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山
斯波爾(Louis Spohr,1784—1859)(又譯名:施波爾),是出生于德國的小提琴家、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揮家,德國小提琴樂派的創始人。他生活在“古典主義時期”與“浪漫主義時期”之交,當時的他聲名顯赫,不僅演奏小提琴技藝超群,更是具有創新性地使用新型指揮棒的樂隊指揮之一。他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交響樂和歌劇,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和室內樂。
在《不朽的小提琴家》中他被稱為“小提琴家中的夜鶯”,在《牛津簡明音樂辭典》列有他的專有詞條,在保·朗多爾米版的《西方音樂史》中他被作者稱為“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并評價“他的《浮士德》為韋伯開辟了道路”。斯波爾的成就遠遠不止在演奏方面,1831年,斯波爾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這部教材影響了他之后的十九世紀幾代的小提琴家。
斯波爾對小提琴的貢獻不僅僅在于作品上,他還發明了腮托,改變了小提琴原有的持琴模式,將放在原本放在拉弦板右側的下顎變成了如今拉弦板左側的腮托,大大提高了小提琴的技術難度,極大提升了小提琴的表現能力。
如今,雖然斯波爾的作品逐漸淡出了大眾的視野,但不能否認他作品的價值,而現階段國內對斯波爾的研究較少,主要為指揮方面的指揮棒的發明和單簧管作品的研究,而我個人認為對于斯波爾的研究角度,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歷史階段,在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了“驚喜”。
斯波爾的《d小調小提琴第一協奏曲》op.2的第一樂章(I. Allegro moderato)協奏曲奏鳴曲式,d小調,4/4拍,速度為中速的快板,由樂隊從主和弦開始拉開序幕,首先出現的是進行曲風格的附點音符,富有行進的儀式感,獨奏中的素材在這里依次展現,長達六十一小節的樂隊伴奏提前預示著獨奏的旋律。
首先,呈示部小提琴獨奏從61小節d小調的屬音la進入第一主題,第一主題為61-76小節,高音區如詠嘆調般的旋律回落到G弦上的演奏這兩句的對比使音樂表現更加豐富,直至進入第二段快速樂段,主和弦進行加花變成六連音和四連音音組,錯落弓法的連續重疊使用,將音樂推向第一個高潮。第二主題副部由屬音la,緩緩開始溫柔展示旋律的抒情與歌唱,將音樂緩緩推向炫技樂段,炫技樂段大量分解和弦織體和三連音的反復交錯,在一連串分解八度后,慢慢釋放了激情。
其次,在二十八小節樂隊伴奏后過渡到了展開部,這里的展開部轉到了D大調,音樂逐漸光輝起來,最初樂隊的第一小節旋律在這里出現并進行了深入,這一部分的旋律節奏帶有進行曲風格,進入b小調的炫技樂段,旋律層次分明,并再次轉到#F大調的分解和弦作為展開部的樂段結束。
最后,再現部與呈示部副部相同,但轉到了D大調,與副部相同的音樂素材再次出現,并且在220小節進行技術升華,副部之前出現的八度和新加入三度,六度和十度的雙音,以及一連串的半音琶音進行和顫音,將全曲推向高潮。
斯波爾出生1784年-1859年,這一時期歐洲社會正在由“啟蒙運動”走向法國大革命,社會的動蕩使得這一時期的音樂富有激情,逐漸脫離傳統作曲形象,從“古典主義風格”逐漸轉型到“浪漫主義風格”,這部《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便是誕生在這種背景下。
斯波爾一生共創作15首小提琴協奏曲,最早的作品是1802年第一首協奏曲,最后第十五首協奏曲誕生于1844年,橫跨兩個音樂時期,雖然這部作品是他十五首小提琴協奏曲中的較早期作品,但是也體現出斯波爾作曲技巧的純熟,曲目結構清晰,全曲共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中速的快板,第二樂章為柔板,第三樂章為波拉卡風格,單從結構來看,依舊延續著“古典主義”作曲家的風格。
