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鋒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江西景德鎮 333000
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從1990年開始出現,歷經了20G、25G 及23G 的變遷,傳統常規玻璃體切割術已逐漸演變為玻璃體切割術。玻璃體切割術的手術切口較小,而且術后無需縫合操作,從而明顯提高了患者的手術舒適度[1]。其次,玻璃體切割術的切割速率極高,且切割力度相對比較大,手術時間能夠縮短,以及視網膜牽拉作用明顯降低,更有利于術后視網膜脫離風險性的降低[2]。此外,玻璃體切割術能夠實施多種操作,手術過程中器械次數較小等優勢,使20G、25G 的技術優勢得到有效融合,提高手術治療適應癥,提高整體臨床療效[3-6]。基于此,本研究特選擇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所收治的80 例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玻璃體切割術在視網膜病變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眼科收治的80 例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80 眼)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40 例,40 眼)和實驗組(40 例,40 眼)。對照組中,男22 例(22 眼),女18 例(18 眼);左眼31 只,右眼9 只;年齡30~49 歲,平均(37.50±3.65)歲。實驗組中,男23 例(23 眼),女17 例(17 眼);左眼29 只,右眼11 只;年齡32~47 歲,平均(36.85±3.7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景德鎮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及同意,患者均知曉本研究情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均屬于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6];②患者均符合手術適應癥;③患者的臨床資料齊全;④患者的配合依從性高。排除標準:①合并相關嚴重臟器疾病者;②合并手術禁忌證者;③配合依從性低或者是不愿意配合者。
對照組患者采用視網膜激光治療,具體操作如下:治療前檢查患者的眼壓、血常規、患者尿常規及血壓等指標,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調整激光治療儀(型號:ESLT 天基權,石家莊三奧醫療器械公司)參數,待充分散瞳后,進行眼底激光治療。
實驗組患者采用玻璃體切割術,具體操作如下:實施球周局部麻醉,由同一名操作者完成手術。填充選擇23G 速玻璃體切除術聯合C3F8,眼內視網膜裂孔及內引流口封閉選擇532 nm 氬綠激光,不聯合鞏膜扣帶術,不聯合眼外冷凝。選擇套管系統Kall Wang 23G,作鞏膜切口(兩步法)。手術系統包括Millennium 玻璃體切除機器、PhotonⅡ汞氙燈、高速玻璃體切除加速器系統以及23G 顯微手術器械(型號:J-209-23,上海威視醫療設備有限公司);調整手術切除率為2000~2500 r/min,調整負壓為400~500 mmHg(1 mmHg=0.133 kPa);選擇OCULUS sdi 倒像系統,于廣角視網膜鏡下實施手術治療;重水將視網膜下液及展平視網膜排出,以532 nm 實施激光封閉視網膜裂孔、 內引流口以及視網膜變性區液氣的交換;術后常規鞏膜頂壓,仔細檢查周邊部視網膜。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各時間的眼壓;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的最佳矯正視力;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①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各時間的眼壓。包括術前眼壓情況、術后1 d、術后1 周以及術后1、3、6 個月,運用括指測法進行操作。正常眼壓的范圍為10~21 mmHg[4-5]。②比較兩組手術前后的最佳矯正視力。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并發癥包括高眼壓、低眼壓、白內障、玻璃體出血等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術后1 d 及術后1、3、6 個月的眼壓與本組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周的眼壓高于本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前、術后1 d、術后1 周及術后1、3、6 個月的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各時間點眼壓的比較(mmHg,±s)

表1 兩組術前及術后各時間點眼壓的比較(mmHg,±s)
與本組術前比較,a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 d 術后1 d 術后1 個月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16.55±2.35 16.60±2.25 0.0972 0.9228 16.46±2.05 16.40±2.10 0.1293 0.8974 22.45±3.50a 22.55±2.40a 0.1490 0.8819 16.50±2.05 16.30±2.10 0.4310 0.6676 17.35±1.80 17.40±1.85 0.1225 0.9028 17.60±2.05 17.50±2.10 0.2155 0.8299
兩組術前的最佳矯正視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 個月的最佳矯正視力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3 個月的最佳矯正視力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的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最佳矯正視力的比較(±s)
組別 術前 術后3 個月 t 值 P 值實驗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1.19±0.67 1.17±0.69 0.1315 0.8957 0.26±0.10 0.40±0.20 3.9598 0.0002 8.6827 6.7788 0.0000 0.0000
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n(%)]
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的治療復雜性高,因此臨床需根據病因、病情及玻璃體視網膜病變的發展情況進行個性化治療[7]。以往臨床視網膜激光治療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由于頻繁的手術器械進出,容易產生各種并發癥(如:①致使鞏膜穿刺口周邊部視網膜小裂孔現象;②鋸齒緣離斷現象;③切口附近組織增生現象;④玻璃體切割術頭流量大現象的發生率增加等),而且具有較大的相應吸力,容易發生不良情況(如:①增值膜的牽拉出血情況;②及視網膜被誤吸;③誤咬而致醫源性視網膜裂孔等)[8-9]。手術治療的療效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即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患者患眼的術前病變嚴重程度,以及術者的技巧、手術設備先進程度等。故此,在積極掌握正確手術時機、嫻熟手術技術的重要前提下,擁有先進手術設備可以方便快捷順利完成手術,一定程度上能夠明顯降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手術風險性等,從而取得更理想手術效果[10]。
開展玻璃體切割術,選擇械管徑約為0.60 mm 的23G 微創玻璃體切割術手術器械,經套管進出手術器械,從而不容易出現玻璃體基底部牽拉情況,更利于降低切口相關視網膜裂孔發生率[11-12]。23G 玻璃體切割頭高速小量切割,能夠明顯減少出血發生率、網膜裂孔發生率等[13]。與視網膜激光治療相比而言,玻璃體切割術的23G 玻璃體切割頭末端的距離更短,可以代替部分剪刀,更精細處理視網膜增值膜。此外,玻璃體切割術僅有比較小鞏膜穿刺口,所以無需術后縫合操作,能夠促進術后傷口快速愈合,而且術后相關刺激癥、炎癥反應等發生率均較低[14-15]。落實開展玻璃體切割術于臨床實際工作中,該術式與傳統治療方案相比較而言,其手術創傷性更小,術后恢復更快,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具體而言,包括其一,玻璃體切割術對于各類玻璃體視網膜疾病均可適用;其二,微創技術輔助能夠使鞏膜切口直徑明顯減少,且不容易出現手術器械牽拉或損傷情況,從而利于術后快速恢復,同時降低相關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其三,因為玻璃體切割頭刀口能夠最大限度接近末端,因此有利于術中分割纖維血管膜組織的控制,從而減少視網膜損傷率[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前、術后1 d、術后1 周及術后1、3、6 個月的眼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1 周的眼壓均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玻璃體切割術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眼壓指標。兩組的術后3 個月最佳矯正視力高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術后3 個月的最佳矯正視力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玻璃體切割術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最佳矯正視力。實驗組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玻璃體切割術的治療安全性更高。與陳曉等[17]的研究結論“采用高速雙線性玻璃體切割手術系統治療PDR 療效明顯,手術安全性更高、操控更方便。”相符。由此說明,玻璃體切割術的臨床應用效果更優,而且治療安全性更高,可縮短術后各時間段淚膜破裂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利于術后恢復[18]。
綜上所述,玻璃體切割術能夠縮短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患者的術后各時間段淚膜破裂時間,可提高手術治療安全性,用于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患者中效果顯著。但是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未納入眼科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疾病患者為研究范圍,其次本研究未進行后期隨時研究對象,并且無追蹤出院后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