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華
(延安大學 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歷時態與共時態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研究的兩個重要維度。其中,歷時態是指社會形態演變的時間維度,而共時態則指社會結構整體的空間維度[1]。而“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作為馬克思“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的兩大核心內容,對之展開歷時態與共時態研究,既能深切認識和把握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總布局,又能推進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
“社會有機體”作為具備自我調節能力與自我控制能力的開放系統,其具體運行的過程需要保持與外部自然進行持續的物質交換。正因為社會持續運行離不開外部自然的物質支撐,因此“社會有機體”的前提性維度是外部自然。與此同時,社會運行的社會關系以及生產、生活方式也會受到外部自然的特定制約影響,而這無疑與社會運行的自我調節與控制能力產生一定的負向作用。
外部自然通過為人類發展提供生活資料,保持著與人類社會交互作用的關系。可是說,外部自然是人類發展與交往的物質客體,且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2]。同時,社會運行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也需要承受外部自然的影響,即是說,社會消費方式與交往方式都是在外部自然提供生活資料基礎上完成的,且外部自然也深刻影響了社會習俗和文化傳統。
此外,外部自然也為人類社會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即人可以通過勞動改變物質形態,但這并不意味著物質是由人所創造的。就是說,外部自然鑒于自身的先在性,因此是人對之進行物質形態塑造的先決條件。同時,外部自然也對生產方式進行制約,即不同的外部環境導致不同的社會狀況與生產特征。但需要指出這種制約關系并不是決定關系。
外部自然也是社會關系正常交往的物質基礎。雖然社會關系是從自然關系獨立而出的,但是社會關系的發展,離不開物質支持。同時,外部自然還以規律與條件的方式對社會關系進行制約,并形成了多種生產方式,分別是社會關系的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生產。簡言之,社會有機體,在社會關系、生活以及生產方式三個層面上,均受到外部自然的制約。
而“社會有機體”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的關鍵性維度,是人類活動的實踐。實踐作為關鍵性維度,表現為三個方面,分別是塑造人自身、連接人與自然關系、交織人與社會,并以此促使社會機體自我調節與自我控制的開放系統正常運行。因此可以說,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的關鍵性維度。
首先,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以實踐為中介。保持自然先在性基礎,人化自然正是通過人類實踐活動完成了自然向人的過渡,即實現自然向人的生成。此外,在具體生產層面,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或社會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再生產關系,均與實踐息息相關。簡言之,實踐在構建人與人的生產關系的過程中,也完成了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再生產。
其次,作為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關鍵性維度的實踐,與人的全面發展息息相關。實踐主體在改造實踐客體的過程中,實現了對物質資料基本的需求。同時實踐也是完成人的對象化過程的關鍵,此過程中,作為哲學范式的關鍵環節的實踐,不僅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時也真正實現了人對自身的創造。
最后,實踐是“社會有機體”生成的根本方式。人類和自然正是基于實踐的相互交織與相互作用,逐漸形成社會有機體,并以此持續運行與發展。換言之,整個社會作為由人構成的有機整體,也完成了個人實踐的生成,并使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社會、以及人類與自身在相互交織中向前發展[3]。另一層面,因為“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的主要內容是“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因此可以說,實踐既是社會結構產生的關鍵因素,同時也是社會形態演變的必然結果。
以自然和實踐為前提和關鍵的社會有機體,其在運行與發展的過程中,其內部因素也產生著固定的聯系,并以此構成了社會結構。以唯物史觀看,“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的社會結構包括系統性與復雜性兩個維度。社會結構想要保持正常運行,生產關系需要適應生產力,以及上層建筑需要適應經濟基礎,兩種基本規律決定著社會結構的發展變化。二者的對立統一關系,既是社會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有機體”的骨架結構。
國內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構共時態的系統性首先體現在,從人的活動范圍來看,社會結構主要包括生態文明結構、文化結構、政治結構以及經濟結構等[4]。可以說,社會結構是由生態、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等結構,相互交織而成的有機整體,而這正是社會結構系統性的獨特表現,同時也很好地說明了社會結構的全面性。
其中,經濟結構是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基礎的經濟關系的有機結構,而在具體社會生產中形成的政治關系即為政治結構,文化結構是人類在改造精神世界的過程中,以觀念上層建筑為內容的文明結構。而調節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內容則構成了生態結構。這些基本結構在社會有機體領域相互作用與相互交織,并在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中保持著對立統一關系。
在“社會有機體”中,生態結構具有保障作用,對調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起著前提性作用[5]。文化結構具有引導作用,對于人類精神文明的推進具有促進作用。政治結構具有控制作用,影響并制約社會發展的形式和程度。而經濟結構直接決定著其他結構的發展與變化。簡言之,各種結構要素在“社會有機體”運行機制中,交織并滲透,在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
