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經緯,崔捷明
(東北林業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下文簡稱三個精神)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被習總書記反復提及的一個重要概念,也是學術界大熱的三個主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與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首次將三個精神作為一個整體提出。目前學術界關于三個精神中的單個精神研究數量較多,但對于三個精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研究數量較少,為此研究三個精神的內涵,把握三個精神的內在關聯性,分析一體弘揚三個精神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意義。
探究三個精神的一體弘揚,首要前提是厘清三個精神的內涵,作為探究三者關系的一個支點與根據。在2020年的全國勞動模范與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習總書記“首次深刻揭示了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1]同時這也是三個精神被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提出,這三個精神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具有重大的精神導向價值與實踐意義。
對于勞模精神的六個科學內涵,可以根據詞語釋義和勞模的行為與精神特征加以分析:“愛崗敬業”指的是勞模以高度的工作熱情對待工作崗位、對于自身職業具有敬畏之心,對于職業的價值與意義有著深刻的理性認識;“艱苦奮斗”是勞模能夠在艱難的環境下不為其所影響,并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而排除萬難辛勤工作與勞動;“勇于創新”即勞模能夠不畏阻礙、不懼失敗去創新創造,用創新去推動生產技能的提高,勞動效率的提升;“淡泊名利”即勞模看輕個人的名位與利益,不為名利所累,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與勞動成果不是為了圖功名;“甘于奉獻”即勞模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而心甘情愿的做出奉獻與犧牲,是對自身工人階級屬性的深刻認識,無私的發光發熱。“愛崗敬業、爭創一流”是在工作中熱愛職業、追求上進的職業觀;“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是在崗位上吃得了苦、敢為人先的奮斗觀;“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是在工作中于家為國、不務虛功的大局觀,而勞模就是在這幾個方面表現尤為突出的杰出勞動者。
之于勞動精神的四個科學內涵,則是側重于不同的方面。“熱愛勞動”與“崇尚勞動”側重于精神層面,“熱愛勞動”體現的是一種對于勞動本身的熱愛態度,是對于勞動創造財富、創造幸福的深刻認識,從而在情感層面對于勞動本身懷有熱愛心理,并以這種精神去指導實踐,激發出勞動熱情;“崇尚勞動”體現的是人們對于勞動本身的崇敬與尊重,是對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勞動最崇高的理性認識,以這種精神為指導,才會樹立勞動無高低貴賤之分的正確觀念。可以說“熱愛勞動”側重于情感層面,而“崇尚勞動”側重于價值層面。“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側重于勞動者在深刻認識了勞動的本質之后,將其運用于生產勞動的觀念指導與實踐活動。“辛勤勞動”指的是要吃苦耐勞,扛得住各種不利因素與艱難困苦,用辛勤的汗水去完成自身的勞動使命;“誠實勞動”指的是在勞動時做到全身心投入、不弄虛作假、認真踏實,保質保量的完成勞動任務“辛勤勞動”側重于苦干方面、“誠實勞動”側重于實干方面。
“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廣大技能型勞動者在進行物質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相比于側重于弘揚模范榜樣精神的勞模精神與崇尚鼓勵勞動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產生于更為特定的人群、特定場景下的一種精神品質,即杰出的技能型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精神。“執著專注”是對待自身技能領域幾十年如一日的心態與精神,每一位大國工匠都起步于普通的技能人員,即便是在紛擾的外部環境下,能夠不為浮躁所侵擾,對于從事的特定技能領域做到“堅守與專注”;“精益求精”是指工匠對于所生產的產品能夠在原有的技藝基礎上不斷完善,也是對于自身追求的升華;“一絲不茍”指的是工匠能夠對于產品細心打磨,即便是十分微小的細節也要做到極致,不敷衍了事;“追求卓越”既是對工匠自身終身學習的要求,也是對工匠所生產的產品推陳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斷的進取,不拘泥于已有的成績,不過度的自滿,始終以最前沿的標準來要求自身以及產品,才能稱之為合格的新時代工匠人才。“執著專精”強調的是工匠精神的前提、“精益求精”強調的是工匠精神的操守、“一絲不茍”強調的是工匠精神的作風、“追求卓越”強調的是工匠精神的目標。
三個精神被作為一個整體提出,是對廣大社會主義勞動者、勞動模范、工匠的不同精神特質的充分肯定,是對于同屬中國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勞動模范、工匠的階級精神的充分褒獎。三個精神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但卻未將三個精神完全等同,是基于三個精神內部關系存在著關聯性卻也包含著差異性。
