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比昂的臨床思想精髓之網格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學生的學習規律。在解析網格圖的基礎上,結合學習心理的特點,對網格圖的內容,即縱軸的八個階段和橫軸的六個水平予以置換和轉型,形成原始素材、感知素材、雜念、觀念雛形、觀念、概念、科學演算系統的不同階段,以及轉換、聚焦、探究、同化和順應、應用與遷移不同水平的有效學習路徑,并探討有效學習路徑潤滑劑之三種思維形式:發射器之學習動機、探照燈之學科性質、外援力量之教師角色。
[關鍵詞] 網格圖;有效學習;路徑
[作者簡介] 王 梅(1977—),女,四川廣安人,碩士,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教學心理和咨詢心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44-0178-05? ? [收稿日期] 2021-07-04
學習是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怎樣有效學習,是歷來教育和心理領域探索的主題,不同的視角讓有效學習的路徑風格迥異,其效果也參差不齊。實現學習效果最優化,應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以及學習規律,方可實現。因此,在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特點的基礎上,洞悉學習規律極為關鍵。本文試圖以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的核心理論之一網格圖作為學習規律的風向標,在詳細介紹網格圖內涵的基礎上,探析學生的有效學習路徑。
一、比昂網格圖的概述
(一)網格圖的意蘊
網格圖是比昂思想的精髓,承載著豐厚的內容。它創立之初,旨在揭示精神分析過程的動態特點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比昂將其應用于臨床領域。然而網格圖的實質,不僅能反映精神分析師和患者的心理動態、交互過程,也同樣適用于教育領域,能折射出師生的教學心理狀態,尤其是學習者的學習進程與規律。因為網格圖是一種探索思想是如何發展的方法,它由兩個軸以及由這兩個軸決定的點構成,兩個軸的每一個軸都代表著對于思想發展的一種觀察[1]。大學生的學習是思想生成和蛻變的過程,以網格圖的視角剖析學習者的學習規律,存在適配性和獨特性。
比昂認為,個體的思想游走于網格圖的某一個軸點,精神分析師和患者的軸點有時相距甚遠,影響治療效果。這一觀念同樣適應于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思想也游走在網格圖的某一軸點,有時兩個軸點遙不可及,學生不知教師所云,教師不知學生所思。如若教師了解學生思想所在軸點,并在其附近軸點予以引導,則學生的學習效果佳。大學生自身思想出現阻滯現象,亦是在某個軸點卡頓,通過網格圖的意蘊可打破僵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網格圖的內涵。網格圖分為縱橫兩軸,每軸都能體現思想漸進的歷程,詳見圖1。
(二)網格圖的縱軸
網格圖的縱軸由八個階段組成,每一行代表一個階段,展現思想從無形到抽象的每種形態。其一,置于A行的β元素。這是一種最洪荒、最原始、最無序的思想,無法名狀,未被個體覺察,似乎悄然漂浮、潛伏或醞釀中。其二,置于B行的α元素。這種元素開始被個體所覺察,能朦朧感知,但由于是以之前無法名狀的各種元素交織而成,如大霧籠罩,虛實難辨。其三,位于C行的夢思、神話。由于β元素的釋放、α元素的涌動,四面八方交匯成豐富的意象元素。這些意象涵蓋根植于民族神話的思想,以及個人奇思妙想或胡思亂想的內容,漸漸富有清晰的形態,且可以用言語描述。其四,位于D行的預想,也有學者翻譯為前觀念,是個體心理成長的基本機制,往往與個體成長經歷的獨特體驗相契合,個體的情緒情感也融入其中。換言之,個體的主觀體驗將紛繁雜亂的意象元素整合,使之明朗化,不再雜論無序。其五,位于E行的觀念由未成形的概念組成,個體憑借經驗詮釋各種現象,略有條理性,但缺乏概括性和全面性。比如,個體認為能活動的就是生命體。其六,位于F行的概念,這是思想的較高境界,通過抽象、凝縮而成,具有內涵和外延,定義精準到位。其七,G行的科學演繹。這是基于概念的判斷和推理,屬于抽象邏輯的形態。其八,位于H行的代數演算。這是類似于公式、定律、法則之類的思想,顯得自動化、智能化。
