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曉
魯迅先生創作《傷逝》的時候正值五四革命運動初退時期,此時新文化陣營開始逐步分化,整部小說彌漫著悲傷的色彩,所以有人稱這部小說為黎明前的最后悲歌[1]。《傷逝》這篇小說不僅對封建禮教迫害婦女的行為進行了激烈的抨擊,同時又對資產階級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更揭露了封建殘余思想依然統治社會的現實。涓生和子君雖是有進步思想的積極分子,但他們的愛情故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只能以悲劇作為結局。
中國的民族歌劇起步較晚,歌劇《傷逝》是中國歌舞劇院為了緬懷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由施光南作曲,王泉和韓偉基于現有文章改編成具有民族特色和悲劇色彩的一部嚴肅歌劇,作曲家首次借鑒了西方歌劇奏鳴曲式的結構,運用了許多西方音樂的技巧,大膽做出嘗試,廣泛采用了眾多聲樂體裁,包括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對唱、合唱及伴奏等,其中有較多重唱歌曲,在形式上吸收了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歌劇的一些特點,充滿了民間色彩和時代特色。音樂是按照奏鳴曲式的結構寫成,歌劇無論從歌詞還是唱腔都詩意盎然,唱詞唯美富有寓意,唱腔吸收了我國二、三十年代抒情歌曲的調式特點具有民謠特點和時代氣息。
歌劇《傷逝》按照四季時間軸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場景。第一部分是“春”,開篇歌曲《沉重的往事涌上心懷》預示了結局的悲慘,如涓生歌詞里唱道到:“如今只剩下悔恨和悲哀”,在一開頭就給這個故事埋下了悲劇的伏筆。在“夏”場景中,涓生在紫藤花架下等待著心上人子君,兩人很快就沉醉在甜蜜的愛情中。后來子君與涓生建立了家庭,二人的生活幸福洋溢,但是好景不長,此時因為世俗不接受他們的結合,害的涓生丟了工作,就連以往的好友也對他們避而不見,他們的感情也出現了裂痕。第三個場景,寒風蕭瑟的深秋已經來臨,涓生投寄的稿件都被退回,他們的愛情也面臨寒秋,在彼此的爭吵中漸漸對對方失望透頂,涓生說出狠心的話,心灰意冷的子君離開了他們共同的家,這個場景最后以一首《渴望》結尾。第四個場景“冬”中以一首女中音獨唱《冬天來了》作為開場,天寒地凍,雪花飄落,涓生知道子君的死訊后最終在悔恨中度過余生。整部歌劇以《古城默默盼春來》作為終曲,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警醒。歌劇以悲劇結尾,暗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啟示當代青年要爭取個性的解放,不斷探索新的世界。
重唱作為一種多聲部之間配合的特殊聲樂演唱形式,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歌劇渲染氣氛、展現高潮時。重唱的加入使整部歌劇的儀式感加強,歌劇《傷逝》中的男女二重唱,顧名思義就是既有女聲又有男聲的組合形式,男主角與女主角不同音色的碰撞增加了歌劇的表演形式,重唱將歌劇的故事情節、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是歌劇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歌劇里的重唱完全不會使觀眾聽到不同旋律交織在一起時雜亂的聲音,反而因為多種聲部有規律地疊加在一起,給聽眾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音響效果,聽眾的審美需求也得到了較好的滿足,所以說重唱歌曲比齊唱,獨唱,合唱,更有戲劇表現的表現力,就像一根完美的線條,既有柔和協調的美感,又有著無可替代的混聲效果,巧妙的將和諧性跟抒情性結合了起來,增加了歌劇的表演形式,使歌劇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2]。