勞動精神之所以是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產生前提與基礎,首先,在理論層面,勞動是與人類一起產生的,“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2]勞動是人維系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途徑,如果人不進行勞動,那么人也將無法生存。恩格斯曾經說過:“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從某種程度來說,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生存,也就不會存在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承載體——勞模和工匠了;其次,從主體角度來分析,三個精神的主體分別為勞動者、勞動模范和工匠,勞動模范即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杰出勞動者,工匠即從事技能型工作的勞動者,不難發現勞動模范和工匠均屬勞動者的范疇,勞動模范和工匠的最初身份歸根到底是勞動者;最后,在現實層面,沒有勞動精神的勞動者是不可能成為勞模和工匠的,一個勞動者只有在深刻把握了勞動的意義與價值,才會將其轉化為激勵自己不斷追求先進的不竭精神動力,煥發出特定的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勞動精神是“源”,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流”。
之所以保留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獨立性而不直接歸為勞動精神、也未將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進行等同,這是因為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源于勞動精神卻又升華了勞動精神,具有鮮明的特殊性。也就是說勞模和工匠源于普通勞動者,卻又高于普通勞動者。“在最樸素的意義上,勞模精神就是一種嶄新的勞動精神。”“勞模精神”用新的態度對待新的勞動。”[4]工匠精神是勞動者對于過人的生產技能技術的追求,也是對于自身職業操守的忠誠態度。
勞模精神是成為其他勞動者榜樣的精神,是一種不求功名利祿,但求盡心盡力為黨和人民做出突出貢獻的高尚品格。勞模是工人階級的杰出代表,是時代的先鋒模范,正是因為原本平凡的勞動者踐行了勞模精神,用勞模精神來要求自己,才得以成為勞模,在成為勞模之后所表現出來的勞模精神反過來又會激勵其他勞動者,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楷模,是全國人民的榜樣。勞模精神作為一種榜樣力量是引導廣大勞動者成為他人榜樣的精神,能夠激勵勞動者趕學先進,成為不平凡的人。
工匠精神相比于側重于成為其他勞動者榜樣的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要超越自己的內在精神。如果說勞模精神是在眾多勞動者脫穎而出的精神,那么工匠精神則是使自己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勞模精神超越他人,工匠精神超越自身。作為技能勞動者的工匠,在熱愛本職工作的基礎上,追求先進的技術與高質量的產品,不斷提升自己的生產勞動技能,超越自我,那么他就是當之無愧的工匠。勞模精神是外力、工匠精神是內力,勞模精神是超越他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超越自己的精神。所以,勞模精神不能與工匠精神進行等同。
資本主義國家也都會弘揚工匠精神,例如美國、日本、德國。資本主義國家工匠精神更多強調的是對于職業的敬仰和對生產技能的追求,但缺少“甘于奉獻”這種摒棄了狹隘的利己主義的社會主義道德元素。
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則有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背景。“勞動精神本質上屬于社會主義勞動倫理的范疇”[5],只有在克服了資本家追求最大化的剩余價值與勞動異化的前提下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才由對勞動者的束縛轉為一種勞動者全面發展的方式。勞動本身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概念,根據馬克思的觀點,如果勞動仍沒有擺脫異化,那么人們將不會理解勞動的真正屬性,對于共產主義社會也無法理解。“在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6]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勞動是勞動者自主選擇的,勞動者在勞動中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于是勞動成為了一種幸福而非負擔,勞動者對于勞動的主動性與認可性使得勞動精神得以產生。可以說,在人類社會中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如社會主義社會一般去重視勞動的價值,力求勞動價值的回歸本源。
勞模精神即勞動模范精神,“勞動模范是無產階級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為自己所宣揚的社會價值所樹立起來的標桿和楷模”[7]勞模精神是社會主義社會先進勞動者的精神體現,對于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與建設具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勞動競賽是社會主義勞動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8],勞動競賽的初衷就是為了激發廣大勞動者的勞動熱情、提升勞動者的技能,營造一種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勞動模范便是勞動競賽中的佼佼者,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應該樹立的光輝榜樣,是符合社會主義精神風貌的優秀代表,弘揚勞模精神,本身就是對勞動者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輸入,使得普通的勞動者積極的向勞動模范靠攏,向勞動模范所代表的社會主義優秀精神靠攏,既是對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的認可、也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踐行。
