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良永
(安徽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我國高校思政課堂實踐創造了技術支持和技術環境,這對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現代化轉型、提升思政課堂實踐教學實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更好地促使信息化手段在思政課堂實踐中的運用,必須要深入分析其內在機理和理論支持,并從多個方位探討其重要價值和實踐運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深入理解并掌握信息化技術在思政課堂實踐中的運用策略,以期更好地推動思政教學改革,為時代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優秀人才[1]。
一切實踐都是在理論的基礎上實施的,行動的成果取決于理論的合理性。信息技術在高校思政課程中的應用,要求思政課程要推進理論和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模式,促進學生思政素養的全面提升。在信息化時代,高校的思政課程必須要在理論支撐的基礎上開展實踐活動,進而發揮思政課程教育的意義和價值[2]。
在信息化時代,思政課程教學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馬克思主義認為,“認識論的重要觀點在于對生活和實踐的觀點。”由此可見實踐所具備的重要意義和價值。社會生活的過程便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人較之于動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在一定目標的指引下進行生產和生活勞動。高校思政課程是在馬克思實踐理論的基礎上實施的,馬克思指出,“人必須要通過實踐才能夠判斷自身思維是否正確”。高校思政課程要帶領大學生借助于實踐的方式來體會和檢驗理論知識,進而辯證地看待事物。高校開設思政課程的最終目標是運用黨的先進理論來武裝頭腦指導解決實際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恩格斯關于實踐問題也有精辟的論述,他指出“唯有站在實際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周密的計劃,并且按照計劃進行生產活動,是人類高于動物的行為境界。”恩格斯闡述了實踐活動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對于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程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3]。
關于實踐,毛澤東做過詳細的闡述,他指出,“人們能夠通過實踐活動發現和驗證真理,增進人類的理性認識。”信息化時代的高校思政課程內容和社會實際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需要通過實踐探索才能夠妥善地運用理論知識來處理問題。毛澤東曾經就社會實踐做過如下比喻,“人只有親自品嘗過梨子才能夠知曉其中的滋味”。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于大學生的思政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學生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大學生在學習思政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借助于實踐去獲取和感知理論的深刻內涵。毛澤東指出,人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唯有通過實踐的渠道方能夠獲取。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實踐的調查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可能產生真理。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程中實踐活動的實施必須要以毛澤東關于實踐的論述作為支撐,引導學生展開實踐活動,以理論指導實踐,以適應信息化世界對于人才的需求[4]。
習近平總書記有自己獨特的實踐思想,提倡“知行合一”,強調各項工作必須要落實到實踐上。就信息化時代思政課程教育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思政課程教學之中不僅要重視理論教學還必須要加強實踐,將社會實踐滲入到思政小課堂之中[5]。習近平總書記的實踐思想對于高校在信息化時代開展思政課程實踐活動具有指導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要求大學生要具備豐富的思政理論,還必須要運用理論知識去辯證地分析客觀事物,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切實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為社會輸送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優秀人才。
康德關于“實踐”做出過如下論述,實踐能夠反映出客觀事物的客觀本質,是不依附于實踐經驗而存在的,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必須要經歷“感性-知性-理性”的過程,實踐在此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思政課程所要實現的最終目標便是為社會輸出能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優秀人才,只有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夠切實地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推動思政理論從感性-知性-理性的過程內化為自身的客觀認知。亞里士多德曾經指出,“美德在于實踐”。即美德是要通過實踐活動才能夠被激發和展現出來。因此,在信息化時代,高校要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就必須要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之中,才能夠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行[6]。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極大地便利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同時,也為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諸多的挑戰。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增長,大學生受到多元化的文化侵蝕,再加上網絡充斥著大量的不良信息,對于大學生的意識形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因此,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要重視思政教育,加強思政實踐教育活動,站在前人關于實踐的理論基礎上改變教育方式和方法,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必須要加強自身的實踐能力,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才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式,為傳統的思政教育課程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7]。思政教育通過融入信息化技術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界限,創新了思政實踐教學的途徑,為高校開展思政教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人才基礎,其思政素養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現在高校的大學生有的缺乏社會實踐機會,有些人存在著個人意識薄弱、驕奢淫逸的思想。