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民俗學是從民俗學角度展開的對于藝術活動的闡釋,并探索藝術活動與民俗整體之間內在關聯的學科,是藝術學的分支學科。在藝術民俗學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高校教師應結合藝術民俗學的學科特點,創新藝術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藝術民俗學課程教學改進路徑,以提升學生的理論素養,使學生靈活運用藝術民俗學相關理論研究藝術民俗現象。
關鍵詞:藝術民俗學;教學模式;田野調查
注:本文系2020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課題“《藝術民俗學》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2020YJJG283)研究成果。
在當今學科建構與建設中,關于學術與學科領域交叉與融合問題的討論,既熱門又前沿,是推動學術與學科發展的風向標。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民俗學和藝術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交叉學科的產生提供了契機,藝術民族學、藝術社會學、藝術人類學、藝術民俗學等學科的發展都與之相關。藝術民俗學與藝術學其他交叉學科的區別主要在于,它立足于藝術與民俗的關系,從民俗學角度對藝術進行研究。
一、藝術民俗學的學科特點
藝術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是與文人藝術構成本質性差異的、作為民俗現象的藝術活動。一般來說,在人類歷史的初始階段,藝術活動是民俗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藝術獨立發展起來并日漸脫離了直接的民俗功用,而大量的民間藝術仍基本處于一種民俗形態。文人藝術與民俗多有關聯,或取用民俗題材,或挪借民俗圖式,故文人藝術中亦有相當部分可以視作藝術民俗,或需要從民俗學的視角予以闡釋。而所謂富有個人色彩的、比較純粹的文人藝術,也離不開區域民俗生活與傳統民俗心理的潛在影響。但是,藝術民俗與文人藝術的本質性差異在于二者的創造主體不同,前者的創造主體是民間大眾,后者的創造主體是精英階層。倘若我們從研究民俗形態入手,以民間藝術為重點,對藝術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闡釋,必然會獲得新的突破,從而使藝術學研究更加豐盈。
藝術民俗學試圖將藝術融入社會活動的整體過程進行闡述,從藝術活動與民俗的相互關系出發,觀察記錄二者雙向的動態。藝術民俗學聚焦于社會生活中藝術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藝術以何種方式對社會生活的變遷產生影響,社會生活的變遷對承襲現有的藝術系統會產生何種影響,這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具體操作層面,藝術民俗學首先研究藝術活動背景下諸多的民俗事象與民俗意識,然后以民俗學的研究方法探尋藝術的起源、創作、傳承、功能、價值、接受等方面,最終破解藝術與民俗的深層關聯之謎。這就決定了藝術民俗學面臨兩個具體任務:第一,從田野作業出發,研究作為藝術活動之廣闊語境的民俗世界;第二,研究藝術活動與民俗語境之間難解難分的內在關聯,包括民俗對于藝術活動的滲透與影響研究和藝術對于民俗活動的審美升華功能。
二、藝術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從宏觀角度來看,教學模式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能夠協調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并且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是其獨特之處。在開展藝術民俗學課程教學時,可結合現實教學條件,根據教學內容的差異性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模式,以達成教學目標。如今,藝術民俗學課程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現代化教學工具也日益豐富,新的教學手段層出不窮,教學模式日益走向現代化。
結合藝術民俗學作為交叉學科的學科特質,其具體的教學模式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和社會實踐教學模式。
課堂實踐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講授藝術民俗學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問題,以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此種教學模式常把具體的案例作為切入點,隨之展開課堂討論,進而引導學生學習藝術民俗學的知識點。在課堂實踐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學生主動投入學習,親身參與體驗和實踐,進一步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的認識,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藝術民俗學的理論知識,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的目的。
社會實踐教學模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藝術民俗學為中心開展一系列參觀、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以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高校可將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等作為藝術民俗教育的實踐教學基地,利用實踐教學基地開展關于藝術民俗學的社會調查活動。在具體的社會實踐教學過程中,高校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統一、教師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統一的方式來開展,使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確定自己的實踐課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彰顯開展藝術民俗學實踐教學的意義。假期社會實踐調查是指學生在校外充分利用假期時間而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利用假期時間,以相對較低的成本進行社會實踐,具有較強的可行性。教師可引導學生針對藝術民俗學中的具體問題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統一的方式社會實踐調查。集中教學方式下,學生在教師的統一組織下依據提前擬定的藝術民俗課題前往指定的地方進行社會調查。分散教學方式的靈活性較強,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僅可以獨自調查,還可以通過結成課題組的方式對藝術民俗現象進行調查。
三、藝術民俗學課程教學改進路徑
任何新生事物的產生與發展皆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藝術民俗學課程作為新生事物亦是如此。藝術民俗學課程雖然已初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課程教學模式,但仍不具備穩定性,教師們依然在實踐教學中不斷摸索,嘗試改良教學模式以形成一套固定且高效的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應不斷提升專業素質和文化修養。藝術民俗學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部分高校教師隊伍缺乏穩定性,部分教師對課程的認識不夠全面,沒有經過專門的藝術民俗學知識的學習培訓,缺乏對藝術民俗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和認識。
因此,教師在藝術民俗學的教學實踐中,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不斷學習,這樣才能對民俗文化有更深的認識,才能把自身的知識更好地傳遞給學生。此外,學校需要對教師進行文化素質、文化技能的培訓,并且聘請有經驗的教師負責藝術民俗學課程建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知曉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因材施教,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在學習傳統民俗文化方面的積極性與熱情。
其次,創新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兼備實用性與趣味性。部分高校的藝術民俗學課程教學內容存在不夠系統和適用性偏弱的問題,仍要繼續完善。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反復斟酌。第一,藝術民俗現象多種多樣,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在教學時注重傳播傳統民俗文化。第二,在講授藝術民俗學知識時要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開展個性化教學,依據學生興趣愛好滿足其對傳統民俗文化各個方面的訴求。
教師確定藝術民俗學教學內容時,應該選擇實用性、趣味性兼具的內容,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要避免單向地向學生灌輸藝術民俗學的理論知識,而應采用實踐教學為主、理論灌輸為輔的方式,讓學生處于真實或模擬真實的文化氛圍中去了解和認識傳統藝術民俗,這樣會提升教學效果。教師還要密切觀察學生的關注點,適當增添學生喜歡的民俗事象。
最后,高校需要征求教師對于教材的意見與看法,形成統一的教材編寫理念。高校教師需要從本校實際出發,以學生所學專業和興趣愛好為基礎,再融合極具當地特色的藝術民俗文化,進而編寫兼備實用性和普及性的藝術民俗學教材。高校還可邀請一批從事藝術民俗學研究的專家指導教材的編寫。
綜上所述,在藝術民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能力,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開展藝術民俗學課程教學,以促進學生掌握和運用藝術民俗學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促進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此外,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總結,在不斷反思調整中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我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士閃,耿波.中國藝術民俗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
[2]芒迪.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3]夏燕靖.藝術學交叉與應用理論建構的多元格局[J].民族藝術,2020(5):112-129.
[4]李海云.藝術民俗學[J].民間文化論壇,2019(5):125-128.
[5]黃龍光.民俗藝術田野調查與藝術民俗志書寫[J].藝術探索,2017(2):54-63.
作者簡介:
張靖,博士,太原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藝術理論、民間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