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艷
湖北省荊州市中醫醫院腫瘤科,湖北荊州 434200
目前子宮內膜活檢是確診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但對腫瘤累及范圍、浸潤深度、宮頸受累等情況無法進行全面評估[1-3]。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診斷該病具有明顯優勢,存在無創傷、可多序列成像、軟組織分辨率高等優勢,可清晰顯示盆腔及子宮解剖結構,準確判斷腫瘤病變性質和范圍,已被臨床證實是該病診斷、分期的最佳影像方法[4]。目前多模態MRI 臨床應用較多的有常規MRI、擴散加權成像(diffuse-weighted imaging,DWI)、動態增強MRI(dynamical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有報道[5-6]顯示,將各模態MRI 優勢整合能提高該病診斷及分期診斷準確率。本研究針對此方面展開回顧性研究,以期指導該病臨床診治。
回顧性選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荊州市中醫醫院收治的120 例子宮內膜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颊吣挲g18~80 歲,平均(52.60±10.54)歲;未絕經42 例,絕經78 例;合并宮腔積血/積液43 例,合并子宮腺肌病5 例,合并子宮肌瘤40 例,合并高血壓54 例,合并糖尿病11 例。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批號2016-14 號)。
納入標準:①經手術切除后病理確診為子宮內膜癌[7];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有MRI 檢查禁忌證(如心臟起搏器等);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及精神疾患者;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④入組前接受過內分泌治療、化療、放療等抗癌治療。
1.2.1 多模態MRI 掃描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模態MRI 檢查,檢查前囑患者去除體表及宮腔節育器等金屬異物,適量飲水維持膀胱輕度充盈,選擇頭先進、仰臥位,雙手舉過頭,囑患者維持放松狀態,訓練屏氣或自然呼吸,并于肘部安置留置針,方便增強掃描注入造影劑。采用美國GE公司1.5T MRI 掃描儀(體部相控陣表面線圈)進行,選擇上至臍水平線下至骨盆底為掃描范圍。檢查時囑患者維持體位不變,避免運動偽影:(1)常規MRI 檢查:主要有軸位、矢狀位、冠狀位掃描。常規T1加權圖像(T1weighted images,T1WI)、T2加權圖像(T2weighted images,T2WI) 平掃參數:T1WI 重復時間(time re peat,TR)350~450 ms,回波時間(time of echo,TE)9~10 ms,層厚3.0 mm,層間距1 mm,視野(field of view,FOV)25 cm×30 cm,掃描矩陣200×250;T2WI TR 5000~5500 ms,TE 90~95 ms,其他參數同常規T1WI 一致;T2WI 抑脂像采用blade 序列及呼吸門控,TR/TE=4000/85,激勵次數1 次;(2)DWI 檢查:TR 3800 ms,TE 75 ms,彌散加權因子(b)值取0 及800 s/mm2,層厚3.0 mm,層間距1 mm,FOV 20 cm×25 cm,3 次激勵,測量表觀擴散系數(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加預飽和帶加以抑制,防止運動偽影;(3)DCEMRI 檢查:利用FLASH-3D VIBE-FS 掃描序列,相控陣線圈,TR 4.2 ms,TE 2.0 ms,層厚3.0 mm,層間距1 mm,FOV 250 mm×300 mm,矩陣200×250,1 次激勵。經肘部留置針,利用高壓注射器,以2.5 ml/s 的流速經肘靜脈快速團注增強對比劑釓噴酸葡胺(北京北陸藥業,國藥準字H10960045),劑量0.1 mmol/kg,總量20 ml,隨即以同等流率注射0.9%生理鹽水20 ml。對比劑注射之前掃描一個動態增強時相,第一個動態增強時相結束同時注射對比劑,后行圖像采集,主要包括T1WI 抑脂像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選擇30、60、90、120、180 s 六期動態增強圖像在Siemens 后處理工作站上行圖像后處理。注意感興趣區選擇卵圓形6~10 mm2,盡可能規避出血、壞死、囊變、邊緣區域,選擇均勻強化實質區。
1.2.2 圖像分析
由2 名高年資影像醫師采用雙盲法閱片,評價腫瘤類型(彌漫型、局限型)、肌層浸潤深度、宮頸間質是否侵犯、是否有盆腔淋巴結轉移等情況,按照國際婦產科聯合會(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標準[8],對圖像進行分期診斷:①肌層受侵判斷:T2WI 顯示環繞內膜的低信號結合帶完整,預示肌層未受侵;若結合帶形態和信號改變,結合帶消失或部分顯示不清,預示肌層受侵;②肌層浸潤程度判斷:病灶外緣至子宮漿膜的最短距離/肌層總厚度<1/2,視為腫瘤浸潤淺肌層,≥1/2 視為腫瘤浸潤深肌層;③子宮頸間質受侵判斷:宮頸低信號纖維間質環呈不連續狀,或增強掃描宮頸上皮部分或全部消失;④宮旁浸潤判斷:子宮外基層連續性中斷;⑤淋巴結轉移判斷:淋巴結短徑>1 cm。
1.2.3 手術病理
多模態MRI 檢查后1~2 周內行手術治療,按照腫瘤浸潤狀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包括全子宮切除+雙側附件切除術、子宮全切術,基于此前提下部分患者實施周圍淋巴結清掃術。術后即刻將標本送檢,行免疫組化檢查。按FIGO 標準[8],對病變行病理組織學分期:Ⅰ期,腫瘤局限于宮體(無或<1/2 肌層浸潤視為Ⅰa 期,≥1/2 肌層浸潤視為Ⅰb 期);Ⅱ期,腫瘤累及宮頸間質,未超出子宮體;Ⅲ期,腫瘤局部擴散/區域擴散;Ⅳ期,腫瘤侵及膀胱和(或)直腸黏膜轉移、遠處轉移。
分析術后病理結果,觀察子宮內膜癌多模態MRI表現,并分析不同模態MRI 診斷子宮內膜癌分期的準確率。準確率=(真陰性+真陽性) 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20 例患者術后病理診斷結果顯示,子宮內膜樣腺癌112 例,腺鱗癌8 例;肌層浸潤狀況:腫瘤浸潤淺肌層76 例,深肌層40 例,無浸潤4 例;宮頸間質受侵狀況:受侵4 例,未受侵116 例;淋巴結轉移狀況:伴盆腔淋巴結轉移12 例,無淋巴結轉移108 例;手術病理分期:Ⅰa 期72 例,Ⅰb 期32 例,Ⅱ期4 例,Ⅲ期12 例。
T1WI 上病灶均呈等信號,T2WI 呈異常稍高信號,高b 值(800 s/mm2)的DWI 圖呈明顯高信號,ADC圖呈明顯低信號,增強掃描后病灶強化程度較正常子宮肌層低,其中延遲期較為明顯(圖1)。
T1WI+T2WI 正確判斷64 例,低估24 例,高估32例,判斷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準確率為53.33%(64/120)(表1)。T1WI+T2WI+DWI 正確判斷76 例,低估20 例,高估24 例,判斷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準確率為63.33%(76/120)(表2)。T1WI+T2WI+DWI+DCE-MRI正確判斷100例,低估12 例,高估8 例,判斷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準確率為83.33%(100/120)(表3)。T1WI+T2WI+DWI+DCE-MRI 對子宮內膜癌分期的準確性與T1WI+T2WI、T1WI+T2WI+DWI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24.955,P<0.05;χ2=12.273,P <0.05);T1WI+T2WI 對子宮內膜癌分期的準確性與T1WI+T2WI+DWI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69,P>0.05)。

