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彩紅
摘 要:黃慎是“揚州八怪”之一,最主要的藝術成就表現在人物畫方面。他創造性地以“草書入畫”,不受約束,縱橫馳騁,在中國繪畫線描技法上突破了傳統的十八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對黃慎繪畫早、中、晚三個時期的特征進行分析,探討其“草書入畫”。
關鍵詞:黃慎;繪畫;“草書入畫”
黃慎,福建寧化人,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農歷五月初五出生。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尚在世,其卒年已不可考。初名黃盛,一作勝,字公懋、躬懋、菊莊,康熙六十年(1721年)更名慎,雍正四年(1726年)改字恭壽,一字恭懋,取別號癭瓢山人,簡稱癭瓢、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少年時家境貧寒,后長期寓居揚州,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生不仕,賣畫為生。“已旁及諸家,差解古人法外意。”①從現有資料中考證,黃慎的師從關系,并無定說。
黃慎是一個無所不精的綜合型藝術家,善草書,創造性地以“草書入畫”,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善作人物、山水、花卉,尤以人物畫成就最為突出,作品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韻,致力于表現人物內在心理狀態和精神氣質。
黃慎終身未仕,深知民間疾苦,他同情貧苦勞動者,其人物畫一改文人畫風雅的風格,廣泛取材,描繪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百姓,對封建沒落的舊社會予以鞭撻;技法上“以書入畫”,打破了宋元以來代代相傳的傳統線描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在清代中期的藝壇上有著重大的突破,對后世影響深遠。
一、早期繪畫特點
黃慎早期書法主要擅長楷書,上追魏晉鐘繇,兼取二王,用筆轉折又似顏真卿。早期繪畫作品多工麗秀雅,以工筆手法為主,兼有工寫結合。其中作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的《故事人物冊·洛神》是工筆人物,其題跋筆畫敦厚,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布局講究,嚴整有法,卻不為法拘;作品《故事人物冊·西山招鶴》,是工寫結合,作品中人物比例結構塑造自然,線條嚴謹生動,筆墨線條基本以十八描中的高古游絲描、鐵線描、曹衣描等技法為主。由此判斷,黃慎的“草書入畫”在他早期尚未形成。
謝堃在其《書畫見聞錄》中這樣描述黃慎畫風變化的過程:“初至揚郡,仿蕭晨、韓范輩工筆人物。書法鐘繇,以至模山范水,其道不行。于是閉戶三年,變楷為行,變工為寫,于是稍稍有倩托者。又三年,變行書為大草,變人物為潑墨大寫,于是道之大行矣。”②黃慎作品《采藥老人圖》,工寫結合,形體準確生動,人物臉部刻畫較為工整,衣紋線條有變化,富有神韻,作品中已顯現出黃慎開始運用以書入畫的表現方法。雍正二年(1724年)秋天黃慎創作的《攜琴仕女圖》,是一幅寫意人物畫,水墨色塊的運用十分自如,線條流走奔放,就已經不是謝堃所說的“仿作工筆人物”。這兩幅作品的風格基本可以表明,黃慎以“變工為寫”來表現人物的方法出現于這一時期。
按謝堃的說法,應當在到達揚州的四五年或至六七年之后,黃慎的寫意畫轉變為“道才大行”的。但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發現黃慎早期作品中已有草書的融入,可見黃慎繪畫的轉變要早于謝堃所說。
二、中期繪畫特點
雍正初,黃慎到揚州,他的畫技在畫家中還并不出眾。在文人畫盛行的時代,人們往往厭棄工筆,甚至將工筆畫與工匠畫同列。作為較新畫法的寫意人物畫,栩栩如生,神采獨具,且用時較少,要求筆墨熟練,寥寥幾筆達到傳神的目的,這樣的特性正好符合當時揚州對繪畫的審美消費和繪畫市場流通“喜新尚奇”的氛圍,也促使黃慎繪畫的轉變。雍正后期,黃慎的繪畫作品中工筆人物畫所占比例逐步在減少,到乾隆年間,工寫結合漸多。
黃慎中期作品題跋中見到的以行草較多,在師法二王的基礎上,兼取張旭、孫過庭、顏真卿等人筆法,草書直取懷素,得其瀟灑飛動的狂草之筆法。細心體會其用筆,字形長短相間,點劃鉤連,筆畫壯實,頓挫鮮明,轉折圓渾。
黃慎中期繪畫作品,吸取徐渭筆法,風格變為粗筆寫意,并以草書章法和狂草筆法作畫。潑墨揮寫,用筆淋漓流暢。黃慎把草書的筆法運用到人物畫創作中,標志著他的人物畫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這一時期的人物畫作品,既有衣紋線條兼工帶寫的傳統線描法,也有突破傳統十八描率意放縱的簡筆人物畫法。