第一樂章中充滿著對樂句歌唱性的抒發與技術片段強烈的風格對比,先是由d小調發展延續,從舒緩到急促,在演奏時應把握這兩種風格的差異性。
呈示部第一主題從61小節E弦上展開,這里的旋律主題全曲第一次出現,樂句要表現出E弦柔美明亮的音色,正如音樂表情寫到如歌的演奏,抒情樂句的反復與變奏要通過飽滿的揉弦與運弓將旋律連貫起來,這一時期的小提琴抒情旋律的音樂表現受到了18世紀歌劇的影響,每一個音符盡可能拉到飽滿,從高音區旋律再到G弦重現的旋律,兩者之間形成對話,68小節的弓法可以進行拆解,69小節的低音la上弓要弓速快的全弓,在G弦上音色較為粗獷寬廣,較難拉好,需要左手找到把位支撐點,將手指的揉弦時值拉飽滿,而兩小節后卻“話鋒一轉”走向技術片段,77小節后的技術片段要著重注意譜面上的重音和連線以及變化音,這里弓法的連線使節奏緊張起來,代表旋律的主和弦re、fa、la要用重音來強調,初期可以通過分拍練習六連音組和四連音音組,兩句重復的樂句后是變化重復的三句音階與琶音的組合,注意音準的處理,指法盡量避免太多換把,81-86小節的隨著旋律進行漸弱漸強演奏,87小節的運弓要逐漸越來越長,音量漸強,91小節的fa、升fa、sol、升sol為重音,92-93小節的音量要保持住直到94小節的la,情緒逐漸飽滿。
第二主題再次進行15小節短暫的抒情,這里的旋律線條逐漸變長,要用弓子靠近琴碼并將旋律展現出柔美的氛圍感與歌唱性,99-100小節的漸強漸弱要明顯的表現出來,100小節的mi、103小節的la、104小節的do、re與105小節的顫音都需要突出重音的地方。109小節要快稍快一點,預示著旋律發展的情緒逐漸緊張起來,在110-116這七小節要在弓尖演奏,節奏輕快,音符較短,運弓平面的轉換和三連音的反復交錯,與前一段溫柔的抒情旋律進行強烈對比,114小節的第二拍的高音la要強調重音,115小節同樣要強調高音fa,凸顯十度音程的寬廣,114-115小節的下行音階上標注的跳弓要在中弓演奏,表現出彈性的效果,110-113四小節在演奏時要注意三連音第一拍的重音,這四小節演奏處理相似,這一段也需要分拍練習三連音的時值和譜面上強調的重音,而116小節重音與之相反,在三連音的第一拍,二連音的后一拍上,117-118小節是先下行音階,后一組輝煌明亮的上行音階,117小節的下行音階要在力度上弱下來,而118的上行音階要隨著音高逐漸漸強,在一連串分解八度后,121小節的每組音的第一拍都有重音122小節的sol運弓飽滿,123小節的fa要短促但保持住,演奏出從f到ff的力度,釋放了全部的激情。呈示部出現了大量的變化重復和嚴格重復需要在演奏時注重強弱對比和音樂發展的邏輯性。
展開部轉到D大調抒情再次技術升華,開篇樂隊旋律在這里出現,并與之呼應,體現了這首作品的氣勢恢宏,行進的儀式感被再次強調,151-162小節的旋律線條應該被處理得更加氣勢軒昂,151、153、155小節每一樂句開頭的16分音符要拉得很短促以突出節奏特點,從163小節開始節奏方正,逐漸推進,轉入b小調,這里要注意弓法與重音的配合,以及顫指的均勻。演奏完這三句后進入b小調的炫技樂段,情緒逐漸推進,172小節要注意弓法的分配,173小節的半音音階要著重注意音準,這里的半音音階則是作曲家在小提琴協奏曲寫作中一個大膽的嘗試,174小節在模進中逐漸漸強,176—177小節要突出調性色彩的分解和弦,179小節則要更需要果斷的處理,183小節再次轉調到#F作為結束。
再現部為呈示部第二主題的重現,并且進行了轉調,D大調的旋律更為明亮,延續了呈示部的演奏風格,192小節的波弓要演奏出寬廣流動的效果,193小節我逐漸漸強拉出重音,195小節的顫音要演奏的輕巧,197小節后的旋律展現柔美的音色,200小節的炫技片段的音量要保持在f,這里的分解和弦要演奏的短促有力,使音樂逐漸具有張力走向激蕩,207小節琶音及下行要注意音量的處理為p,連弓后的重音要有跳躍感,208小節的上行音階要逐漸漸強保持在保持f,銜接209小節的分解八度,211小節后的三度、六度和十度要用頓弓來演奏,在一連的琶音、半音琶音的遞進與顫指的疊加中走向小提琴獨奏尾聲,213-214小節的每一組半音音階都要漸強,215-216小節的每一組顫音都要加上重音,217-218小節的最后也是全曲的高潮,要保持注意音量從f到ff,這里不僅展示了小提琴炫技性技巧,也展示了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輝煌的氣勢。
