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羽涵 / 劉佳
弋陽腔是從南戲中發展出來的,是歷史中的南戲進入到弋陽后,和本地方言以及民間音樂加以結合,且結合北曲的一些特征而形成。弋陽腔是繼南戲、元雜劇之后所產生的又一支新型聲腔。它一經出現,便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恰似滿天星辰,明亮閃爍。弋陽腔最遲在元代后期已經出現,明代嘉靖年間已經流傳至徽州、兩京地區、湖南、福建等區域。早在元代末年,安徽、江西、福建便盛演弋陽腔;明初永樂年間,弋陽腔又傳播到了云南和貴州。弋陽腔的產生其意義非同凡響,它不僅填補了中國廣大農村長期文化荒漠的空白,而且改變了中國戲曲發展的格局與走向。“花雅爭勝”的結果,促進了戲曲文化生態平衡的良性循環。2006年,弋陽腔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典型項目名錄傳統戲曲類項目。
弋陽腔以“錯用鄉語、改調歌之”,“其節以鼓,其調喧”等藝術特點非常鮮明,因而在民間得到廣泛傳播,先后對我國14個省份的40多個劇種產生了影響。弋陽腔劇的內容主要是根據廣大百姓的需求進行編寫的,所以其藝術方式能很快地被百姓所習得。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弋陽腔充分吸收了南戲中的各種有益經驗,其特點在于能根據心意入腔。不像昆山腔那樣格律謹嚴,藝人的創腔有很大的靈活性,方便吸收當地的一些曲調,使唱腔曲調變得更為多元化,這與百姓的欣賞習慣有關。第二,能吸收一些鄉語而使用,也就是應用當地的語言,使其只要進入某個地區均可以和本地的語言與語音慢慢融合,并變為具有地區特色的一種聲腔。第三,對昆曲等相關劇本使用“改調歌之”的方式,同時結合加“滾”的表達方式,引入一些易懂的韻文與散文,讓百姓可以更快地理解。
弋陽腔的唱腔框架是從南戲中獲得啟發的,其角色也吸收南戲中的經驗,分生旦凈末丑。弋陽腔在長期藝術實踐中,把角色行當分為“三生”、“三旦”、“三花”,俗稱“九行頭”。這種均衡發展的角色體制,既保留了弋陽腔初期尚武的成分,又明顯具有文武并重的表演格局。它們自成系統,各有各的當家劇目、路數和絕招,形成一種角色行當全方位齊頭并進的態勢。弋陽腔的舞蹈表演,即唱做念打,則僅僅是以鑼鼓來節制與協助而沒有管弦伴奏,所謂“一味鑼鼓了事”。明朝中葉,弋陽腔中的青陽、太平等腔,開發“滾調”不再受制于曲牌聯套,在傳統制度中有了較大的改變。弋陽腔的特點,包括徒歌(干唱)、幫腔(接腔)與滾調(滾唱、滾白)仍保留至今。這種演唱形式,同時用鑼與鼓來幫助起到約束的效果,帶來了“鐃鼓喧鬧,唱口囂雜”的這種喜慶感,同時還因其豪放、激進的特征,獲得了百姓的歡迎。弋陽腔劇本多以忠孝節義的故事為主,其劇目分為連臺大戲、傳奇戲、花雜戲。
鑼鼓在戲曲中的作用在于襯托,在明確節奏、創造環境、表達情緒等領域擁有巨大的效果。所以,戲曲中的鑼鼓應當根據相應的標準將其予以銜接,讓其展現出各自的音響與節奏效果,表現不同的戲劇情緒。戲曲中涵蓋了各種鑼鼓點子,此類鑼鼓點子,大眾將其以符號進行記述,并編為樂譜,這便是鑼鼓譜,用嘴巴講出,便是“鑼鼓經”,或者簡稱為鑼鼓。