三、晚期繪畫特點
雷鋐曾評價黃慎的字:“如疏影橫斜,蒼藤盤結。”③這樣的書法運用到繪畫中自然是大有裨益。黃慎的草書,氣勢飛動,別開生面。用墨燥潤相雜,用筆中鋒側鋒互變轉換,飛白時出,體現出情感起伏和語句的抑揚之美。黃慎的草書出自懷素,但懷素草書到了黃慎手里,筆意更加跳蕩粗狂,風格更加豪蕩奇肆。他敢于標新立異,創造出“字中有畫”的獨特風格,并將繪畫的原理用于書法,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章法結構穿插避讓、無行無列,巧妙地處理了書法結體的疏密、用筆的輕重、墨色的枯潤、行氣的斷續等問題。他將草書的運筆態勢和精神在筆墨間流露,對展現人物形象的生動氣質和心境起著重要作用。其作品呈現出古拙、雄偉、粗獷、秀勁、荒率、清雅等多種風格,這些精粹的筆法和豐富的表現力主要得益于他的書法。
黃慎的寫意人物畫從無到有,從兼工帶寫轉變為寫意畫,再到大寫意。黃慎成熟期的寫意人物作品,突出的特點之一是以“草書入畫”,流暢自然,生動活潑,線條的力度、厚度、彈性恰到好處,筆畫之間錯落有致的韻律感和奔放起伏的草書書法形式美感相結合,被演化為一種表現人物的新的線描技法風格。到了晚期,隨著運筆力度和速度等的變化,畫面展現出一種張揚的氣概。從他的山水、花鳥、人物作品對比來看,人物畫中線條更加放縱恣肆,墨色運用更加華滋多彩。黃慎描繪人物擅用減筆,形象簡練生動,揮灑自然,運用狂草筆意,處理人物衣紋時滲透著筆墨意趣。
黃慎在準確把握特定人物形象特征的基礎上,歌頌底層人的勞動,在塑造人物的典型性,特別是對人物內在心理和精神狀態的刻畫上,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作品巧妙地運用新的筆墨技巧來描寫人物思想、感情及生存環境,構思縝密,布局講究,將人物的外形特征和精神特質表現得神氣盎然,真實、準確、深刻地塑造出了一個個充滿生活氣息的人物形象。黃慎的知己許齊卓在《癭瓢山人小傳》中描述黃慎的人物畫創作:“醉則興發,濡發舐筆,頃刻颯颯可了數十幅。”黃慎的疾速運筆,以及以這種快速筆法形成的恣肆風格入畫,給當時畫壇帶來的新穎感受和刺激是可以想象的。
縱觀中國古代繪畫,以線造型是一大特色,人物畫皆是以線描表現為主的。從黃慎畫面的用筆風格看,其通過線條的變化,把處于動態中的人物形體、姿態、結構,表現得淋漓盡致,一筆之中,行筆跌宕起伏,中鋒、側鋒并用,采用源自書法中的筆法,墨色包含了輕重、虛實、濃淡、潤枯等的變化。這使得中國傳統人物畫線描的表現方式有了新的拓展,更加豐富了線描人物畫在藝術上的表現力。
總而言之,黃慎尤其擅長人物畫,用筆穩健,獨具匠心,突破了十八描的局限,結合書法中筆法,力求人物形神兼備。所繪形象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達到傳神的境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人物畫創作中線條奔放粗豪,具有草書般的奔騰氣勢,這在前人作品中是極為罕見的。他真正做到了以“寫”入畫,實現了人物畫表現手法的重大突破,使古代人物畫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被人們譽為“草書入畫第一人”。《潛堂詩集》稱黃慎的畫作“筆有神”而“墨無痕”。
黃慎的人物畫題材非常廣泛,“草書入畫”被廣泛運用在他的各種寫意人物畫作品中,黃慎首創以草書筆法寫人物衣褶,這是一個巨大的貢獻。神仙佛道、歷史人物、民間傳說、舟子漁人、文人仕女等都是他描繪的對象,特別是把人物畫的筆觸伸向了生活在最底層的平民百姓、乞兒流民等。他的作品洞悉人民的疾苦,顛覆傳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創作規范,給清代人物畫帶來新的氣息,打破了一千多年來文人畫所形成的自身封閉情況。他的作品一度喚起了人類本性所固有的最純樸、最天真樂觀的感情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了人對自然的褒揚崇敬。他用潑辣的畫風,真實地抒發情感,其作品具有豪放、熱烈、奇崛、狂怪的個人風格來描繪對生活的感受,用作品抒寫著自己的“真氣”。
黃慎的“草書入畫”對人物畫藝術的貢獻功不可沒,推動了中國人物畫繪畫表現技法的進步。他是一位具有創新思想、能繼承傳統的人物畫大家,以精湛的藝術造詣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建樹極高的大師。
注釋:
①王步青:《題黃山人畫冊》,《蛟湖詩鈔》卷首。
②謝堃:《書畫見聞錄》,丘幼宣著《黃慎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96頁。
③雷鋐:《癭瓢山人詩集序》,《蛟湖詩鈔》卷首。
作者單位:
長治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