社會結構想要保持正常運行,生產關系需要適應生產力,以及上層建筑需要適應經濟基礎。這是保證“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下的“社會結構”有序發展的基礎性規律。然而,在微觀的社會結構層面,除了要遵守兩種基本規律以及生態、文化、政治、經濟等宏觀結構之外,還要考慮到在具體社會交往與生產實踐之中,形成的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以及階級階層結構等。
其一,城鄉結構作為社會結構重要范疇,其涉及問題主要包括城鄉關系、城鄉對立、以及城鄉融合等問題,具體包括城鄉結構問題的產生根源與現實途徑。其中,城鄉關系產生根源在于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即私有制決定了城鄉對于物質生活資料的占有程度具有顯著差異,且此種差異不斷加劇的過程中,出現了城鄉對立。可以說,城鄉對立是私有制發展的必然產物,因而消滅城鄉對立,解決私有制存在的天然弊病,實現城鄉融合,是解決城鄉對立與“社會有機體”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其二,區域結構在社會結構中同樣至關重要,主要指區域間的經濟關系,并集中表現了特定區域之間的人與之間的差異關系。較之于城鄉結構,區域結構在其發展過程中,同樣需要歷經多種階段,分別為區域封閉、區域交流、不平衡、以及一體化階段。當代區域結構的發展并不成熟,正處于由不平衡向一體化的過渡時期[6]。因此,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變革所有制形式,同樣也是解決區域結構發展平衡,與實現區域融合的重要必由之路。
其三,社會結構中,除了資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還存在小資產階級、農民和等。充分認識不同階級、階層的性質和地位,對于完善社會結構至關重要。綜上所述,掌握階級階層結構、區域結構以及城鄉結構在社會有機體中的性質與地位,對于更好地保證城鄉融合,區域平等、以及各階級與各基層全面發展至關重要[7]。總之,從共時態來看,社會有機體是以社會機構的兩條基本矛盾為重要基礎,以生態、文化、政治以及經濟結構為核心,以階級階層結構、區域結構、以及城鄉結構為具體內容形成的有機整體。
從歷時態層面看,社會經歷了各種形態的發展與演變,并直接表現在人的發展程度、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生產關系的變革上。社會形態在其具體演進過程中呈現出不同階段。其中,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作為社會形態變革中的最后抗爭形式,最終會被共產主義生產關系所取代。
作為社會形態初級階段的原始社會,其基本特征體現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其生產關系以氏族關系為紐帶,而其所有制制度則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奴隸社會取代了原始社會,其基本特征在于生產資料轉向私有制,其生產關系表現為以奴隸主對生產資料的完全占有為基礎。
生產力繼續提升,致使奴隸社會被封建社會取代,生產資料保持私有制不變,生產關系變成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階級為基礎[8]。作為階段斗爭以及生產力進一步提升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其顯著特征體現在,其生產關系是以生產資料被資本家所占有為基礎,并以雇傭關系形式出現。此時期,社會生產力飛速提升,社會矛盾與階級對立尖銳。
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無法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矛盾,致使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矛盾加深,并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9]。共產主義作為未來社會形態的最終趨勢,通過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直接決定了推動社會與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然而,在社會形態的具體演變中,這五種社會形態并不是依次歷時發展的,而是存在著飛躍與倒退現象,這也體現了歷時態與共時態的辯證統一。
以人的發展看“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的社會形態演變,其演變形式可以歸結為三個層面:對人的依賴、對物的依賴、以及人的全面發展。對人的依賴關系中,其顯著特點體現在人的生產水平低下。對物的依賴關系中,人的生產力得到充足釋放,但生產資料不歸自己所有。第三階段,則是人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釋放的階段,即人完成了全面發展。
在對人的依賴性中,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人需要依附他人才能生存。在對物的依賴關系中,雖然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但是人與自身創造的物質處于對立狀態,且人被異化成的物化關系,并導致勞動者與物質生產資料、與勞動過程且與自身創造的勞動產品處于割裂狀態[10]。自由王國階段,人的全面性得到確立,真正成為完整的人。
“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下的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經歷了對人的依賴、對物的依賴、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三種社會形態的發展與演變。簡言之,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下的社會發展,可以從歷時態上全面把握其結構特征,也可以從共時態上充分認識其形態特征。
結合歷時態與共時態維度,分析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這一哲學范式,對于全面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復雜性至關重要,不僅可以推動社會結構整體布局與規劃落實,同時也可以認清社會形態轉變機制,以此更好地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以自然和實踐為前提和關鍵的“社會有機體”,其在外部運行與發展的過程中,其內部因素也產生著相應的聯系,并以此構成了特定的社會結構,以及形成相應的社會形態。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哲學范式下的社會發展,既可以從歷時態上全面把握其結構特征,也可以從共時態上充分認識其形態特征。結合歷時態與共時態維度,分析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這一哲學范式,對于全面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系統性與復雜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