斯波爾《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在結構上短小精致,注重整體性;旋律悠揚,具有歌唱性;在技巧性上充滿新意,強調戲劇性;在技法上也展現了“古典主義”音樂風格的對比統一,協和一致的作曲審美原則。
斯波爾認為小提琴是具有歌唱性的樂器,在他的作品中也極其注重展現歌唱性的旋律,除小提琴之外,他為的單簧管譜寫的作品與小提琴作品也有類似之處。
呈示部一共兩段旋律,第一主題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首先第一主題的62-76小節旋律為全曲第1段旋律,這里的旋律勾勒出歌劇中不同角色之間對唱的音樂形象,第二主題的95-109小節旋律為全曲最重要的旋律,這段旋律首先在樂隊伴奏第23小節出現,隨后又在再現部再次轉調出現,一共出現三次,不斷強調強化這段旋律主題,這里描繪出一個抒情女高音的形象。第二主題的110-123小節是則一個富有激情的片段,這里運用的分解音程與和弦都借鑒了聲樂中里的花腔技巧,大量的使用十度和弦,使整段音樂效果具有詼諧幽默的氣質。
展開部的旋律為151-162小節,這里的旋律較慢,附點節奏好似馬蹄之聲,如儀仗隊緩緩出行。再現部185-199小節主題再現,下行三度的模進猶如深情男中音在歌唱詠嘆調,再現部充滿激蕩的情緒,仿佛使人置身在當時動蕩的革命歲月中,全曲也充滿了作曲家對身處當時社會背景的詮釋。
斯波爾認為小提琴是表達音樂情感的樂器,反對無意義的炫技,從這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曲風格就能窺知一二。
抒情柔美的主題旋律線條銜接著“平易近人”的技術片段,全曲并沒有大面積的出現令演奏者“望而卻步”的演奏技術,左手技術運用的音階、琶音、分解和弦、雙音、模進等等基礎技術,只在最后部分運用了少量十度雙音技巧,右手弓法則運用了連弓、分弓、波弓、頓弓等等注重基礎的演奏技巧,表達出一種平實樸素的音樂審美觀。
作為教育家,斯波爾也將教學理念融入進他的作品中,重視音樂理解以及小提琴基礎訓練,斯波爾雖然不認可小提琴的炫技性風格,但斯波爾本人的演奏技巧卻極為精湛,并且作為優秀的演奏家,非常了解小提琴的各種“性能”,《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雖然不是他最有名的作品,但我們依然能從中學習到很多小提琴的演奏技巧。
作為作曲家,斯波爾則受到同時代法國小提琴樂派創始人、演奏家、作曲家羅德的影響,他不僅延續了羅德的演奏風格,也從羅德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靈感,并在此基礎之上完善了德奧小提琴教學體系。通過這首《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學習也能感受到斯波爾的音樂風格與作曲邏輯,使學習小提琴的學生不再盲目進行“高難度”的練習與演奏。多重身份使斯波爾的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兼具“古典主義”風格的理性與“浪漫主義”風格的激情,同時也豐富了小提琴樂曲的多樣性。
斯波爾的《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從演奏性來講,他的作品旋律舒展流暢,技術片段簡潔明了,充滿著激情與歌唱性的美感。從音樂性來講這些作品也是結構清晰明了,作品曲風平易近人,是技術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從教學性來講,斯波爾作為德國小提琴樂派創始人,他的教學非常注重學生的基礎訓練,他的這部小提琴作品不僅僅是非常適用于學生練習,技術片段也與《羅德24首隨想曲》以及其他小提琴優秀的作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非常適合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學習,是難得的訓練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