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 康滇
20世紀30年代,呂文成游覽西湖時,看到西湖美景,觸景生情,根據北方小調《閨舞》改編、創作了民族樂曲《平湖秋月》,曲調柔和,描繪了秋夜月光下西湖之美,表達了他對西湖的熱愛。
鋼琴獨奏曲《平湖秋月》是1975年由作曲家陳培勛改編而成的。陳培勛創作時使用了豐富的伴奏織體來表現西湖湖面之境,同時,將中國民間音樂的特點、浪漫的作曲技巧和印象派的音效結合在一起,使其成為一部偉大的鋼琴作品。
陳培勛廣西合浦人,1922年在香港出生。在陳培勛很小的時候,便跟隨叔父學習鋼琴。長大之后,先后在香港、上海學習管風琴演奏技術、鋼琴演奏技術和作曲理論技術。新中國成立以后,陳培勛擔任了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并兼任配器教研室主任。陳培勛對祖國具有濃厚的感情,他這一生創作了大量杰出的作品,例如:鋼琴曲《雙飛蝴蝶變奏曲》、《思春》,交響詩《從頭越》、《心潮逐浪高》,音畫《流水》、幻想序曲《王昭君》、交響樂《清明祭》、《我的祖國》等①,這些作品都可以淋漓盡致地體現他的愛國之心。
鋼琴曲《平湖秋月》采用了“一部曲式”。從曲式結構層面而言,“一部曲式”是最小的完整曲式單位,所以《平湖秋月》這首作品,結構簡單,表現內容單一。運用“一部曲式”的好處是可以讓音樂材料高度集中,旋律簡潔自由。對于整首作品而言,是由引子、樂句、尾聲三部分組成的,起承轉合,表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層次感,同時,繞開了西方音樂的“塊狀結構”功能。見圖:
鋼琴曲《平湖秋月》沒有局限在西洋調式調性的“框架”里,而是運用了典型的“宮商角徵羽”五聲調式。整首作品的調式轉換是以同宮系統里的徵調式和羽調式交替進行的,作品采用了?D宮體系里的?D調式。除此之外,每一個小節都是“宮音”或“徵音”開頭,“羽音”結束。例如,作品中的首段是以“宮-徵-羽-宮-羽”這樣子進行調性布局的。運用這樣的調式更迭,使得樂曲旋律更具有張力和表現力,音色更加自然、柔和。
和聲最主要的功能是聲部的組合、樂曲的結構和內容的表現。正因如此,和聲成為促進音樂協調性、飽滿性、獨特性的重要因素。鋼琴曲《平湖秋月》和聲的創作手法消除了大小調體系的局限,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作品的創新主要有幾個方面:
第一,使用了與調式高度一致的和聲配置;
第二,使用了“縱合化”的和弦配置。
“縱合化”就是把橫化為縱——將原本水平方向進行的音樂改為垂直方向進行,形成和聲形態。這樣的創作手法,提高了樂曲音色的明亮度,使得和聲與旋律更加融合。鋼琴曲《平湖秋月》中,柱式和弦以三度疊置和宮加六和弦為主;分解和弦以“縱合化”的多音和弦為主。
第三,使用了許多不協和音程的和弦;
作品中,和聲的三度疊置被有意識的削減。創作過程中,運用了替代音和弦、省略音和弦和附加音和弦的創作手法,其目的是為了淡化和聲的功能性,增強五聲性結構。例如19—20小節,按照和弦功能屬性,第一拍本應是?E-?G-?B-?D和弦,但作曲家用?A代替了?G;第二拍本應是?A-C-?E-?G和弦,但C被省略;第一拍在?B-?D-F-?A和弦中加入了?E音。
陳培勛對廣東音樂的繼承,使鋼琴曲《平湖秋月》具有濃厚的廣東韻味。粵劇《平湖秋月》本身就是在粵語音樂影響下創作的,因此,鋼琴曲《平湖秋月》也具有自由的節奏和動蕩的旋律。在創作過程中,運用了傳統重疊句轉換技術以及將重疊句與傳統粵語音樂結合使用的優勢,圍繞著“宮音”進行變化。在每一章節內加入新的變奏手法,形成“旋律骨架”基礎上的“皮肉豐滿”②。
