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玲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外語外貿系,廣東 汕尾 516600)
國家總理李克強同志在2014 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首次發表意見稱全國范圍內應該掀起一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浪潮。創新是人類社會得以永續向前發展的根本力量,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浉郯拇鬄硡^的規劃和建設有利于激發資本市場活力,對整個國家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該區建設過程為當地高職院校雙創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提供了平臺,同時也對當地人才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期,需要大量外語類優質人才,不但要有嫻熟的語言技能,更需要具有敢于創新、勇于開拓的能力與精神。基于這一整體形勢,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在外語專業教學中應該注重學生創新性思想、能力、品格的培養與發展,為灣區建設培養出合格的雙創型外語人才。
鄧飛(2017)認為創新型外語人才是指既有創新意識思維也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這類外語人才首先要是合格的語言專業人才,然后要有復合型的知識儲備。此外,也必須具有融入型創新素質,也就是同時具備創新精神、能力和人格。[1]徐美娥(2017)認為高校雙創型外語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也就是熟練地使用外語和漢語的能力,這是國際化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此外更要涉獵廣泛的金融、保險、通訊、醫療、農業、貿易、新聞等領域的相關知識,也就是所謂的國際化視野。[2]張美玲(2018)指出創新型外語人才要有扎實的外語語言文化知識與應用技能,綜合豐富的知識結構,全面發展的智力水平,個性鮮明的人格品質,高度發達的思維能力及其熟練的語言應用與表達能力等。[3]
粵港澳大灣區現有高職院校180余所,是創新型人才的重要輸出機構。在大灣區規劃建設的關鍵時期,高職院校應該實施外語專業雙創教育,鼓勵并引導學生創新創業,為粵港澳大灣區培養更多合格的具有創新意識、能力、精神的雙創型外語人才。從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外語類專業教育工作的現狀來看,主要目標就是培養外語類應用型人才,主要體現在專業語言和商務外語的應用方面。根據實際需要高職院校雙創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技能,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企業經營、管理與服務技能,要讓外語專業的學生具有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靈活地處理各類涉外商務問題。另外創新社團組織的各類活動已經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培養外語類雙創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粵港澳大灣區一些高職院校會為學生提供社團經費,為外語專業學生提供一個課外知識交流平臺,供學生自主進行交流與學習。而且會有專業的教師,在創新型社團活動中為學生解疑答惑。粵港澳地區高職院校運行規范的創新社團已有40個,這些社團能夠營造出創新性外語學習的氛圍,有利于充分激發外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參與社團的積極性。同時這些學校也很重視對外語類特長生的教育。從2002年至今粵港澳大灣區在針對外語特長生的創新教育中已經實施了六百多項課題,總共培養出七千多名特長生。這些參加過特訓項目鍛煉的學生在走向崗位后都受到了高度的認可。[4]不過目前粵港澳高職院校外語類雙創型人才培養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認真思考,著力解決。
1.創業教育“碎片化”嚴重
從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整體情況來看,灣區創業教育起步較晚,相應的外語專業創業教育還處于嘗試與探索期,實訓環節、創業教育、實訓設計等方面缺乏足夠的經驗。正是由于欠缺創業教育經驗,在高職院校外語雙創型人才培養中對具體要開設什么樣的創業課程、達到什么樣的教學成果、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方式等,無法進行精準地把握與判斷。只能是照貓畫虎地開設一些創業課程,組織一些創業競賽或者是舉行一些創業講座,竭盡全力地營造一種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氛圍,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在培養和提高外語專業學生創業能力方面起不到任何作用??傮w來講粵港澳大灣區外語專業創業教育碎片化問題嚴重,不少外語專業教師對于大灣區創業機遇缺乏深入了解和把握,同時又缺少開展實訓課程的經驗,直接導致創業教育產出與投入的嚴重失衡。
2.雙創教育實訓不足
隨著我國雙創教育等相關教育條例與規范要求的相繼出臺,各大高職院校也在相應地調整和完善雙創人才的培養制度和方案。同時在各個學科專業領域,雙創課程的開設數量也越來越多。但是由于缺少實訓經驗,粵港澳大灣區雙創課程存在嚴重的理論化問題,實訓機會普及度較低。目前仍然有很多高職英語專業學生根本沒有參加實踐活動的機會。另外雙創實訓的形式單一,基本只能借助于個別的創新創業比賽。
3.雙創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
李瑞華(2019)通過調查發現雖然粵港澳大灣區有許多高職院校開設了雙創課程,著力于培養外語專業學生創業思維和認知能力。不過仍有近51.5%左右的學生認為學校實施的雙創教育與自身專業學習的整合度不高。[5]于翠葉(2017)通過實證研究認為,雖然部分高職院校嘗試著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方式來實現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的融合,但仍然有很多比賽內容反映出專業契合度底、比賽組織形式缺少專業性等問題,參賽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也反映出學生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融合度低。[6]
4.雙創型外語課程設置不規范。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仍然有很多高職院校外語課程的設置不夠科學規范合理,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外語學院專業課程知識內容講授較淺。教師們以期末考試為目標開展學科教學,使學生普遍形成了應付考試的學習心態,很難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其次,外語課程內容設置存在嚴重的交叉重疊問題,專業知識覆蓋面不廣。對于很多重復設置的知識點,在課程教學中老師反復講解,使得學生煩不勝煩,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最后,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外語課程內容中缺乏擴展性,無法起到觸類旁通的效果。外語專業的學生在課堂上能接觸到新知識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影響雙創型外語人才的培養。
5.雙創型教育師資素質不高