重唱歌曲還可以把人物的心理描寫的十分細膩,《可怕的沉默》這首男女二重唱歌曲主要是描寫子君跟涓生心里的對話,正如歌詞中所唱:“我們捆在一起受折磨,再也看不見愛的歡樂”把子君內心的痛苦,對涓生的失望統統表達了出來。另一首四重唱歌曲《寒潮透心懷》,歌詞十分悲涼地唱道:“冰冷的社會,渺茫的未來”抒發了男女主人公內心的想法,心中的樓臺已經被世俗的壓迫摧毀,美好的追求已成為泡影,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對立,聲部與聲部間織體的對立,把劇中悲痛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歌劇中,獨唱展示的是演唱者個人的水平,演唱者可以自由地表達角色的情感,運用各種演唱技巧展示自己對于故事中人物的理解,獨唱更多的是表達一個人的故事,因此相對于重唱來講所表達出來的內容較為單調,從和聲效果來講也比較單一。重唱則通過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演唱者對歌曲不同的演繹,使各個人物之間的關系更加明了的呈現給觀眾,和聲色彩更加飽滿,也使整個歌劇更有層次感。
重唱就是主人公內心的獨白,歌劇里的重唱是歌劇表演中主人公之間相互感情交流的主要途徑,這需要演唱者之間默契的配合來完成。在重唱中,需要協調好各個聲部之間的音量大小,速度快慢,節奏的準確,保證聲部的協調與均衡,同時還要給觀眾在聽覺方面與視覺方面都帶來美好的享受。歌劇本身就是唱與演的完美結合,演唱者在不斷提高自己聲樂水平的同時,還要找尋適合自己的演唱風格,把握整首歌曲情感的調控、每句歌詞的語氣、音樂作品速度力度強弱的對比,同時還要加上大方得體的肢體動作,用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得體的面部表情管理,自信優雅的臺風去征服臺下的觀眾,給觀眾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如果說合唱是歌劇重要的支柱,重唱則是演唱者更加細膩的表達,可以更加靈活的表達主人公的情感,同時演唱者也可以把自己內心的感受更加細致地向觀眾傳達出來,無論是重唱、合唱還是獨唱都各自具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與藝術特色。
在歌劇第二部分“夏”的第一首重唱歌曲是《迷人的夏日黃昏》,這是女中音與男低音的二重唱,這首歌曲與第一部分“春”中的《沉重的往事涌上心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曲調明亮歡快,從演唱者的歌聲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陽光明媚,風和日麗的夏日。此曲是一個兩段體曲式歌曲,整首曲子都是D大調,全曲分為前奏、A段、B段三個部分,A段是女中音的獨唱,直到第二段部分才呈現男女中音的二重唱,有3/4拍典型的蕩漾感,似舞曲般歡快的旋律,雖然整首曲子的結構非常短小,但節奏非常緊湊,很具有戲劇的表現力。
歌曲《讓愛的春潮涌出心房》是一首四重唱歌曲,該首歌曲有兩個復樂段,A段與A’是第一個重復樂段,男高音是該部分的主旋律,多為八分音符,旋律十分悠揚,B段女高音音符為十六分音符,快速而又急促,仿佛子君此時緊張砰砰的心跳聲,在B’段男主聲部模仿女主聲部,兩個聲部在音響效果上和諧呼應,最后一句歌詞由男女主共同齊聲唱出,體現了二人堅定的愛情信念,全曲都是G大調,也結束在主和弦上。
《紫藤花》作為整部歌劇的主題歌十分具有我國二三十年代藝術歌曲的特點,它總共出現了三次,曲調只比我們熟知的《一抹夕陽》高了一個大二度,這是一首三段曲式復調歌曲,前面八個小節是前奏,接著上下聲部呼應對位,下方聲部是上方聲部延遲一小節的變化重復,強調了紫藤花的愛情主題。紫藤花春夏綻放,秋冬枯萎,正好與歌劇的結構互相對應。
它第一次出現是二重唱的形式,同時歌頌了象征愛情的紫藤花跟子君,她作為新生女性的代表,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這是作者對她這種勇敢精神的肯定與贊美。第二次《紫藤花》是宣敘調與男女二重唱,出現在秋這一部分,這次較第一次相比節奏更為緊湊,速度也稍微加快,還是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主題,這時的情緒達到了高潮,表達了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幸福,推動了劇情的發展。第三次的《紫藤花》是作為背景音樂出現的,以往象征著幸福的歌曲此時顯得尤為諷刺,子君已經在冬季離去,紫藤花枯萎了,子君的愛情凋零了。這首歌傳遞給人們的正是黑暗悲劇中透出來的那一絲絲光亮,所以紫藤花是貫穿了整部歌劇的主題,也體現了歌劇的連續性。