(三)網格圖的橫軸
網格圖的橫軸包括六種及以上的水平,無論個體的思想隸屬縱軸的哪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水平與之呼應。每種水平依次如下:第一列定義性假設。個體圍繞某個混沌或清晰的主題,嘗試性探索它的界限,是一種不明確有待驗證的假設,無對錯之分。第二列的ψ是一種承上啟下的存在,但同時又有可能阻礙思想的延展。因為在這種水平狀態,各種假設充盈和彌漫,ψ如同一個警戒線,警示個體不能毫無頭緒地任思想馳騁,必須明確疆界。由此個體的思想可邁入第三列的記號,也可稱其為“標記”,此時相關記憶噴薄而出,幫助個體捕捉到某類信號或關鍵要素,為思想前行找到方向。第四列的注意,使個體聚焦于某些思想、一些曾經觀察的事實含義,與之交融,從而抵達第五列,即探索。在此水平,個體力求從廣度和深度上解析現象的本質,以此豐實自己的思想。隨后就是第六列的行動,這是一個驗證定義性假設的歷程,個體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去實現,思想也因此發生質變。比昂認為,網格圖可能還存在第七、第八……第N列,源于個體思想水平的千狀萬態,不能拘束于有限的網格圖中。
二、比昂網格圖在學習心理中的置換與轉型
網格圖的設計初衷雖然是應用于臨床領域,但細細品味,不難發現,它可以詮釋學習者的學習規律。當然,由于臨床心理和學習心理領域各具特色,不可能將適用于臨床心理的網格圖的全部內容照搬硬套于學習心理,這樣會稍顯牽強附會。因此,筆者將結合學習心理的特點,置換某些名稱,拓展某些含義,并對網格圖予以轉型,使之與學習者的學習歷程更貼切,由此建構有效學習的路徑。需要強調的是,轉型后的學習路徑圖,不僅局限于學習者思想方面的學習,還包括行為方面的學習,因此它可以促成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不同性質的學科中獲得獨特的“捷徑”。
(一)網格圖縱軸的置換與拓展
比昂的網格圖縱軸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分別為β元素、α元素、夢思神話、預想、觀念、概念、科學演繹和代數演算。因循學習者的學習特點,筆者置換前四個階段的名稱,保留觀念和概念,將科學演繹和代數驗算合并為科學演算系統,具體內容如下。
其一,置換β元素為原始素材,指每日學習者周遭的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刺激,這些刺激尚未進入大學生的心理層面。因原始素材太龐雜,對大學生的心理而言超負荷,故會自動屏蔽。這些素材似乎與大學生絕緣,實則不然,它們伺機而動,隨時可能潛入學習者的感知系統。其二,在某種契機下,原始素材轉化為感知素材,即由網格圖α元素置換而成。當原始素材的強度凸顯,或符合學習者的需要時,就進入大學生的感知系統。他們憑借感知覺對素材有初步的認識,但并不具象,更多地處于模棱兩可、含糊不清的狀態。其三,以雜念置換夢思神話。由于感知素材的模糊,大學生試圖撥開迷霧,腦海中匯聚千頭萬緒的雜念,這時處于混亂懵懂的狀態。其四,以觀念雛形取代預想。雜念與感知素材不斷地碰撞出火花,點燃大學生記憶深處的某種情緒體驗,讓學習者醍醐灌頂,從而生成某種觀念的雛形,但學習者并不能暢所欲言,似乎被什么牽絆,需要更深的擾動才可成熟。其五,此階段的名稱與網格圖的觀念一致。大學生已形成觀念,能明晰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但主觀性、片面性尤為突出。其六,沿用網格圖的概念。通過各種觀念的整合,以及豐富的經驗,大學生通過抽象已掌握大量的概念,涉及各門學科、各種類別,為進一步學習奠定扎實基礎。最后,科學演算系統。此階段,于大學生而言,概念升華,能有序組合,成為新的范式,既包括文字類推理論斷,又蘊含數字類的公式定律。科學演繹系統越豐實,大學生借此越可能輕松完成新一輪的學習。
(二)網格圖橫軸的置換與轉型
比昂的網格圖縱軸從初級水平到高級水平分別為定義性假設、ψ、記號、注意、探尋、行動……筆者將其置換、合并或拓展為以下幾個水平:轉換、聚焦、探究、同化或順應、應用……另外,在學習路徑中,橫軸不再是單一維度,而是針對縱軸不同階段的思想衍生出不同的加工維度,且與縱軸不再是交叉對應的軸點關系,而是一種動態流程(見圖2)。