我國戲曲“鑼鼓經”是指傳統戲曲中打擊樂使用次數較多的記譜途徑,即相關樂器用一些組合方法演奏出的不同的鑼鼓點,簡稱“鑼經”。在過去的戲曲中,大鑼、小鑼、堂鼓等樂器的融合對戲曲音樂的構成極為重要,發揮出了掌握節奏、促進劇情發展、展現氣氛、塑造人物性格的效果。我國的傳統戲曲劇種超過了360個,在建立的開始階段便是將鑼鼓當作最核心的樂器,這幾個世紀以來絲竹管弦也開始參與進來,還是無法動搖鑼鼓打擊樂的重要性,這充分說明了其藝術價值與主要效果。打擊樂身為與眾不同的聽覺藝術,在昆曲、京劇、川劇、秦腔、弋陽腔等各種典型的戲曲劇種中,都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一臺鑼鼓半臺戲”,這說明了打擊樂的成長和我國的戲曲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國的鑼鼓會因戲曲的成長而持續成長。戲曲表演者在舞臺中的表演包括多種演繹方式,而這都離不開鑼鼓經的助力。在唱念做打中打擊樂不僅決定了節奏與快慢的改變,還能統領整個基調與銜接唱打。各種劇目中鑼鼓可以分別發揮出場景改變、唱腔伴奏、連接動作、改善樂隊音響等效果,鑼鼓點的類型有許多,性能豐富。“鑼鼓一響,好戲開場”,鑼鼓能反映各種身份、品位、個性的人物就位。
我國的戲曲藝術擁有各種含義,而鑼鼓擊樂對戲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有句話是,“七分鑼鼓三分戲”。戲曲舞臺上,作為對舞臺節奏擁有決定作用的鼓師,其協助鑼鼓的操作,同時還進行著唱、念、做、打等操作,管理著戲場在時間與場地上的調整、人物的悲歡離合。不論是聲響效果的提供、情緒的鋪墊還是結合板眼示人的節奏感、角色性格的塑造,不管是整個舞臺節奏的打造與戲曲框架的構建,還是劇種風格的形成與藝術效果的表達,鑼鼓擊樂均屬于一種十分關鍵的表達方式。
弋陽腔在廣闊的農村田野錘煉和在長期的露天戲臺實踐積累中,形成了一整套屬于自己多彩的藝術形態和鮮明的表演風格,展示出一種獨一無二的藝術天性,讓人們回味無窮,尤其是大鑼大鼓的風采。正如湯顯祖所說,“江以西弋陽,其節以鼓其調喧。”大鑼大鼓是弋陽腔藝術的核心與靈魂,在農村的曠野田頭,面對數千民眾,如果沒有大鑼大鼓的襯托,他們就會大失所望。演員在這種大鑼大鼓的刺激下,其表演遒勁、粗獷、豪放、潑辣,動作的尺度必定夸張和變形。
弋陽腔鑼鼓音樂,總體來說構建了與眾不同、全面的藝術表達方式。其鑼鼓結合劇中的人物、情節,根據大鑼、小鑼、鐃鈸、擦、馬鑼、板、報鼓等樂器的結合或單擊來形成鑼鼓點子或鑼鼓經。一般來說,弋陽腔傳統鑼鼓基本上可細分成鬧臺鑼鼓、幫腔鑼鼓、身段鑼鼓與過場鑼鼓4種。而鬧臺鑼鼓說到底是鑼鼓牌子的合奏,是大規模的鑼鼓交響樂。弋陽腔高調曲牌的表演形式是角色干唱,后臺眾聲相和與鑼鼓幫腔。只要存在幫腔就自然會有鑼鼓,這和川劇高腔的幫腔句偶爾能不用鑼鼓伴奏,及湘劇高腔的伴奏鑼鼓會影響幫腔旋律存在差異,可稱是弋陽腔鑼鼓音樂的一大特點。在幫腔句中,幫腔鑼鼓配合劇情、唱腔發揮出展現人物情緒,襯托、改善戲劇效果的作用。配合舞臺表演動作(含擺身段與登場)的鑼鼓,就是身段鑼鼓。過場鑼鼓主要起舞臺調度作用的鑼鼓,如上場、下場、走過場等。在“身段”與“過場”兩種鑼鼓中,偶爾是能相互運用的,表演者在演奏時,可多次實施即興表演,富于彈性地加以處置,形成一個所有樂器聲部均不失其特色,又相互結合的整體。
京劇鑼鼓系包括大鑼、小鑼、饒拔與板鼓4個音色聲部,是我國戲曲打擊樂伴奏機制內四聲部鑼鼓系統的象征。弋陽腔鑼鼓在該前提下還添加了小擦、馬鑼等樂器。讓其鑼鼓的綜合呈現效果更為多元,另外,調整演奏方法和演奏部位還能修正音色,如重擊、輕擊和悶擊、鼓心鼓邊、鑼心和鑼邊等,使弋陽腔鑼鼓音色的修正可以更好地進行。弋陽腔音樂表現內容豐富復雜,塑造人物千姿百態,板式多種多樣,所以其伴奏鑼鼓的節奏改變也比較頻繁,特別是在鬧臺鑼鼓中,各個鑼鼓牌子連奏,節拍變換達四十次之多。弋陽腔鑼鼓經十分多元,因為弋陽腔的劇情十分繁雜,唱腔音調的推進形式也不夠平穩,富于變化,其鑼鼓的節奏也并不簡單,豐富的節奏在其它戲曲打擊樂中是較少出現的。弋陽腔鑼鼓牌子眾多,節拍經常改變,節奏富于變化,然而它卻是繁簡結合,變而整齊的。
