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錦城學院;.中訊郵電咨詢設計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雷 瑜 馬 珺
2020 年1 月3 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10 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場空間、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 成渝雙城經濟圈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9%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經濟發展增長極中安全性較高、韌性較強的區域。
2020 年3 月4 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提出“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新基建”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詞。區別于傳統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數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一般包括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和新興產業,“新基建”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強大消費市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新基建”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是國家高層的重大戰略部署,而科技創新也是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且“新基建”與“科技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新基建”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領域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支持,促進科技進步,良好的科技創新生態體系促進“新基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經濟的協同發展。科技協同創新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同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經濟圈內高效率、高質量、全方位、可持續協同發展的關鍵,在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優化區域發展動能、改善協同發展生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代契機下,推動成渝地區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新基建”將帶動各行業的轉型發展,對成渝地區科技協同創新有以下幾方面的助力作用。
交通網絡是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流通的重要載體,四通八達的城際交通網絡有利于區域內人流、物流的高效流動,使得資源得到有效配置,且交易成本降低,區域協同效應增強。新基建在傳統基建的基礎上,融入技術要素,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城際交通網絡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在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上。比如通過科技創新,成渝高鐵提速提質,最高時速由300 公里提升到350 公里,使成渝一小時經濟圈成為現實,經濟圈中部城市也從中獲益;城市智慧交通網絡建設,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實現城市交通網絡的智能化設計,構建出層級合理、功能互補、運營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統,實現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高效流動及利用。
以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基建,將帶動通信、交通、電子商務、制造業等有關行業的轉型發展,同時促進傳統行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革,帶動上下游產業鏈聯動,推動區域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成渝兩地目前已具備較為完備的產業鏈,若利用好新材料、新技術,在產業基礎再造背景下,攻堅突破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能源化工等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并推動兩地共享,必將科技創新力、數字融合力、開放牽引力全面系統、協同集成作用于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傳統工業時代,各生產要素和資源主要是在傳統基建形成的“路”(包括鐵路、公路、水路、航路等)上流動;信息時代,互聯網技術逐漸發展,“信息高速公路”使得人與人、人與物的距離縮短;進入大數據時代,新基建相較于傳統的通信技術,有了更多的內涵和發展,基于萬物互聯理念觸發更多生產形態的變化,促進區域各創新要素的流動和融合,形成新的生產力、新產業和新業態。新基建能通過技術手段,將“數字化”“智能化”融入生產、管理、營銷、產業協作等方面,達到創新要素協同、產業鏈協同的效應。
協同創新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高級階段,主要體現在區域內的各種創新要素能夠自由流動,且能夠與產業規劃和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在科技協同創新方面,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還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平衡、創新要素流動性不夠、科技創新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改進。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城市科技創新能力存在明顯的兩極分化。成都和重慶的教育資源、科研資金投入、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成果產出、高新技術企業等各方面均優于中部的德陽、遂寧、資陽、內江、眉山等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發展不平衡將制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整體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沒能達到創新要素1+1〉2 的協同效應。
提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部城市科技創新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強調區域科技協同創新發展的頂層設計,要將協同思想融入經濟圈內每一個地區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領域;二是充分結合各地的優勢和特色,找準技術發展的突破口,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三是優化人力資源政策,加強對技術創新人才的“引留培用”。
科技創新走廊是城市間協同創新的重要形式,最早是由廣東省政府牽頭形成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包括“一廊十核心平臺多節點”,“科創走廊”能形成科技創新要素、高端技術人才的集聚、新興產業集群,對區域創新協同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裝備制造、新材料等區域優勢產業集群的基礎上,規劃建設“成-遂-南-廣-渝”科創走廊、沿成渝高鐵線的“成-內-渝” 科創走廊和沿長江沿線的“宜- 瀘- 渝” 科創走廊等,促進創新要素的進一步集聚。
根據德勤中國發布的《中國創新生態發展報告2019》,在中國創新生態城市排名中,成都和重慶分別位列第7 和第11 位,屬于第二梯隊,第一梯隊的北上廣深,及其聯結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在科技創新體制建設方面值得成渝地區借鑒。比如,重視基礎科學研究、 重視科技成果轉化、區域內各地政府的溝通協作以及在扶持創新產業發展、優化創新環境方面的服務和引導等。與第一梯隊相比,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創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較為突出,協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需要借鑒先進經驗,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建設,激發更多的科技創新活力。
成渝雙城經濟圈國家科技創新中心,是繼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2014)、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2016)、合肥全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7)、粵港澳大灣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19)之后,國家批準建設的第5 個科技創新中心,也是成渝雙城經濟圈提升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契機。成渝兩地應在規劃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時,充分考慮區域協同創新,促進資源開放共享、科技成果交易、產業優勢互補、共建科研中心和創新創業基地、完善財稅、金融、人才政策等,從整體上構建成渝地區科技協同創新機制。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科技協同創新能力,促進成渝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推進我國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從而全面實現中國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在“新基建”如火如荼展開的當下,利用現有技術優勢,加快城際城內交通網絡建設、促進創新資源要素流動和融合、合理布局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成渝地區科技協同創新能力發展有重大推動作用。應加強經濟圈內各地政府間的高層合作,借鑒先進地區經驗,抓住國家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契機,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創新走廊,全面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科技協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