1.轉換。轉換由網格圖的定義性假設置換而來,它是指前文所提及的七個階段間的更替。從低階到高階,需要通過抽象和綜合的思維過程方可實現,而高階的內容,也需要沉淀于低階,以使概念和科學演算系統不至于生硬僵化。這可借助分析和具體化的思維過程達成。據此,高階的內容不再深奧莫測,因低階原始素材、感知素材等的輔助,學習者能更靈動地理解科學演算系統的材料。如此看來,這個水平上的抽象、綜合、分析和具體化,有穿針引線的功效,各階段才能順利轉化。
2.聚焦。聚焦是將網格圖的ψ、記號和注意予以合并。這種水平指大學生在執行各階段的轉化過程中,難以均衡兼顧所有信息,總有一些內容會成為焦點,如同學習材料中的重點和難點,也可能是學習者的興趣點和矛盾點。這些比其他材料更為奪目,更能引起學習者的關注。學習者聚焦、匯集了網格圖的ψ、記號和注意三個水平,但其實這三個水平有時是融合一體,或者遞轉迅速,不需切分。
3.探究。探究是網格圖的探尋。在此水平,大學生主要通過三種方式探究不同的學習內容,分別是領悟、體驗和驗證。(1)指向于低階的原始材料、感知材料依靠領悟,是因為這時的思想形態混沌無序,或模糊不明,大學生往往通過靈感頓悟到學習內容的概貌;(2)指向于中階的雜念、觀念雛形和觀念依靠體驗,因此階段的思想啟動大量的記憶元素,尤其是情緒情感記憶和想象記憶元素,對于學習者的沖擊巨大,體驗才能將紛亂且未成形的學習材料吸納;(3)指向于高階的概念和科學演算系統依賴驗證,其緣由是兩個階段的思想形態對學習者而言均屬于定義性假設,這種假設是否與大學生的經驗匹配,或是否為經驗所接納,均需要在實踐中檢驗,有無誤差,直接影響學習者能否順利掌握學習內容。
4.同化和順應。這屬于網格圖中的行動之一。同化和順應是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概念。同化指學習者因認知結構能夠理解和消化新的學習內容;順應指學習者因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的學習內容的時候,要對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修改和重建,以理解和消化新的知識。[2]將皮亞杰的思想融入本文建構的學習路徑,是基于大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對思想予以探究后,思想會分流,能夠順利領悟、體驗或驗證的思想將為學習者同化,而不能或不易領悟、體驗或驗證的思想將為大學生所順應。不論何種,可謂殊途同歸,大學生的認知結構都會日益豐盈、牢固。
5.應用和遷移。應用和遷移亦是網格圖中的行動之一,但其水平比同化和順應更高端。同化和順應只是擴充大學生的知識體系,但如果不能為他們使用,只能永遠成為靜態的知識體系。如同擁有花拳繡腿的武者,沒有掌握武學精華要義,無實際價值。因此,學習水平的最佳狀態是能靈活應用所學內容,并能遷移到類似場域中:(1)低階思想可以舉一反三,即大學生的思想能由點及面,對于相近原始和感知素材能隨心所欲地適度切換;(2)中階思想可以承上啟下,即雜念、觀念雛形和觀念如同初階和中階思想的橋梁,促進二者的轉換;(3)高階思想可以融會貫通,即概念和科學演算系統在學習者腦海中不是孤立的符號、數字或文字,而是彼此聯系且能相互滲透,增進其理解和應用。唯有如此,學習的有效路徑才近乎完滿,其學習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學習者的學習目標。
三、有效學習路徑的助推機制
基于比昂網格圖轉型建構的學習路徑,可動態、直觀、多維地展現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規律。然而,學習者要實現有效學習,還需要適宜的助推機制,學習路徑才能通暢無阻。因為有效學習是以預定的目標為指向,以最優的速度,有作用、有成效地使學習者的行為和想法持久變化的過程[2]。最優速、有用、有效的學習過程,在學習路徑中,三方面的心理機制極為關鍵,猶如機器運作中的潤滑劑,或發射裝置中的助推器,達到推波助瀾的效果。
(一)三種思維:有效學習路徑的潤滑劑
思維種類因不同的劃分標準而多樣,根據憑借物或內容的不同,思維可分為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這三種思維在有效學習的路徑中,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的存在讓學習進程更為流暢。
