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貴州省思南縣第八中學,貴州 思南 565100)
創新型教育觀念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社會的發展變化推動教育理念的改變。以高中地理為例,在過去的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課本當作教學的根本,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越來越書本化。地理學科涵蓋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課程,地理學科以人地關系為線索涵蓋地球的宇宙環境,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五大方面。地理知識是通過人們對自然界的觀察、探索、總結得來的,自然界萬物處于瞬息萬變的狀態,教師僅僅立足課本向學生講解地理知識不利于學生的地理學習。創新教學方法,組織多樣的教學形式,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有趣的地理現象,愛上地理學習。
現階段很多教師已經認識到封閉的、陳舊的教學方法給自身的地理教學帶來的不利影響。很多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錯誤,他們認為書本教材是教學的根本,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課堂上只顧給學生講解課本知識,全然不顧學生的學習感受,不考慮學生是否對所學知識內容有疑惑,是否有自己的想法強表達,只是將書本中的知識原封不動的灌輸給學生。教育的書本化降低了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興趣,同時也使教師講解的知識脫離學生的實際。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教師的作用不容小覷,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知識學習有很大的影響。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學提質增效,創新教學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重視生活化的地理知識講解,科學的啟發學生進行思考,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水平都有利于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有助于促進高中地理教學的長遠發展。
傳統書文化、專制化的地理教學壓抑學生知識學習的天性,阻礙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對學生的地理學習造成消極的影響。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積極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學生學習主體地位進一步顯現,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尊重學生主體性地位,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開設課程,能夠確保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在全新的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有機會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加強自身的地理實踐能力。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學生有機會瀏覽更為豐富的地理現象,了解更多新奇的地理知識。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探究意識與合作精神明顯增強。在啟發式教學中,學生綜合思維得到開發培養。總的來看,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學方法創新有利于學生學科素養的完善,其符合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地理是融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一門學科,地理學科中的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在講解新課時依托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更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習地理知識。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能引發學生地理知識學習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促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投身其中,確保學生能更加高效的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在《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觀看松花江洪澇視頻,讓學生探討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教師提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進行總結。學生從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進行分析,我國洪澇災害頻繁發生的原因是因為降水年際和季節變化大,主要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在一些地勢比較低平,水流不暢的地形更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某一地區流域內植被被破壞,植被覆蓋率低也容易發生洪澇災害。以上是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到的,還有一些學生沒有想到,教師可以繼續補充。在自然原因中除了氣候和流域地形,水系特征也容易造成洪澇災害。向中游河道彎曲,下游入海河道淤塞,排水不暢的地區容易出現洪澇災害。人為原因除了流域植被外,人們圍湖造田降低湖泊對河流的調蓄能力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在找到洪澇災害發生的原因后,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現實生活中人們是用怎樣的方法防治洪澇災害的,以此將地理課程中的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的地理學習回歸到生活中。
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投入使用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極大的幫助,在傳統地理教學中,教師想給學生講解某一個地理現象只能通過文字進行描述,學生需要將文字在頭腦中轉變為圖像進行理解。多媒體教學設備使這種抽象性的地理講解方式不復存在,在現在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網絡中給學生搜集相關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直觀的觀看地理現象,彌補課內資源的不足,拓寬學生地理知識視野。
例如,在《中國名景欣賞》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播放中國的名山,溶洞,園林,石窟圖像,讓學生通過觀看圖像直觀的了解著名旅游景點景觀特點。教師先給學生播放泰山,峨眉山,武當山,廬山的圖片,讓學生結合課本與圖片分析寫出這四個山的地質成因以及景觀特點。泰山的地質成因是斷塊山地,景觀特色雄偉壯麗,峨眉山的地質成因是斷塊隆升而形成的山地,景觀特色是秀麗,武當山地質成因是斷塊山地,景觀特色是擁有全國最大的道教建筑群,廬山的地質成因是古老花崗巖因鍛煉作用抬升形成的地壘式斷塊山,景觀特色是山水相依,云霧繚繞。教師給學生播放中國溶洞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圖片了解石鐘乳,石筍,石柱等形態特征。教師用圖片展示北方皇家園林和南方私家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從規模,色彩,自然與人文和諧的表現三方面分析二者的區別。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相關文字,結合中國石窟的景觀圖片填寫表格,寫出不同石窟的始建時代和主要特色。在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使用下,學生直觀的觀看中國的名山,溶洞,園林,石窟圖片獲得形象化的認知,拓寬學生地理知識視野,便于學生完成教師所給的教學任務。
在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教師只負責給學生講解課本知識,認為學生只要掌握課本上的文字就足夠了,學生一直處于學習的被動狀態,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知識遷移能力沒得到有效的培養。啟發式教學是指教師給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依靠自己的思維能力解決問題。啟發式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思維,強化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例如,在《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觀看城市形態類圖像,學生在觀看中發現有三種類型的城市形態,分別為團塊狀,條帶狀和組團狀。這三種類型的城市形態分布地區也不相同,團塊狀的一般分布于平原地區,條帶狀的一般沿鐵路或河流谷地等延伸,組團狀一般是在地形崎嶇不平的丘陵山地。教師讓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影響的城市形態形成,學生回答地形因素、河流、交通線影響城市形態的形成。教師向學生講解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應,讓學生觀看主要功能區比較表格,了解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占用城市土地面積,區位特點和功能區特點。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本中的有關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內容,讓學生對住宅區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在學生思考過程中,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經濟因素、地理因素和其他因素進行全面的分析。在教師的啟發式教學下,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思考探究過程,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出問題,地理思維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
地理知識的實踐性很強,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給學生開展課外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地理情境下獲取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助于學生真正理解地理學科內容的內涵與本質。課外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廣泛地接觸自然,觀察社會,從中建立起知識的橫向聯系,縱向聯系,更符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在直接經驗的學習方式下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地理學科中的內容。
例如,在《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這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影響農業生產的自然,技術,社會因素以及世界主要的農業地域類型。教師讓學生在課后開展分析家鄉農業的區位因素和農業地域類型的實踐活動,找當地的農戶了解當地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記錄本地主要的農作物有哪些,判斷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屬于哪一種地域類型。在課后的地理實踐探究活動中,學生通過走訪調查了解本地區的相關農業知識,學生發現現實情況與書本中提到的地理知識是一致的。學生通過本次地理實踐活動,自身的觀察,操作,實踐能力明顯得到加強,學生在親身參與的實踐中直接感受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在實踐中出真知,實踐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學生更愿意主動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總之,隨著各種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模式,探索創新教學方法能促進自身地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完善學生地理學科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教師高中地理教學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地理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幫助學生積累地理常識,能使學生從中受益匪淺。在新課程教育背景下,教師積極創新教育方式能使自身的地理教學更加優秀,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學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