三個精神的提出雖有先后之別,但是最終在不失精神個性的前提下被一體提出、一體弘揚。究其原因,三個精神的一體弘揚是符合馬克思勞動觀的科學要求的、是兼顧受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的、是符合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三個精神以勞動精神為總,以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為分,突出共性而不失個性,能夠激勵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凝心聚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而接續奮斗。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黨和國家的立身之本,作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馬克思和恩格斯,有著科學且富有人文情懷的勞動觀,對于我們去理解三個精神一體弘揚的內在邏輯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馬克思致力于勞動者擺脫勞動異化的束縛,勞動者擺脫勞動異化的束縛同樣也是實現各盡所能與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一體弘揚三個精神本質上就是鼓勵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在踐行勞動精神成為名副其實的勞動者之后,可以按照自身的長處與愛好進行勞動的自由選擇,例如既可以選擇腦力勞動、也可以選擇體力勞動;既可以選擇成為勞模、也可以選擇成為工匠。無論是勞動精神、勞模精神還是工匠精神都是有助于消除勞動異化的,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特點。在異化勞動過程中勞動群眾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想法而進行勞動,不可避免的會與勞動的自主性背道而馳,而三個精神的一個共性則是都主張生產勞動行為的自主性與積極性,例如勞動精神主張的“熱愛勞動”、勞模精神主張的“愛崗敬業”、工匠精神主張的“執著專注”,所以可以進行一體弘揚。
此外,就前文所提到的工匠精神并不具備意識形態特點,但當工匠精神以社會主義國家特有的勞動精神為產生前提時,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工匠精神。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匠精神相比,社會主義國家的工匠精神具有鮮明的奉獻性和非功利特點,社會主義國家的工匠是將自身的勞動成果奉獻給了社會主義國家、政黨和人民,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的體現,而不是狹隘的去追求經濟利益。具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工匠精神不但要求要有著對于職業的熱愛和對生產勞動技能的追求,更要有著為黨和人民奉獻的覺悟。如果脫離了“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語境,不進行一體弘揚,“工匠精神”則會缺少社會主義特色。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而各種物質運動形式中的矛盾,都帶特殊性。”[9]三個精神的主體分別為勞動者、勞動模范、工匠,勞動模范和工匠雖包含于勞動者,但是卻有著高于勞動者的特殊性,是勞動者中的佼佼者與技能型人才一體弘揚三個精神,有助于實現對于不同勞動者群體的表彰,這與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精神是相符合的。此外,勞模與工匠也存在著一定的交叉關系,勞動模范包含著各行各業的先進勞動者,可能是醫護工作者,可能是一線環衛工人,可能是信息技術人才,也可能是產業工人;工匠則可能是手工業者和產業工人。
通過一體弘揚三個精神,能夠激勵和表彰不同領域的優秀人才,兼顧不同的受眾,對于擁有勞模和工匠雙重身份與精神的人更是一種莫大的激勵與肯定,雖然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各有主體人群,但卻有不拘泥于特定人群,工匠也可以發揚勞模精神、勞模也可以發揚工匠精神。即便是暫時不是勞模與工匠的勞動者,也會因自己踐行和發揚了勞動精神而自豪,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獲得了對于自身價值與身份的肯定。
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廣大的勞動群眾,更需要有講奉獻的模范與技術性人才的示范引領。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部分勞動者產生了拜金主義和過度追求名利的錯誤價值觀,大力弘揚勞模精神有助于勞動者深刻領悟勞動模范一心為公、不為名利、不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高尚人格,從而減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則是應對新時期經濟轉型發展與核心技術攻關的良藥,中國的勞動者如果充分發揚工匠精神的匠心,那么在若干年之后,中國在一些領域的核心技術將不會受制于人,中國的產品將以質量的上乘與優質聞名世界,唱響中國制造。我國的經濟轉型發展需要一支高素質的勞動大軍,是一支敢于創造、敢于奮斗的勞動者隊伍,這支隊伍不但要有懷有勞動信念的勞動者,更要有敢為人先的模范標桿和有過硬生產技能的大國工匠。
三個精神作為助力十四五規劃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經濟社會發展所必須的。為此,必須在社會范圍內倡導和宣傳三個精神、創新發展技能勞動培訓體系、縮小不同行業勞動者待遇與地位差距,切實激勵勞模群體、勞動者群體、工匠群體為新時代我國的發展目標作出接續的努力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