在信息化時代,在思政課程中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能夠幫助學生以辯證客觀的角度認識現實社會,養成不懈奮斗,艱苦樸素的優良品質,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社會勞動者的艱辛,養成熱愛勞動、堅持奉獻的優良習慣;除此之外,高校在信息化時代開展思政課程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在學習以及日后的工作中充分發揮刻苦奮斗、不畏艱難的精神,珍惜學習和工作的機會,在自身的崗位上發光發熱[8]。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對大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大學生在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需具備實踐操作能力。青年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的人才,不僅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還需要強健的體魄、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素養。信息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之中的應用推動了智能化發展的進程,機器逐漸代替人類的手工進行操作,雖然推動了現代化社會的進步,但是人類的動手操作能力也在逐漸弱化。當前大學生普遍存在著動手能力弱的情況,思政課程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融入到社會實踐之中,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來獲取知識和真理,能鍛煉大學生的動手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高校通過思政課程實踐教學促使大學生正確看待動手能力在信息化時代的重要作用,改變大學生認為智能化時代已經不需要較強動手能力的錯誤認知,以便于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進而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對于人才的需求。二是大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能夠身臨其境地感知整個操作過程,在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會自發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在鍛煉自身動手能力的同時還能夠提升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三是高校大學生通過參與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增進其接觸社會的機會,提升其實踐技能,比如大學生可以借助于去企業參觀或者調研的機會了解到自身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在實際中的具體運用,并且通過親自動手操作提升專業化能力[9]。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加劇了人才之間的競爭。大學生的就業壓力越發沉重,提升自身創新創業能力是緩解就業壓力,增強大學生在市場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渠道。除此之外,隨著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式的發展,青年大學生必須要增強創新能力才能夠在技術改革的浪潮中做出貢獻[10]。但是,不少大學生由于長時間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創新能力不足,思想比較僵化。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的實施在增強大學生綜合素養,提升其創新創業能力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實踐活動能夠實現思政理論教育和實踐的融合,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固有模式,引導學生深入到社會實踐之中學習,達到拓展學生視野和思維的能力,為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起到鋪墊性作用。在思政課程實踐過程中,大學生需要不斷地運用所學的思政理論對事物進行客觀公正的判斷,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長期的積累過程中提升創新能力。三是思政實踐教學能夠幫助和引導大學生站在多個角度全面分析和處理社會問題,增強創新創業能力,使之在畢業之后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求,實現自身的價值。
信息化時代拓展了人們交流的渠道,也加速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在高強度的生活節奏下,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步淡化,功利意識不斷加強。青年大學生,由于長期在校園環境中生活,和社會接觸較少,社會經驗不足,難以辯證客觀地去處理問題,一些學生存在著責任意識淡薄的現象。在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去探索解決實踐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拓展解決問題的途徑,通過處理實際問題,獲得個人成就感的同時,還能夠提升社會責任感,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黨的先進理論,增強思政素養,提升為人民服務的奉獻意識,在生活和學習中以較高的標準來約束自己[11]。二是在思政課程實踐活動中,大學生能夠體會到社會中存在的多種社會矛盾,自覺地抵制信息化時代不良信息的侵蝕,在意識形態上嚴格要求自己,抵制西方功利之風的侵蝕,增強社會奉獻意識,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祖國的復興而不懈奮斗。三是在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能夠增強自身的責任感以及擔當精神,勇于承擔起信息化時代所賦予自己的使命和責任,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當代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網絡環境之中,運用信息技術獲取到自身所需要的知識已經成為其學習的主要渠道。因此,高校的思政教學必須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信息技術和思政課程教學實踐的深度融合,構建線上、線下,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思政教學新模式。
1.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
