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燕慧
(莆田學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主體間性是主體一元、主客體二元理論發展下的產物。馬克思將實踐基礎上的主體間性理論概括為三個要素:一是實踐性。主體間的交流互動是實踐的產物,要在實踐中進行并在實踐中改善。二是平等性。主體間性在教師一元論、教師學生二元論基礎上產生,但完善于二者強調雙方溝通機制、溝通情感、溝通地位等的平等性。三是交互主體性。主體間性理論下,主體是共在的,不存在偶然轉換的可能性,雙方相互成全、相互促進,共同作為教育的核心主體[1-2]。以往高校思政課管理過程中,較多關注教育制度、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資源等客觀因素,因為這些因素整改較快且短期革新效應明顯。但是較少探討教育管理過程中互動主體之間的交流機制、交流困境及交流深度。而高校思政課管理過程中,人的管理才是核心,教育是人與人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思政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主體間性范式指導下,有利于尋求高效思政課管理的新突破,實現現時代高校思政課更好管理[3]。
主體間性包含兩個層面的實現。一層是認識論領域的主體間性。強調人可以跳出自我領域認識他者。另一層是本體論領域的主體間性[4]。強調人對他者的認知可以跳出理念的領域,將改造他者的理論付諸實踐。這兩種層面與高校思政課管理的目標相一致,可以為其提供方法指導。
主體間性最先由現象學大師胡塞爾提出,胡塞爾致力于實現人的認識個別性到普遍性的跨越。為了擺脫人類認識的自我困境,他提出了主體間性。開始探究人與外在于自我的他者之間的溝通可能性。人的認識由先驗、感覺、知覺共同組成,同時人具有統覺、同感、移情的能力[5]。這表明人的認識元素相同,同時人擁有認識外物的能力,而這里的外物不是任何別的物體,而正是人類本身。因此人可以通過自我認知向外遷移,達到認識他者的效果。高校思政課管理的本質的人的管理,管理的目標是實現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衡量標準是教育主體的思政素養的程度。表明高校思政課管理的癥結在與人對人溝通的有效性。主體間性范式指出人可以通過統覺、同感、移情方式實現對人的認知。管理過程中教育主體主動發揮自身認知能力,解鎖與受教育主體之間的認識溝通方式,將當下已經異化的交流機制還原,建立和諧有效的溝通機制才是高校思政課管理的有效途徑。
主體間性的另一重含義指出主體認識過程的存在和解釋如何實現人與世界的同一性。在主體認識關系不能僅停留在認識領域,如此便會走向純粹思維改造的角落,不能對實際的溝通關系起到任何改造作用[6-7]。同時主體認知范疇并不是“單向度”,這與認識主體的多元化理論相違背。主體間性理論強調認識的多元化、科學化與全面化。而實際上高校思政課管理過程中管理理念的單一性、認識模式的“片面化”,都阻礙著高校思政課管理的發展。因此借助主體間性范式對高校思政課管理進行指導。第一,在主體間性范式指導下的高校思政課管理,是在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多元化、尊重其成長歷程、尊重其潛能發揮的基礎上,實現課堂管理有效性的提升的。第二,在主體間性范式指導下的高校思政課要實現科學化管理,拒絕“一言堂”,充分發揮受教育主體的能動性,充分挖掘教育主體的靈活性,不受既定制度框架的束縛,在共同教育主體的實踐中發掘高校思政課管理的新途徑。第三,在主體間性范式指導下,高校思政課管理改變以往片面化的培養方式,聯系生活的實際、吸取自然資源,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共同發展,完整的社會自然人、社會情感人為培養目標。
當前高校思政管理過程中對主體要素的挖掘還處于初級階段。這種階段性表現為對主體間交流關系的重視度不足,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互動機制,主體間交流停留在淺嘗輒止的層面。導致高校思政課管理效果不明顯,內在機制不加以改善,再多的外在裝飾性改善也只是徘徊在門外不得其宗。
高校思政課管理中上至管理層下到實踐層都沒有真正重視主體之間的交往理論[8]。導致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為陳舊的管理觀念。受過去陳舊觀念的影響,管理方式還停留在工具管理層面,盡管時代已經發生變化,但是觀念的更替還沒能跟上時代步伐,還未能真正實現工具管理向人文管理的過渡;其二為現有主體理論阻礙。由于經濟基礎發展較緩的原因,我國教學管理理念的轉變相對于國外而言也較為落后。還不能認識二元主體與主體間性之間的實踐差距。其三為代際溝通障礙。從生理學及心理學角度來講,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主體之間本身存在較大代際隔閡,這種隔閡是主體之間不能相互溝通的最主要障礙,但由于消除這種障礙的代價過高、操作性低、效果未知等原因,該障礙在溝通過程中反而被忽視。
高校思政課管理過程中,交流溝通機制是實現思政教育的一種常見方式,具體包括談話、評價、民主會議等形式[9]。但是這些交流機制都不能起到真正的溝通作用。首先教育者主體精力有限,無法實現對每個受教育者每時每刻的動態關注,也就無法真切的做到統覺、同感與移情。其次現有的溝通機制無法保障受教育者的隱私性,在不能保證隱私的前提下,受教育者便無法真實的袒露內心真實的感受,溝通常常流于形式。最后教育管理過程中,為了增強教育者的權威性便于有效管理,教育者常常處于一種居高臨下的地位,這種地位上的不平等在無形之中會增加受教育者的壓力,導致溝通無效。