弋陽腔鑼鼓的構成十分嚴謹與繁雜,在使用方面也已獲得了極大的成績,這是很需要獲得關注的。在弋陽腔內,存在部分快樂、有趣的情景,通常使用小鑼,而部分相對嚴重的、悲愴的情景,則基本上都是使用大鑼。在角色的比較方面,通常,老生與花臉的戲基本上都是使用大鑼,花旦、青衣與丑角的戲便是運用小鑼。然而在詳細使用時,則還應兼顧下述狀況。第一是結合人物身份,是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其次應兼顧人物的個性,是豪放型的,還是儒雅型的;再次要看角色所處的環境,是嚴肅的公堂,還是日常的家中;最后,還應兼顧劇情的需求,人物情緒的改變,是感情平淡、愜意,還是特別生氣、情緒很為激動。不僅如此,還應兼顧角色在劇中的重要性,是戲劇發展中的主角還是次角。舉例,若角色所在的場合為家中,場面相對來說較小,而戲劇沖突還沒有呈現或是還比較緩和,情緒也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就不用大鑼,而采用音響相對平緩的小鑼。就算人物擁有很高的地位,也不例外。
在弋陽腔中,大鑼與小鑼是應用次數最多的樂器,鐃鈸等類型的鑼鼓基本上都不太應用,唯有在十分獨特的狀況下才應用。因為鐃鈸的音響十分尖銳、單一,無法與大鑼相比,也不如小鑼干凈,將鐃鈸當作核心樂器演奏和大鑼同種節奏,用鐃鈸來取代大鑼的音響,在效果方面便不夠正常、有光彩,給人一種悲劇感,在弋陽腔中應用鐃鈸來取代大小鑼時,也是因為該狀況,大多都是用鐃鈸來表現黯淡的、無力的、悲劇的氣氛的。
聚焦當下“文化自信”、“文化強國”等國家大政方針。文化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的是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責任人。弋陽腔是江西國家級非遺,其音樂及伴奏藝術作為弋陽腔的核心,急需對其進行創新發展。分析弋陽腔鑼鼓伴奏音樂傳承與發展的現狀時,深入實地多維度調查,采訪弋陽腔藝術的非遺傳承人,科學且具有針對性地設置有效調查內容,以更加客觀、全面、有效地把握弋陽腔鑼鼓伴奏音樂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成因、影響因素。提出“非遺”語境下弋陽腔鑼鼓伴奏音樂的活態傳承模式及實踐路徑等相關學術理論觀點,需要做到理論結合實際,以能夠行之有效地進行應用推廣。目前國內對弋陽腔伴奏音樂的相關研究較少,而以“弋陽腔”為關鍵詞在知網的進行粗略檢索共得相關結果725條,其中關于弋陽腔鑼鼓伴奏的相關研究極少。而我國專家、學者對其它地區戲曲(如:京劇、潮劇、晉劇、秦腔)伴奏中的鑼鼓音樂已有深入的研究。并且有些通過戲曲曲牌音樂改編為優秀的器樂獨奏曲。其中便有廣東潮州大鑼鼓的《畫眉跳架》等一系列優秀器樂作品。
鑼鼓在社會的發展中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對于民族文化的發揚,功不可沒。鑼鼓是傳統文化里重要的器樂,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鑼鼓,傳統文化的魅力恐怕要減少一半。本文重點探討分析鑼鼓在弋陽腔伴奏中的演奏特性,試圖可以為民族文化的建設發揮出重要的效果。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了解研究民族文化當中的精髓,擯棄傳統糟粕,有助于宣揚民族文化,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民族傳統文化生存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