濟的穩步增長。
引進金融人才運輸、信息等基本配套設施是我國金融經濟的發展。長三角區域由于地理上的位置優越,航運發達,所以要大力發展航運,為金融發展提供交通便利。要在基礎設施上互相配合溝通,首先要在在信息上互通,實現數據共享,綜合分析利用信息,從而能將有價值的信息運用到金融活動中去。其次要聚焦公共服務,鼓勵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從而使各種資源設施發揮最大的效應。現如今,金融技術、金融人才等要素在不同地區之間的流動存在障礙,各區域的發展也具有明顯的地方特征,因而不能很好地實現資源高的效利用和區域之間的協同創新。上海市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核心和金融集聚區,無論是其金融人才,金融創新技術還是金融規模等都處于較高的水平,如若能實現上海市與邊緣區域的人才,技術自由流動,且長三角地區著眼于區域整體資源的系統規劃和整合,那么地區之間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的狀況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