首先,直觀動作思維是一種憑借實際感知、伴隨實際動作進行的思維[3]。在有效學習路徑中,低階原始素材和感知素材的轉化往往需要直觀動作思維的參與,才能識別無形或有形的刺激,在學習心理過程中進一步加工。這在一些藝術、文科類學科的學習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大學生通過雙手創造藝術品,或者通過角色表演等形式,對文學內容的理解更為清晰;而在探究水平層面,指向于高階的概念和科學演算系統的驗證,不僅是單純的思考,也需要實際操作予以檢驗。例如統計學的t檢驗,這個復雜的公式,學習者可以通過實操、數據分析掌握算理,并應用于實際的調查研究。另外,在應用水平層面,中階的承上啟下和高階的融會貫通,均需要動作思維的介入。可見,直觀動作思維附著在有效學習路徑的三個水平中,如若缺乏這種思維,學習將阻塞于某個水平,難以前行,反之則在三個水平中暢通無阻。
其次,具體形象思維,這是一種以表象和想象為憑借物而開展的思維。這種思維在有效學習路徑中,最強的功能體現于縱向的雜念、觀念雛形和觀念中。這三個階段匯集了大量的意象元素和想象原型,學習者的思想形態以各種具體的形象為表征,具體形象思維賦予學習者生動形象的畫面,讓他們對學習內容以直觀的方式加工;在概念和科學演算系統階段,抽象晦澀的內容若能轉化為直觀易解的現象,則水到渠成。例如牛頓運動定律,學習者可以在腦海中搜索相關生活場景,以此加深理解。具體形象思維還在聚焦、探究、同化和順應、應用與遷移多個水平中發揮其功效,只要學習者在學習進程中借助表象和想象,這種思維都功不可沒。
最后,抽象邏輯思維,這是一種憑借概念、判斷和推理而運作的思維。前文已述,在有效學習路徑中,對于從低階轉化而成的高階的概念和科學演算系統,是通過抽象而成,毋庸置疑,這種轉化勢必有抽象邏輯思維的參與。另外,在同化和順應,以及應用和遷移水平上,學習者對林林總總的抽象符號和文字予以深度加工,無一不需要抽象邏輯思維的協作。例如理工科類的學習材料,能讓學習者游于其間的,唯有抽象邏輯思維。
(二)學習動機:有效學習路徑的發射器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與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4]在有效學習路徑中,學習動機是能源,是激發大學生在各階段和各水平間不斷邁進的強心劑。如果沒有學習動機,學習路徑則惘然存在,因為學習者的狀態,有可能會不假思索地被動接受學習材料,狼吞虎咽,不知其味;也有可能在學習路徑的初級階段和水平中淺嘗輒止、停滯不前……由此可見,學習動機不僅在學習路徑的宏觀水平層面轉化、聚焦、探究、同化和順應、應用和遷移,還在微觀層面上抽象、分析和具體化、領悟、體驗、探究、舉一反三、承上啟下和融會貫通,都起著發射器的作用。作為大學生學習的引領者,教師不僅需要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處于何種階段和水平,更需要讓學習者擁有學習動機,通過協助開辟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大學生發現學習的興趣和意義,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感,探索學習內容的迫切感等,強化助推效果。例如,大學生因英語語法而困擾,教師可創設學習者喜聞樂見的情境,采用角色扮演,讓其身臨其境,在角色游戲中感悟語法的奧妙和規律。
(三)學科性質:有效學習路徑的探照燈
大學生的學習,與之前年齡階段的學習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所學專業決定他們的學習內容具有獨特性,盡管有公共課,但專業課的比例更重,而不同專業的學科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會在有效的學習路徑中顯露無遺,并使學習達成的階段和水平大相徑庭。例如文科和藝術類專業,大學生需要接納豐碩形象的感知素材,才能使他們在有效學習路徑中順利進階;理工科類的學生,所需感知素材相對而言遞減許多。又如,文科和藝術類專業的大學生想象比較奔逸,容易天馬行空,教師需要在學習中培養其想象力,并予以引導,使其不偏離航向。再則,大學生以意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正在緩速漸變,且有下降趨勢。那么,對于邏輯性強的專業學科,依然需要大學生理解相關素材,使之記憶又快又牢,在同化和順應、應用和遷移等水平上水到渠成。
(四)教師角色:有效學習路徑的外援力量