高校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必須要順應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求,充分地利用多媒體等信息技術實現教學活動,通過呈現豐富多彩的視頻、動畫等內容給予學生良好的感官體驗,加深學生對于思政理論知識的印象,使得抽象的思政理論知識具體化,幫助學生切實地掌握思政知識,激發思政課堂學習的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圍繞著學生展開思政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較之于其他課程,思政課程內容通常是抽象并且晦澀難懂的,教師必須要將枯燥的思政理論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出來,充分地融入情感,梳理好理論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引起學生共鳴的同時,增加學生理論學習的系統性。雖然,思政課程教學要加大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應用頻次,但是要注意課程的主體依然是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的思政理論知識去思考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在提升學生自主性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2.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線上教學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為大學生拓寬了自主學習的途徑,通過開展思政在線教學能夠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因此,高校可以構建專門的線上教學平臺來進行思政教學活動,比如可以引用“慕課”等線上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在線學習,打破傳統思政教學的時空束縛,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時間安排隨時隨地地進行思政知識的學習。由于思政線上教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并未發展成熟,為了發揮思政線上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必須要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在線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內容豐富的網絡頁面來提高學生思政學習的自主性,并且引出問題來讓學生進行探索,增強學生辯證分析事物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重視線上學習的考核評價,可以對考核評價方式進行創新,引入社會競爭元素到線上教學考核中,通過答題競賽小游戲來增強考核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思政學習的熱情[12]。
3.思政課程的實踐教學
在信息化時代,高校思政課程實踐活動的實施是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高校可以開設思政課實踐教學信息平臺來實現信息技術和實踐教學的融合。教師可以在平臺上發布社會調研、參觀等實踐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報名。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之后,在信息平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及心得體會,實現信息共享。學生們通過觀看和參與評價掌握針對不同事物的解決方法,在拓展知識面的同時,提升自身的實踐技能。除此之外,學校還要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和信息技術融合的保障制度,推動實踐教學信息化建設的常態化發展,切實落實到位,發揮實效。
目前,高校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潮流下逐步探索運用信息技術構建思政教學師生互動平臺,充分提升學生的自主性。互聯網技術雖然顯著地提升了思政教學效率,豐富了教學方式,但是也為高校思政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這主要是因為網絡上充斥著大量的不良信息,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高校必須要加強網絡安全管控,屏蔽掉不良信息,規避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侵蝕,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純凈的網絡環境。
1.結合學生特點,打造網絡工作平臺
利用信息技術學習已經成為大學生的常態化渠道,因此,高校必須要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科學合理的網絡工作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首先,思政教師可以利用微信等新媒體與學生進行互動;其次,高校可以構建思政教育網站,發布思政理論知識以及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來實施思政教育,還可以開設在線提問功能來為學生答疑解惑,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
2.結合特色活動,打造網絡育人平臺
高校必須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展開多樣化的思政教育活動,營造網絡育人的品牌效應,通過打造網絡育人平臺,實現思政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融合。首先,高校可以在微信、微博等平臺注冊公眾號,在此平臺上開展特色化的活動,比如可以向學生征集優秀學生事跡以及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發生的勵志故事,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在公眾號上展示,發揮先鋒模范的作用,增強學生的思政素養。再如,可以實施“最受歡迎的思政課教師”投票活動,鼓勵學生為自己喜歡的思政教師投票,提升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二是可以在思政教學網站上開展和思政相關的作品評比活動,鼓勵學生搜集思政素材,積極地參與到思政教學之中。三是開展思政教學主題活動,比如針對國慶節開展主題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四是鼓勵廣大的師生共同參與到信息技術和思政教學的融合之中,共同完成“慕課”等課件的制作,發揮學生主動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高校必須要正確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對于思政教學所帶來的影響,加大思政教學和信息技術融合的重視,站在時代發展需求的基礎上,結合于大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完善的思政教學管理機制,推動思政教學的規范化發展。首先,高校可以就思政信息化教育設立專項經費,給與充分地資金扶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思政信息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還要重視思政教師的綜合素養的提升,加強培訓工作,不但要提升他們的思政教學水平,還要培養其具備熟練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通過設立人才培養計劃,提升思政教師隊伍的能力和素養。
信息時代的到來為高校的思政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快了思政教學改革的步伐。信息時代下開展思政課程實踐能夠培養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意志,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幫助大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等重要價值。要采取構建線上、線下,理論和實際現結合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加強師生溝通,優化思政教學管理機制等優化措施,不斷增強思政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升大學生的思政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