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延斌 張美榮 張樹鋒
十月深秋,正是魏海濤最忙的時候。他所在的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孟園農業合作社,正在忙碌的是“秸稈變錢”工作。社員們將秸稈通過機械設備進行粉碎、壓縮、打捆、包膜,變成一個個圓形的飼料包。按照約定,兗州及周邊的養殖大戶們將上門收購,打包運回。
魏海濤說:“咱們合作社僅賣玉米秸稈、小麥秸稈一項,每年能有五六十萬元的進項。在農村秸稈遍地,想著明年我們再擴大生產,將附近10余個村的秸稈都收過來,做成飼料出售,市場前景很好。”
山東兗州區是糧食高產大縣,也是農業機械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他們積極推廣自走式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械,在收獲玉米的同時,將玉米秸稈切碎收集打捆運出,作為畜牧飼料。
兗州區小孟鎮西桑園村黨支部書記李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農戶3畝農田,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每畝地作業費用為120元,農民可以將自家的玉米秸稈抵給農業合作社每畝70元,現在農民每畝地收割作業費僅有50元,3畝地節省了210元的成本。這種方法有利于將玉米秸稈有效收集變廢為寶,又為農民節省開支,增加了收入。
李彬說,對于沒有采用穗莖兼收玉米收獲機械作業的地區,合作社以每斤7分錢的價格向農戶收購玉米秸稈,每畝地產玉米秸稈1500公斤,農民同樣得到210元左右的收益。農業合作社在秸稈離田中,通過機械設備進行粉碎、壓縮、打捆、包膜、轉運,農民也能從中獲得不少的收益。
兗州大安鎮來順農機專業合作社投資購買了2套秸稈打捆包膜設備,將秸稈打捆包膜儲存,隨市場行情適時銷售,平均每噸賣到300元左右,行情好的時候能賣到每噸450元,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該合作社負責人鄧來順向記者透露,2套秸稈打捆包膜設備,除去雇傭農民每天80元等成本,當年就收回投入,還有盈利。
廢棄的秸稈變成了畜牧養殖的“寶”,背后是科技的介入和新模式的威力。魏海濤說:“除了供應周邊縣市區畜牧養殖基地外,秸稈飼料還銷往安徽、寧夏、甘肅等省區,市場需求量比較大。”
在兗州區農機服務中心主任吳衛新看來,推廣“秸稈離田”模式,有利于發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保障糧食穩產高產、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
據了解,今年當地30萬畝農田,全部實現了秸稈綜合利用。農戶賣出秸稈有收益,農業合作社把秸稈做成飼料賣出有收益,村集體從合作社中有收益、被雇傭農民打工有收入,“秸稈離田”模式,形成了一條農民增收“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