表1 T1WI+T2WI 與手術病理判斷子宮內膜癌的分期(例)

表2 T1WI+T2WI+DWI 與手術病理判斷子宮內膜癌的分期(例)

表3 T1WI+T2WI+DWI+DCE-MRI 與手術病理判斷子宮內膜癌的分期(例)
MRI 檢查具有高軟組織分辨率、無損傷、可多方位和多序列成像等優勢,目前已被廣泛用于子宮內膜癌診斷、分期及治療指導中;尤其是多模態MRI,經各模態MRI 優勢互補,可提高對該病診斷和分期的準確性[9-12]。但以往多數研究主要側重于分析MRI 對該病肌層浸潤深度的評估價值,而非整個子宮內膜癌分期,因此,本文針對此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本研究中,T1WI+T2WI+DWI 判斷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準確率為63.33%,接近于以往報道[13]的63.3%,證實DWI 與常規MRI 結合能提高子宮內膜癌分期準確性。畢秋等[14]也證實常規MRI 結合DWI 能提高子宮內膜癌分期準確性。通常惡性腫瘤細胞繁殖速度較快,單位體積內細胞數量明顯增多,而細胞外容積狹窄,致使水分子彌散受限;而DWI 原理在于檢測細胞內外水分子運動狀態,對于正常組織與腫瘤組織的差異可清晰辨別。通常正常子宮內膜在DWI 圖像上呈高信號,而子宮內膜癌信號明顯高于正常子宮內膜,子宮肌層信號明顯低于子宮內膜及子宮內膜癌病灶,利于病變檢出及范圍的明確[15-16]。
本研究中,T1WI+T2WI+DWI+DCE-MRI 判斷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準確率為83.33%,接近于荊利民等[17]報道的87.5%,證實多模態MRI(T1WI+T2WI+DWI+DCE-MRI)能提高該病術前分期準確度。張敏等[18]報道DWI+DCE-MRI 判斷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準確率為94.4%,與本研究結論存在一定偏差,可能與患者年齡較大、子宮內膜較薄致使結合帶顯示不清晰等因素有關。分析其原因可能是,DCE-MRI 掃描中因癌組織與肌層之間的血供差異明顯,促使癌組織與肌層的信號反差較大,癌組織強化程度較周圍正常組織低,尤其是延遲期較為明顯,有助于提高子宮內膜癌分期準確率[19-20]。本研究中,T1WI+T2WI+DWI+DCE-MRI 對子宮內膜癌分期的準確性高于T1WI+T2WI 和T1WI+T2WI+DWI(P>0.05),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結論。但本研究中,T1WI+T2WI+DWI+DCE-MRI 診斷結果與病理結果比較,不符合20 例,其中8 例Ⅰa期高估為Ⅰb 期,8 例Ⅰb 期低估為Ⅰa 期,4 例Ⅲ期低估為Ⅰb 期。Kececi 等[21]證實多模態MRI(T1WI+T2WI+DWI+DCE-MRI)診斷子宮內膜癌分期與病理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提示利用多模態MRI 結合常規MRI、DWI 及DCE-MRI 優勢,可提高該病術前分期準確率,利于指導患者臨床手術方式的選擇。
綜上所述,多模態MRI(T1WI+T2WI+DWI+DCEMRI) 在子宮內膜癌術前分期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考慮本研究病例數較少,未分析其對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故有待今后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