《平湖秋月》蘊含著典雅質樸的風格濃和厚的魅力,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虛空”狀態。所以,當我們在彈奏《平湖秋月》時,要努力做到將氣息融入到曲子中,貫穿全曲,這樣才能使彈出來的曲子給人一種回味無窮之感。整首曲子可以分為起、承、轉、合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起(引子+a樂句 1-9小節)
1-2小節是引子部分,低音區出現了四個純五度音程,感覺像是薄暮時分飄蕩的鐘聲,所以在彈奏這里時,一定要輕彈琴鍵,同時踩下右踏板,逐漸將聲音舒展開;高音區出現了一連串三十二分音符,仿佛是輕風悄悄拂過湖面,所以彈奏時,右手要比較柔和,手指要貼緊琴鍵,動作不要過大,保持流動性。
a樂句的彈奏方法與引子大致相同都是以三十二分音符為主的。a樂句中,旋律并不是固定在某一聲部的,而是高聲部和低聲部交替出現的。
a樂句是模仿高胡進行演奏的。第9小節不再是一連串的音符,而是變成了柱式和弦,像是琵琶的掃弦一般,所以彈奏時一定要堅決、有力,同時根據譜面上所標注記號,聲音應該逐漸增強,情緒要開始高漲,從而為下面的“承”做準備。
第二部分:承(b樂句,10-13小節)
b樂句是模仿古箏的刮奏或輪指進行彈奏的,以六十四分音符為主,旋律位于左手。從a樂句到b樂句的過渡,主要使用了第9小節后的十六分音符。第9小節的mf瞬間轉變到第10小節的為pp,音色從明亮瞬間輕柔下來,因此音樂極具有反差性,強弱變化非常明顯。進入b樂句,旋律仿佛是“一條長線”綿延不斷,需要很長的氣息,因此在彈奏時一定要注意曲子中句逗。低音區的下鍵速度要略慢,更好地表現旋律的悠長;高音區是六十四分音符,所以彈奏時一定要輕而不虛,給人一種朦朧感。由于琴鍵本身的強弱不同,為了更好地音色效果,需使用左踏板進行彈奏。除此之外,在13小節出現漸強記號,預示著曲子要進入高潮部分,即轉的部分。
第三部分:轉(c樂句+d樂句 14-22小節)
C樂句是模仿揚琴進行彈奏的,旋律與b樂句有所不同,旋律不再固定與某一聲部,而是像a樂句一樣交替進行。音樂開始發生了改變,從柔和變為高昂,動感體現逐漸明顯,音樂形象逐漸鮮明。14-16小節,運用了六連音,增強音樂旋律的流動性。整個c樂句中右手非常重要,要將其彈奏得連貫,彈奏出具有歌唱性的旋律線條。因此,彈奏時一定要靈活細致,這樣可以使音色更明亮,更吸引人。左手是右手的低八度重復,營造出一種明與暗的強烈對比,進一步體現旋律線條的層次感。所以,左手觸建要輕,下鍵速度要緩,使音樂更加柔和。
d樂句,是鋼琴曲《平湖秋月》的高潮之處。陳培勛用豐滿的情感表達他所看到的良辰美景,用音樂表現夢幻世界。彈奏時,需要將情緒爆發出來。這里氣息一定要流暢、貫通,彈奏時保持興奮的狀態,根據譜例上的強弱記號進行彈奏,將全部的力量送于指尖,不管是七連音、九連音、十連音還是十二連音都要彈奏得流暢、準確、細致。在21小節漸漸趨于平靜,最后以漸弱結束這一部分。
第四部分:合(尾聲 23-26小節)
尾聲的意境是更加的悠長遙遠的,右手的顫音就是吹簫那樣,最后的單音,就像是彈奏古箏時發出的聲音,清澈明亮同時深遠悠長,而最后一個音結束在低音區,宛如古琴聲一般深沉,最后一個音容易彈得過重或過輕,所以要控制好自己的力度,才能表達出樂曲的美妙意境和內在神韻。
我們現在聽到的《平湖秋月》有很多版本,例如鋼琴獨奏版、古箏獨奏版、琵琶獨奏版等等,這些版本都取材于呂文成創作的民間樂曲《平湖秋月》。正因為呂文成創作的《平湖秋月》具有濃厚的廣東音樂特色,因此。無論是哪一版本的《平湖秋月》都含有廣東音樂的特色,鋼琴曲《平湖秋月》也不例外。鋼琴曲《平湖秋月》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看到了平靜的湖面上映照著一輪明月,與兩側的青山、亭臺、閣樓交相輝映,就像月光下的輕紗一樣,忽隱忽現。
創作《平湖秋月》的過程中,對民族樂器進行了模仿。例如第3小節—第4小節,右手的一連串和弦像是模仿古箏的刮奏而進行創作的,帶給人一種清新、明快、悠揚但又華麗之感。