根據陳丹鳳( 2017) 調查,廣東高校共有一千余名專門從事雙創教育教學的老師。其中取得創新創業導師合格證的老師數量占50%,具有中高級職稱的老師所占比重較低,而具有企業經驗的老師比例還不到30%。綜上所述,雙創教育活動屬于一種綜合人文、藝術、商科、科技等交叉學科知識和思想意識的傳播過程,所以對執教者的教學水平與能力的要求要比專業學科教師的要求高[7],但粵港澳大灣區現有的雙創教育師資數量及能力還無法達到實際需求的標準。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對粵港澳大灣區創業者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這也是高職院校創業素質教育工作所要面對的挑戰。作為大灣區人才的主要輸出機構高職院校應該著力完善創業教育體系,改變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存在的創業教育“碎片化”的現象。[8]為此高職院校要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具備專業水平的創業課程工作委員會,通過科學論證進行外語創業課程體系的完善,促進外語創業教育模式的形成。結合創業實踐活動不同階段的特征與需要,從外語基礎認知、外語素質養成以及外語技能培訓、外語實訓指導等方面著手建立一個全面覆蓋性的創業體系。構建完善的外語專業學生反饋工作體系、外語創業課程評估體系以及導師培訓工作機制,建立一個校園到企業、理論到實訓的全面的外語創業教育實施體系,制定具有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的創業教育規劃方案。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首先應改變一直以來呆板低效的實訓室管理制度,讓實訓室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為此,高職院校外語實訓室應該隨時向外語專業的師生開放,為外語專業的學生提供進行外語技能訓練和創業技能學習的場所和平臺。其次,高職院校在外語實訓室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也應該嘗試將管理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負責管理和使用。引導學生制定管理制度,采取輪班負責的方式以增強外語專業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另外,高職院校應不斷健全和豐富外語實訓室的功能,避免其成為機械性技能訓練的工具,讓實訓室成為一個可以提高學生應變能力,增強學生各類商務活動組織能力,樹立學生創新理念的場所。最后高職院校外語實訓室要有開展各種訓練活動的基礎設施,要不斷豐富實訓室的種類,不斷拓展實訓室的規模。例如商務外語創業項目中心的成立,跨文化交流活動中心的建立等。
當然,雙創型外語人才的培養不但要從校內著手,更應該注重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共建雙創型教育實訓平臺。一個學生是否符合雙創型人才的標準,是否具備創新創業能力,最好的檢驗方法就是實踐活動。頂崗實習的訓練模式最有利于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加強,能夠讓學生切身了解一個企業真實的運轉流程。只有經過這類實習活動的磨練,才能讓學生獲得具有實用性的創業能力,更加客觀地認識自身條件,確定一個較為理性的創業目標。
高職院校想要更好地解決雙創教育與外語專業教育脫節的問題,應該實施“雙創通識教育 + 專業教育”的模式,以促進雙創教育與外語教育的有效融合。[8]為此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首先要重新設計雙創教育課程體系,開設諸如法律、金融、營銷、自然藝術類雙創通識課程,啟發并提高外語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其次,要結合外語學科特點開設特色課程,例如工科類學科要重視資源融合使用及不同類型的課程之間的融合創新,讓外語專業的學生不僅能具備創新能力而且能擁有創新成果的轉化力。再次,建設校內雙創教育實訓平臺,對雙創教育的實施效果進行考核,為提高雙創教育活動的有效性提供參考意見。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實施的現狀,高職院校外語專業人才培養中首先要做的是優化課程設置,建立以培養知識、技能和能力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要深入分析社會、企業、科技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確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開設可靈活的雙創型外語人才培養課程。以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的翻譯專業為例,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能夠在政府機構以及經貿、新聞出版、教育、科研、文化等各行各業工作的外語人才,學校開設了英語口譯、英美語言學概論、英美歷史文化及文學賞析、英漢翻譯、跨文化交際、英語國家概況、商務英語、商務溝通、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談判、市場營銷、工商導論、英語精讀、高級英語、英語泛讀、聽力、口語、寫作、語法、第二外語(日、法、西)和英語視聽說等課程。[9]
其次大灣區高職院校要進行外語課程數量及課時的相應調整。適當減少學生理論科的學分占比,控制總課時量,為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創新探索和參加實訓,進行課題研究。在實訓活動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完善知識結構體系。同時也要注重陶冶學生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其嚴謹、樂觀和自強不息的個性品質。
師資隊伍的專業水平和能力決定著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效果。在創新創業導師教學能力較高的情況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外語人才的質量就能得到保證。反之,如果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水平一般,那么雙創型外語人才的質量也無法保證。[10]從粵港澳大灣區高職院校雙創教育實施情況來看,該區必須重視創新創業導師團隊的建設和培養,著力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創業導師水平一般的問題。首先加強創新創業導師的資格認證與培訓管理,制定科學的創新創業導師養成計劃,提高兼職創業導師的專業水平考核。其次要為創新創業導師提供更多參與實地考察、調研、交流、訪談的機會和平臺,讓他們能夠充分全面地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創業環境和人才需求,豐富創新創業導師創業實踐活動的案例,提高整體教學能力與水平。
國家的不斷發展壯大,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需要一批又一批具有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的人才,需要大量有想法,有魄力的優質人才的共同努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內與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顯著,灣區的發展更是離不開雙創型外語人才的貢獻。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各大高職院校應該不斷在雙創教育中深挖自我潛力,為大灣區發展成為世界級一流經濟中心培養出更多合格的雙創型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