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姍姍
鋼琴藝術雖起源于西方,但是自傳入中國以來,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沉淀與創新,進行了特色化的民族發展歷程。當前的鋼琴音樂發展已然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斷地探索著自身的民族化發展進程。自“西學東漸”開始,我國的作曲家、演奏家便開始創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鋼琴音樂作品,它們都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沃土之中。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的誕生和發展,都與其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分離;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無不在彰顯出其民族精神與地域特色。中國鋼琴作曲家融合運用了眾多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在作品之中,既能在本土充分地彰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又可以通過鋼琴這一西方舶來的樂器建立起中西方音樂藝術溝通交流的渠道。中國鋼琴藝術家在傳統音樂中吸納優秀元素,將之與外來音樂形式結合,把東西方優秀的音樂元素融合進創作之中,這也是中國作曲家和鋼琴演奏者在探索富有中國民族特色鋼琴音樂實踐中的必經之路。我國的鋼琴藝術扎根傳統文化,因而深受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影響,具有代表性的鋼琴作品無不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內涵,顯示出非常深刻的民族性。因而,中國鋼琴作品用源自西方的樂器充分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品質,這些民族化的鋼琴作品中能夠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顯著特點,以鋼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進行了創新詮釋。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地貌復雜繁多,不同地區的歷史地理條件皆孕育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眾多民族自古以來皆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多元文化類型。因而,每個民族都有自身獨立的文化色彩,在文化豐富性發展的大背景下,每個民族、不同地域孕育、誕生的傳統音樂都具備鮮明的民族與地方特色,加之我國文化自古以來的包容性,使得我國也在不斷的接納、吸收外來的民族和他們所帶來的文化優勢,這些都為多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與發展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素材。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也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多元的色彩。
隨著鋼琴藝術在我國的民族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被應用其中,形成了審美底蘊深厚的新風格鋼琴音樂作品。因而,鋼琴作曲家們也從我國的傳統音樂中吸收豐富的元素,激發音樂創作靈感,將自身對中國民族化鋼琴音樂的思考與認知,應用于實踐當中,不斷創作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的優秀中國鋼琴音樂作品。自20世紀早期,趙元任、賀綠汀等音樂家們就開始了民族化鋼琴音樂創作的探索以來,我國民族化鋼琴藝術的發展也日漸繁盛。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呈現出“井噴”的態勢,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在國內外均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顯然,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與包容性特質,使中國民族化鋼琴音樂創作具備了鮮明的民族性與多元性的基礎,也推進了鋼琴藝術在我國的民族化、本土化發展。
舉例來講,夏良于1987年創作的《版納風情》是以云南省傣族民間音樂元素為素材,創作而成的鋼琴組曲作品。全曲分為五個樂章,分別為:林、水之舞、情、彩蝶戲花、铓與鑼(铓與鼓),結合傣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主要運用了現代鋼琴音樂的表現手法,彰顯出西雙版納濃郁的民族風情,音樂旋律中意境的塑造非常精彩。其中,第三樂章起始為一小節描述性質的引子,作曲家運用了云南傣族民間的山歌音樂元素進行創作,并在音樂旋律中加上了當地少數民族音樂中大量出現的調式和變音,從而增添了鋼琴音樂作品濃厚的地方特色。此外,整首曲子的演奏速度也進行了合理的安排,充滿了自由和活潑的色彩,彰顯了少數民族群眾崇尚自由、樂觀向上的情懷。在這組鋼琴音樂作品中,情感豐富,含蓄而真誠,所以演奏者在彈奏力度上,要充滿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使音樂旋律呈現出錯落有致、色彩濃郁的風格特征,尤其是音樂的留白更是增加了鋼琴音樂雋永的意味,也顯示出世代居住于河谷低地、隨水而居的傣族群眾,如水一般溫柔且堅韌的民族性格。第五樂章在行板的速度進行中,用參差不齊的節奏型加上低沉渾厚的聲響,模擬出了流行在傣族民間多種特色打擊樂器的聲響,賦予了鋼琴音樂旋律濃厚的地域風格和民族特色。
再如,陸培創作的《山歌與銅鼓樂》這首鋼琴音樂作品,將山歌與銅鼓兩種極富廣西地域民族特色的音樂素材結合為一體,是一首帶有試驗性質的民族鋼琴音樂作品。銅鼓在西江上游地區很多民族中都存在,是一種歷史悠久且廣泛應用于當地民間的傳統樂器形式。在鋼琴作品《山歌與銅鼓樂》的創作中,作曲家汲取了生動的因素素材,對音樂意境進行了深度刻畫。不僅將廣西民間山歌的音樂旋律進行了藝術化創編,而且也用鋼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來呈現銅鼓樂特有的節奏型和鼓點,從而使音樂的民族化色彩更加濃郁。這首鋼琴音樂作品的節奏自由、奔放,呈現出特有的少數民族音樂風情,所以需要演奏者通過深厚的文化審美進行即興二度藝術創作,才能將鋼琴作品中內蘊的民族化特色彰顯出來。在這首鋼琴音樂的創作中,需要演奏者用鋼琴模擬出銅鼓敲擊的節奏特點,從而展現出濃厚的地域民族特色,則需先行對廣西地區山歌文化與銅鼓文化,建立科學系統的認知,將當地的地方音樂文化特色諳熟于心,在此基礎上才能傳神地演繹出鋼琴音樂作品中內蘊的民族音樂神韻。