除此之外,在個別和弦上陳培勛也模仿了中國傳統樂器的演奏技巧。例如第8小節中的和弦,它是模仿琵琶的演奏方式,即琵琶當中的輪指而進行創作的。
這僅是陳培勛對于民樂曲《平湖秋月》繼承與發展中的繁星一點,但可以體現出陳培勛在創作過程中的仔細、認真,同時也體現出了廣東音樂的細致性。
陳培勛用音符刻畫了一幅秋夜景色下晚風悄悄拂過,幽然靜寂的景象。開頭的三十二分音符,似乎模仿了湖水微微流淌的聲音。除音符之外,陳培勛運用了大量的震音、顫音記號以及調式的交替、循環,仿佛是一幅詩意畫。陳培勛創作下的西湖,仿佛是一個童話世界一樣,月夜是那樣的寧靜、清新,月光是那樣的皎潔、迷人,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反映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平湖秋月》是一首充滿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所具有的獨特的內在氣韻和柔美,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陳培勛筆下的西湖月色迷人。月光,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著靜、虛、遠。
靜:中國的傳統音樂中,“靜”并不代表“無聲”,而是通過對聲音的起伏的描寫,去表現“靜”。例如第1—5小節,開頭的和弦與三組三十二音符構成了此起彼伏的旋律線條,以動襯靜,從小起伏到大起伏最后歸于小起伏,從而回到“靜”。
虛:中國傳統音樂中“虛”,主要用來表達音樂中音色的夢幻和音量的微弱。《平湖秋月》中有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還有六連音、七連音等各種連音,要想將這些音符彈得輕而密,就要注意“虛”,利用“虛”營造出一種朦朧感。
遠:在中國傳統音樂中,“遠”是通過樂音的律動帶給人們聽覺和思維上的空間感③。音樂中的“遠”與實際意義上的“遠”含義并不相同,在音樂里,“遠”趨于平靜,例如22—24小節,進行漸弱、彈奏長音的方法,讓音樂漸漸趨于平靜,使得聽者的感知開始脫離作品,從而進行遐想,引起人們的豐富情緒和無限憧憬。
通過對“靜”“虛”“遠”的表述,從而體現了中國人身上的“寧靜致遠,淡泊名利”的胸懷。月色,也反映出中國人所追求了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情懷。鋼琴作品《平湖秋月》由靜而動,借景抒情的表現方式,體現了濃厚的民族特點,反映了中國傳統美學中將情感和場景融為一體的美學原則。
陳培勛大膽地將西方作曲技巧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創作了具有中國民族魅力的作品。鋼琴曲《平湖秋月》根據廣東音樂的特點精心改編,極大地豐富了作品的內容和形象,給聽者帶來了回味無窮之感,可以稱為中國民間音樂融入鋼琴音樂的典范。創作過程中,不僅充分展現了中國音樂的優秀之處,更將西方傳統作曲技術的精華運用到中國音樂中,為現代鋼琴音樂的發展和創新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注釋:
① 張衛華.鋼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分析[J].大眾文藝,2014,(08).
② 倪曉云.鋼琴曲《平湖秋月》的藝術性闡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03).
③ 孫燁坤.鋼琴版《平湖秋月》的“靜”“虛”“遠”[J].大眾文藝,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