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麗(山東經貿職業學院會計系)
改革開放以來,職業教育得到了快速、高質的發展,培育了許許多多的各類型人才,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做出了貢獻。但是,職業教育的發展相對于經濟發展的需求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當前山東新舊動能轉換進入“五年取得突破”的新階段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肩負著支持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大使命,要主動把握時代發展變化,緊跟科技創新的要求,培養具有優秀職業素養、扎實專業知識和較強實操能力,適應區域發展需要的新型專業人才。
一方面,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是提升人力資本的核心環節,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性,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同時也有效地保障了其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的發展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財政支持,其需求為人才培養提供了模式導向,促進了職業教育的不斷擴張和優化整合。因此,確保二者互動的良性發展,實現職業教育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是必然需求。
近年來,職業教育不斷向縱深方向改革,職業教育就結合區域經濟的發展、行業和企業的需求來對人才進行培養,改革了辦學模式,對專業結構進行了積極調整,對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內容等進行了積極改革,重視學生專業素養的養成、加強對學生進行實操訓練,構建科學合理并具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適應區域發展、努力創新、特色鮮明的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同時,職業院校積極開展科研研究,拓展社會培訓和服務的深度和廣度,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持。
“十三五”期間,山東職業教育向著爭創特色、國內領先的方向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漸適應發展中的經濟,是發展的“主旋律”。特別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啟動全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以來,各項工作扎實推進,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十三五”以來,山東職業教育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在改革發展中一路高歌,為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山東,經濟發達,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強。2020 年,新冠疫情對經濟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但中國經濟頂住了疫情的不利影響。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20 年,山東省經濟發展好于預期,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物價總體漲勢溫和,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全省實現生產總值(GDP)73129億元,按照可比價格進行計算,比上年增長3.6%,新舊動能轉換成效顯著,經濟運行順暢,發展潛力巨大,具有光明的前景。
隨著改革的深入,大批職業院校與區域內的行業、企業開展了合作,根據產業布局、考慮對人才的需求,對專業設置進行調整,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校企雙方在科研研究、課程開發、實踐教學等方面開展了多角度的合作,帶動了專業內涵的建設,構建的人才培養結構適應區域產業結構,實現了二者的良好循環。但同時,職業教育缺乏深度服務地方經濟的意識,仍存在著教育定位不精準,專業特色不明顯,教學內容設置不合理等現象,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真正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弱化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效果,對市場需求的滿足度有待提高,直接影響了區域經濟競爭的提升。
政府應加大對職業教育的財政投入,重視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支持與教學相配的生產實踐和配套措施建設。政府部門在對職業院校作出發展規劃時,應首先考慮經濟發展規劃、考慮產業結構調整,在規模、層次、專業等方面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需求型技術技能人才作出預判,對職業院校的布局進行總體規劃、提出相應的意見和建議。政府應給校企合作搭建合作平臺,牽頭帶動為職業教育集團的建立搭建橋梁,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吸引更多的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使校企合作形成良好長效發展機制,培養職業教育人才。
職業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時要持開放、合作的態度,與行業、企業共同展開育人育才活動;樹立開放的思維,以區域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點,充分考慮職業院校的學生特點,探索適應職業教育的開放式教學和學習方法,使得教學改革與創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現代學徒制模式是目前人才培養的有效探索,學校和企業共同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制定達成共識的人才培養目標,院校教師和企業人員聯合教學、指導實踐,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優勢,增強了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協調性。
突出辦學特色,加強服務意識的樹立,正確認識自身和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地方經濟發展為自身發展的動力,主動與地方政府、行業和企業加強聯系和溝通,對本地經濟社會發展進行遠期分析、精準預測和恰當把握,從職業院校本身的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特點等方面出發,著力重視培養具有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價值觀的不同層的各類人才,構建服務區域經濟的發力點,搭建服務行業和企業的平臺,搶奪培養產業人才的制高點,促進職業院校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品牌競爭效應,強化職業院校在服務地方發展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跟隨區域經濟、地方產業發展和調整的方向,深入分析當地經濟態勢,按照經濟發展需要進行專業設置,建立科學合適的專業或專業群,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并對專業進行動態的調整,支持重點專業、特色專業、緊缺專業的發展,積極推進行業、企業參與專業建設,實現職業教育和專業建設與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緊密關聯,人才培養與市場用人需求對接,使人才培養方式具有地方特色,使教學過程真正對接行業、企業運行過程,實現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
以品牌專業群或品牌專業建設為出發點,以培養高素質、高質量人才為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品牌專業群及品牌專業,聚力品牌效應。根據職業院校的發展特點,通過職業院校與合作單位從工作實際需求、標準要求出發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完成后續的教學及其他配套內容,并雙方合力進行考核評價等。雙方通過簽訂協議,職業院校主要承擔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技能訓練和日常的管理;企業派出有經驗的師傅對學生進行專門化、針對性的訓練,讓學生真正了解所學知識如何進行實際操作與應用。
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立足本地,搞好本地社會經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科研工作,進一步強化縱橫向課題研究,注意課題的數量、規模和質量,加強同行業、企業的合作,改進課題研究模式,通過有針對性的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真正實現知識服務于產業、服務于企業,實現職業院校與區域經濟發展,實現互動雙贏。職業院校要發揮其專業、人才等優勢,積極提供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決策咨詢、企業發展戰略決策咨詢以及日常的技術咨詢等等,為地方政府、地方企業等提供智力支持與策略支持,要不斷深化社會培訓功能,采取多種形式,促進職業技能培訓發展,為企業培養所需人才,解決社會的就業壓力,為區域內勞動者的自我價值提升作出應有的貢獻。
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政策的規劃為職業教育協同發展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引導,政府的支持筑牢了職業教育發展新動能,更重要的是各職業院校努力改革創新,行業、企業積極參與,達成共同合作的意愿,能為區域經濟培養人才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