“和合”為中華傳統文化之核心內容之一,也是中國漫長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重要思想基礎。在現今的發展中,“和合”思想亦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又是我國社會實現良性發展的必要思想保證。所謂,“和合”精神,始終貫穿于中華傳統道德規范之中,它可以保障社會的健康有序發展,協調漢各民族的團結,在國家層面實現真正的和諧統一。作為中華民族精神核心的“和合”精神,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和睦相處的精神出發點。當下中國社會處在重要的進步與轉型時期,我們更加需要貫徹“和合”精神在民族文化價值觀當中,真正去實現和而不同,為社會的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音樂藝術亦需要“和合”精神的滲透和融合,體現我國傳統音樂美學觀的價值。我國鋼琴藝術在民族化發展進程中,“和合”的精神亦體現在很多優秀的鋼琴音樂作品之中。例如,儲望華創作的鋼琴曲《茉莉花幻想曲》,它的創作意義在于對一般“民歌改編鋼琴曲”的模式有所新的突破,增加了鋼琴樂曲的幻想性和創造性特征,在此基礎上鋼琴音樂作品的戲劇性因素和抽象性內涵也有所提升。鋼琴曲《茉莉花幻想曲》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江蘇民歌《茉莉花》,儲望華將民歌的音樂旋律進行了多次的變奏,使曾哥音樂的發展如講故事一般有著“起、承、轉、合”的內在邏輯;又似茉莉植物的一生,在和風細雨的春天里成長,經受夏天的狂風暴雨的歷練。樂曲旋律中雖然有“不平”,看似失“和”,實際上這種不平與失和,恰是其藝術魅力之所在,這種由“不和”而走向“和”的轉化過程,即為“和合”指導之下中華民族和諧包容的民族精神在鋼琴音樂作品中的生動體現。
再如,倪洪進所創作的鋼琴作品《壯鄉組曲》中第二首鋼琴曲《歌圩》,汲取了少數民族音樂素材,用壯族民歌的音樂旋律描繪了壯族“三月三”這個民族特色節日中“歌圩”的熱鬧場面。這首樂曲在創作中采用了西方復調技法作曲,把各聲部交織于一體,主旋律部分則采用了問答的形式,形象地描繪了壯族青年男女對歌和“一領眾和”式伴唱的熱鬧場面。在鋼琴作品演奏中,通過音色強弱對比的運用,將男聲和女聲的音樂旋律凸顯出來,與弱化了的中間聲部形成鮮明對照。這首描繪壯鄉節日氣氛的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亦是建立在“和合”的美學之上形成的,它表現出“愛情之和美,人心之和善,社會之和樂”的高度美學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遠離戰亂、國家獨立的基礎上,中國音樂事業也迎來發展的新階段。這個時期的音樂創作大多是用來表達愛國情懷,有對戰斗英雄的頌揚,也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民族化鋼琴藝術發展也走向了繁榮,鋼琴音樂作品的民族化特點非常的明顯,為了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和鼓舞百廢待興時期社會價值的創造,作曲家們有意識地大量運用民族音樂元素融入到鋼琴作品之中,這對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揚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也涌現出大量優秀的,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時代精神的鋼琴音樂作品,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文化影響。
例如,鋼琴改編曲《黃河鋼琴協奏曲》取材自抗戰時期的大型民族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在創作中,運用了諸如勞動號子、說唱、民歌等多種傳統音樂元素,氣勢恢宏,彰顯出中華民族必勝的堅定決心,彰顯了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鋼琴曲的改編中,汲取了聲樂作品中的音樂元素,并進行了豐富的創編,在保留民族化音樂特色的同時,增添了現代創作技法和手段,借助鋼琴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呈現偉大堅韌的民族精神。
再如,鋼琴曲《我的祖國》,改編自同名歌曲。目前,有張朝、蔣泓、儲望華等多個作曲家創作的不同版本,每個版都以歌曲為創作原型,但是在音樂風格上卻也各具藝術特色。聲樂作品《我的祖國》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創作于1955年,是電影《上甘嶺》的主題曲,打動人心,廣為傳唱。這首聲樂作品以細膩的筆調,將抒情的心聲和高亢激情的旋律融為一體,始終貫穿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將對國家民族的熱愛上升到一個新高度。所以,在鋼琴改編作品創作中,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感進行了進一步的弘揚和彰顯,利用鋼琴寬廣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在原作的基礎上更加追求宏達的音響效果,深情的歌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革命精神,是對原作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再度的藝術升華。
再如,朱踐耳創作的《翻身的日子》這首鋼琴音樂作品,描繪了中國勞動人民在獲得解放時的喜悅心情,后來成為音樂會上經常出現的經典曲目,社會影響力較大。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深重災難和曲折發展歷程,成為中國民族鋼琴藝術發展史中的養分汲取之處和多元化因素之存在,在和平年代里更是成為讓人們回顧歷史、展望未來的立足點。所以,鋼琴音樂民族化發展,也成為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的傳承載體,成為宣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和途徑。
總而言之,在我國鋼琴藝術的民族化發展歷程中,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豐富的吸收和借鑒,產生了多元化、多樣性的鋼琴音樂作品,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鋼琴音樂作品體系。顯然,經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潤和熏陶,使鋼琴民族化發展展現出了自身的藝術價值和文化特色,與西方鋼琴音樂藝術的審美追求存在顯著的不同。這也使得我國鋼琴藝術的本土化發展,形成了自身鮮明的文化特征,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和傳承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交融。因而,本課題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不同民族化鋼琴音樂作品創作中的融合與滲透,也使鋼琴創作者和演奏者,在把握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進行豐富的民族化鋼琴音樂的藝術實踐。從而也使我國的民族化鋼琴音樂在與傳統文化的深度交融中,展現出卓越的藝術魅力,綻放璀璨的藝術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