眾所周知,大學生的學習,除了自主學習外,還有另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師的引導。在有效學習路徑中,教師屬于一種外援力量,扮演著護航師的角色,承擔的任務就是覺察和了解大學生的學習狀態處于哪個階段、哪種水平,由此評估和制訂最接近大學生狀態的方案和目標,從而通過一定的方法,促成學習者向更深度的階段和水平邁進。例如,大學生處于觀念雛形的轉換階段,那么與之最接近的目標就是概念的轉換或觀念的聚焦。教師可以從縱深階段和橫向水平兩方面推進,這樣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才在同一頻道,才能共振,奏出和諧樂律,否則教師自說自話、學生似懂非懂。
當然,學習者究竟處于有效學習路徑的何種學習狀態,需要教師通過觀察、提問、測驗等方式確定,而不是隨心所欲、斷章取義。這很考驗教師的教育教學功底,需要經驗的積累、理論的充實、不斷反思,由此才能成為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外援力量。
參考文獻
[1]Joan & Neville Symington.思想者等待思想者——比昂的臨床思想[M].蘇曉波,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20(1):42.
[2]張健,王梅.有效學習的含義、理念和實現路徑[J].教育探索,2017(4):1.
[3]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9(1):219.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Effective Learning Path Based on Bions Grid Map
WANG Mei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China)
Abstract: The grid map, as the essence of Bions clinical thought can reflec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law to some ext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grid map,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this paper replaces and transforms the content of the grid map, which includes the eight stages of the longitudinal axis and the six levels of the transverse axi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original material, the perceptual material, the distracting thoughts, the concept rudiment, the perspectives, the concepts, and the scientific calculus systems have been formed. The effective learning path of transformation, focus, inquiry, assimilation and compliance, application and migr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has been formed. Moreover, the three forms of thinking of the effective learning path lubricants are discussed: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as the launcher, the subject nature as the searchligh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the external aid.
Key words: grid map; effective learning;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