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楊揚 巫雨蒙
[案情]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間,陳某(1994年生,作案時16周歲,因犯聚眾斗毆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9個月,緩刑2年)、王某(1989年生,作案時17周歲,因犯盜竊罪被判處罰金2000元)、張某(1997年生,作案時17周歲,因犯盜竊罪作相對不起訴)在求職過程中,因公安機關拒不出具無違法犯罪記錄證明、違規向用人單位透露未成年時的犯罪記錄,導致未能順利入職。
本案中,檢察機關采用何種方式予以監督存在兩種分歧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根據《人民檢察院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規定》第69條,檢察機關發現有關機關對未成年人犯罪記錄,不應當允許查詢而允許查詢或者不應當提供而提供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由于本案的公安機關未依法履行犯罪記錄封存職責,違反了上述規定,可以依據《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之規定,制發社會治理檢察建議予以監督。第二種意見認為,檢察機關可以啟動行政公益訴訟程序。公安機關向用人單位違規、拒不出具違法犯罪記錄證明,系不依法履行行政管理的職責,侵害了未成年人的平等就業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可制發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予以監督。
[速解]筆者贊同第二種意見。首先,雖然犯罪記錄封存、管理,主要實施于刑事訴訟環節,但公安機關出具犯罪記錄證明的工作并非發生在刑事司法領域。根據公安部等12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改進和規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證明工作的意見》,公安機關在履行行政管理職責時,具有出具犯罪記錄證明的法定職責。本案中,公安機關向用人單位違規泄露已被封存的犯罪記錄,或為規避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而拒絕出具“無違法犯罪記錄”,是在實施戶籍治安管理時,未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而作出的,對行政相對人(未成年人)的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行政證明行為,行為本身具有可訴性,符合行政公益訴訟的監督范圍。
其次,公安機關的行為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公益性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重要屬性?!爸灰袨榈那趾Σ幌薅ㄓ谀硞€特定未成年人,即可構成涉及公共利益”。[1]公安機關多次違規透露或拒不出具違法犯罪記錄,使多名未成年人成年后的平等就業權受到了本不應有的歧視,損害了其合法權益。同時,犯罪記錄封存作為國家實施的促進罪錯未成年人無障礙回歸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封存的犯罪記錄失密,直接損害了罪錯未成年人及其家庭成員對法律的合理信賴,影響社會的整體穩定和利益。
最后,提起行政公益訴訟更有利于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行政訴訟法規定,發出訴前檢察建議后,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職責的,人民檢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梢姡噍^于社會治理檢察建議,公益訴訟具有相當的約束力和強制力。訴前檢察建議作為提起公益訴訟的前置程序,具有引而不發的強制性和震懾力,有利于提醒被監督單位檢察建議的制度剛性,特別是能夠利用公益訴訟權威性、便利性、高效性、力度大等優勢,為營造有利于罪錯未成年人融入社會、正常就業的良好環境貢獻檢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