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 張天佐
堅持和完善黨領導鄉村治理的體制機制。黨管農村工作是我黨的傳統,也是我們的優勢。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當前鄉村治理的范圍已經拓展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鄉村治理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鄉村治理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要落實縣鄉黨委抓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的主體責任,加強和完善村黨組織對村級各類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要全面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這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可放松。要繼承和發揚我們黨聯系群眾的傳統,把黨在農村的陣地建到農民群眾的心里,把政治優勢轉化為實際的效果。
堅持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農民是鄉村的主人,也應當是治理的主體,鄉村治理的核心就是要突出農民群眾的參與。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干部干、群眾看”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民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不夠,參與的途徑不多,各類社會組織、志愿者力量還比較弱,這是鄉村治理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一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和發揮好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和引導農民群眾廣泛參與,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做到村里的事情村民商量著辦,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治理格局。二是尊重基層和農民的首創精神。
堅持順應和把握鄉村發展規律。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是傳統農業大國,我國的鄉村經過數千年歷史沉淀,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傳統,鄉村治理要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不能以城市思維開展農村治理。鄉村治理要補齊的,是農村的治理短板,并不是要消滅農村的生活模式、傳統習俗乃至生存方式。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深刻認識到,當前我國農村正處在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農民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過程中,人們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了更高的期待。同時,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們必須順應歷史發展變化的大趨勢、大邏輯,深入分析鄉村治理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正確處理好歷史與當今、傳統與現代、老辦法與現代技術手段的關系,準確把握前進方向、順應歷史發展規律,與時俱進地探索鄉村治理的有效實現形式。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是中央根據我國農村社會治理的基本制度安排和特點提出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是一個整體。要以自治增活力。鼓勵把群眾能夠自己辦的事交給群眾,把社會組織能辦的事交給社會組織,把市場能做的事交給市場,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基層社會治理共同體。要以法治強保障,更好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思路、構筑底線、定分止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要以德治揚正氣,強化道德教化,提升農民的道德素養,厚植鄉村治理的道德底蘊,深入挖掘熟人社會中的道德力量,德、法、禮并用,通過制定村規民約、村民道德公約等自律規范,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引導農民愛黨愛國、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增強鄉村發展的軟實力。
堅持聚焦突出問題。鄉村治理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重點圍繞鄉村治理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針對農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研究破解問題的辦法。從一些地方成功的實踐看,往往從問題突出的小切口切入,在有效解決這類“小問題”的同時,農村很多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比如,針對農村小微權力監督問題,浙江寧海推行小微權力“36”條,安徽天長推行積分加清單制,這不但規范和約束了小微權力,而且改善了干群關系,推進了民主政治建設,增強了農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了鄉村治理總體水平提高。針對民意反映不充分、矛盾糾紛化解難的問題,浙江象山建立了“村民說事”制度,堅持把“村民說事”常態化、制度化,經過10多年的推行,從農民最初的說糾紛、說抱怨到現在的說發展、說建設、說理念,“村民說事”的內容不斷革新,小小的“村民說事”,成為鄉村治理的主要抓手。
堅持治理重心下沉。鄉鎮是我國政權的最后一級,村是鄉鎮政權的延伸,它們處在農村工作的一線,上級部署的各項任務、提供的公共服務,絕大多數要靠鄉鎮和村來落地。農民群眾和政府、黨員干部打交道,主要是在鄉鎮、村。農民群眾對黨在農村政策的感受,也主要來源于鄉鎮、村所提供的服務水平。當前,鄉村公共服務和管理的整體水平仍然不高,服務內容和權利責任有待細化,服務方式和管理機制還不完善,成為鄉村治理的突出短板。要推動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干部力量向基層充實、財政投入向基層傾斜、治理資源向基層下沉,切實提高基層的治理能力。與此同時,還要探索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建立縣鄉聯動機制。從目前的法律規定和權能配置看,行業管理、資源配置、執法監督乃至人權、財權等更多地集中在縣區級,而事權更多地放到了鄉鎮,對鄉鎮的賦權賦能不夠,手段、條件、隊伍較弱,造成農村許多事項 “管得了的看不見,看得見的管不了”。要探索縣直部門與鄉鎮(街道)的聯動機制,增強鄉鎮統籌協調和治理能力。
堅持創新現代鄉村治理手段。當今社會,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為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帶來了無限空間和廣闊前景。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共享理念和互聯網思維正在重塑基層社會生態,正在有效地激活個體的主動性,增強社會多元主體的有機組合。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轉變,探索建立“互聯網+”治理模式,推進各部門信息資源的整合共享,提升鄉村治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精準化、高效化水平。目前一些大公司建立了很好的平臺,要注重支持引導和利用好社會資源。中國電信的“村村享”、騰訊的“為村”等系統,在全國一些地方推廣運用,都展現出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