歌劇《傷逝》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既充分的體現出了當時民族歌劇的特色,又借鑒了西洋歌劇的創作形式,歌劇中的歌曲大多采用三段體,以三段式為主,劇中有大量的詠嘆調,宣敘調,同時在歌曲伴奏等方面也做出了大膽的嘗試,鋼琴伴奏的旋律線條更流暢,《丹桂飄香》是在“秋”中一首男低音與女中音的二重唱,但卻以女歌唱者為中心,旋律較為平穩,多在中音區,結構較為短小。在復調歌曲《紫藤花》、《丹桂飄香》中都出現了卡農式的模仿對方聲部的旋律,更加明確突出了主題,歌曲中前奏的部分也充當了西洋歌劇里幕前曲的形式,并且純音樂的主題都與劇中的歌曲旋律相對應。
重唱歌曲不僅僅是多種聲部重疊在一起,同時更是能夠在同一時間內把不同性格的人物,以及人物的情感、心理變化都融合在一個組織當中,給聽眾帶來和諧美的聽覺效果。作曲家在歌劇不同的段落采用了不同的歌唱方式,無論是女聲獨唱,男聲獨唱,還是重唱,都出現的恰到好處,作曲家用這些不同的唱段完整的講述了子君與涓生從相互愛慕到最后慘痛的分手這個過程。重唱歌曲出現的部分往往具有推動性,大多出現在高潮部分,重唱歌曲一出現,無論是從視覺還是聽覺來看都是極具有震撼力的一部分,比如歌曲《迷人的夏日黃昏》,隨著這首重唱歌曲的出現,觀眾在營造出來的浪漫氣氛中,更加期待接下來的劇情發展,只有重唱才會有這種震撼人心的戲劇力量。
《愿愛的星辰永遠照耀》是出現在高潮部分的一首男女重唱歌曲,此曲洋溢著歡快的氣氛,是一首愛情圓舞曲,開始的第一個音就是強音,預示了此曲的風格是歡快熱烈的,情緒一點點逐漸高漲,前面開始并沒有歌詞,一直用“啊”唱著旋律,表現了子君與涓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及追求,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象通過旋律傳達到了觀眾的心中,其中有一段快速的花腔唱段,其中歌曲中的上行進行使人物情也隨著逐步高漲,為接下來的宣敘調做好了鋪墊。
重唱在對整個悲劇色彩的敘述過程中表現出了濃厚的抒情特色,男女二重唱《丹桂飄香》在演唱者演唱時情緒十分歡快積極,語句連貫,從歌曲的曲調中聽眾可以體會到滿滿的生機,此時的他們的生活充滿了希望與憧憬,歌曲雖然短小精悍,卻把子君與涓生剛組建家庭時的幸福表達的十分貼切。《寒潮透心懷》中歌唱者演唱時為了像觀眾表現出自己內心的痛苦,演唱時的表情也是絕望的,再配上相對應的手勢,四重唱更是準確抒發了男女主人公痛苦的心情,在一般歌劇中,四重唱出現的概率要小一些,四個聲部的重唱使得和聲效果更加飽滿,所以這首四重唱歌曲也就更震撼一些。
在歌劇中,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存在意義,重唱把多個角色組織在一起,各種角色在劇情中的關系一目了然,可以更快速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男女重唱就是男女主人公在舞臺上的對話,觀眾可以直接地把握角色的感情,從而在舞臺上更加生動靈活的表達主題,直擊人心。由于復調歌曲是多條旋律線同時進行的,觀眾不再簡單滿足于單旋律線的獨唱歌曲,這也說明了通過欣賞重唱歌曲,觀眾的聽覺藝術審美能力也在逐漸提高。關于重唱人物形象的塑造,在造型服裝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子君與涓生的服裝也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聽眾的視覺審美能力也在提高。
重唱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歌唱形式,在歌劇中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重唱歌曲更容易引發人們內心情感的共鳴。一部好的歌劇作品,其中重唱的存在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增加歌劇的抒情性,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還增加了歌劇的演唱形式,重唱的方式相比獨唱與合唱更加靈活,更能夠凸顯演唱者的個性和共性,更便于演唱者能夠體驗多元的音樂形式,也可以間接地提高人們的藝術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