新時代的高校學生較以往的高校學生而言,性格更加多元、個性更為鮮明、知識面更廣、思維也更為靈活[10]。而面對這些新時代的新主體,教育者的變化又表現出另一個極端的特征,他們的體制化過重、思維模式固定、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下降。兩種具有鮮明特征的群體相互接觸,便會出現自說自話的局面。盡管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極力改變現狀,不斷實現教師團隊更新換代,但是考核體制又倒逼新生力量不斷走向統一模式。結果是不斷出現新的模式化教師,而受教育主體卻在日新月異的更替。主體之前遠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理解。
面對日趨緊張的主體間關系,深度的主體間性理論挖掘,合理的溝通價值建構,有效的交流方法確立是當前實現高效思政管理改革的必行之路。
合理有效的溝通是雙向互動的結果。因此對主體間性范式理論的深度挖掘不僅是教育主體的任務,更要實現受教育者對這一理論的掌握。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講,實現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深度挖掘要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科學建設高校思政管理組織結構。改變以往“單向度”管理模式,實現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方法,最重要的是管理觀念的多元化、科學化,根據新時代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第二實現工具管理向人本管理的轉變。人本管理要求,管理主體因人而動、以人為本。高校思政課管理要將關注點聚焦于受教育者主體身上。拒絕一刀切的管理制度,增強管理的層次性、階段性、多維性及遞進性。第三擴大主體間性理論傳播。組織教育主體學習討論,使教育主體深入掌握主體間性理論的深刻內涵,擺脫以往片面式、獨立式的理解層面,以達到教育主體轉變管理理念的效果。從受教育主體來講,就是要實現受教育主體對主體間性的理解與掌握,只有受教育主體同時掌握這一理論,才能實現溝通雙方的交流互動。所謂獨木難支簡單苛求教育主體的不斷更新,在加大教育主體工作量的同時,還不利于局面的改善。
構建合理的主體間溝通機制。一是要主動尋求溝通模式的創新。二是要建立主體間心理確信。三是要改變教育主體權威觀念。新時代條件下主體間的溝通機制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主動借助新媒體的溝通優勢,在原有溝通機制基礎山拓寬溝通領域。根據受教育者主體的溝通特性,主動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型溝通工具。利用新型工具在拉近主體間交流距離的同時,還能增強主體間交流的信任度。尋求課堂之外的實踐溝通方式。語言文字的溝通盡管有效且直白,但它優于直白也缺于直白。語言文字之外勞動、活動的溝通是一種隱形的溝通機制,教育者可以通過肢體的互動,與受教育主體之間達成一定的行為默契。該溝通機制可以讓受教育主體在卸下防備的時刻,增強對教育主體的依賴感。既可以實現有效溝通,又可以實現心理確信。再者新時代的高校學生與以往學生不同,用絕對權威進行馴化的手段已經失去了它的震懾作用,反而會激起學生的不信任、排斥、叛逆等情緒,阻礙主體間的有效溝通。因此合理建構主體間溝通機制,教育主體就的轉變權威觀念,轉以平等觀念代之。將受教育主體真正當做一個獨立的行為主體來看待,讓受教育主體充分感受到自身被尊重的事實,實現雙方同感、共情的有效傳達。
高校思政課管理中主體間代際差距是無法忽視的客觀事實,代際差距導致主體間不信任、溝通層域不同、詞不達意現象是導致思政課管理難協調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高校管理中的制度約束又無形中將這一現象擴大。因此如何實現主體間代際差距的縮小,減少制度因素對主體間代價差距的影響,是有效確立主體間交流互動的兩個重要切入點。教育者作為教育實施過程的引導者,要主動尋求自身的發展,根據時代、現實的發展需求,主動讓自己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一方面是為了增強自身對受教育主體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增強了教育主體自身的適應能力。受教育主體并不代表時代先進的引領者,受自身發展心理狀態與思維狀態不健全的影響,受教育主體在紛繁復雜的事物誘惑下極易走偏。因此教育主體在緊跟時代步伐的同時應時刻保持冷靜,在接收新鮮事物的同時保留批判的專業性。在實現主體內在改變的同時,高校制度規劃也要為內在機制的改變提供物質保證。高校對教育主體的考核應根據主體發展的具體要求做出相應的調整,改變以往陳舊的考核機制,放寬對教育主體的限制,實現管理制度的生活化回歸。使得教育主體可以在更加寬泛的領域活動,實現與受教育主體間的有效交流。
高校思政課管理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保障機制,新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政課管理弊端日益暴露。最重要原因是新時代條件下主體間交往機制的缺失和工具理性的盛行。研究深刻剖析高校思政課管理中的主體溝通機制與實踐機制。指出高校思政課管理中缺乏對主體間性理論的深度挖掘,主體間溝通機制不夠健全且主體間交流理解錯位等問題。導致高校思政課管理效果不佳。因此在主體間性范式指導下,通過對主體間性范式理論的再思考,對主體間交流機制的建構以及對主體間交流方法的重新確立,實現了對高校思政課管理路徑的重建。但由于研究無法實現對思政課主體的控制,因此之后還需健全實踐監督機制,以保證研究的具體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