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莎莎
【摘要】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在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目標,創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教師努力工作的方向。在中等職業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在創新教學理念下進行多元化的教學,在培養中等職業學生基本美術技能和審美能力的基礎上,還必須對學生進行相應的美術鑒賞活動開展。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但是,中等職業教育中,美術教學到目前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不僅影響著美術教育的長遠發展,而且還影響著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個人思維的延續水平。因此,在對現有教學問題進行分析,以及對現有問題進行探索的基礎上,討論了具體的實現方法和創新的教學手段。
【關鍵字】職業技術學校;美術教學;方法應用
實施創新的教學,不僅可以達到提高中等職業學校美術教學的整體目的,而且可以達到促進學生技能發展和美術素養全面提高的效果。但是,在教育過程中仍然需要解決一些問題。只有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和處理后,才能探索更多的創新方法,以促進美術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革提供力量。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的時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學生的美術鑒賞力,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道德,知識,思想和文化的全面發展。教師在開展美術教學以及促進學生美術學習過程中需要體現學生的個性、道德和情感的發展,進而使其能夠影響學生的真實認知體驗。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方法
多媒體設備是實施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也是促進創新教學發展的關鍵工具。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美術教學時,教師應積極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課堂設計相關音頻教學情境,利用視頻引導的方法體現繪畫的功能,使其能夠集成為一個較好好的美術鑒賞教學模式。另外,教師還可以將美術指導應用于培養學生的繪畫能力上,同時應當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行評價。其中,對學生的美術鑒賞技能培養將極大地促進學生繪畫技能和美術認知能力的發展。因為一旦學生具有鑒賞的能力,那么學生自己就會知道如何在繪圖過程中處理其中的細節。
例如:通過開發美術鑒賞課程,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關注學習和繪畫過程中沒有觀察到的繪畫細節,從而提高學生的繪畫處理基礎技能。此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隨著欣賞而逐漸感受到學習美術的動力和內涵,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繪畫技能。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積極使用多媒體設備開發美術鑒賞課程,并附上背景音樂,以營造一個讓學生欣賞繪畫的良好氛圍。也可以通過鑒賞不同類型的繪畫,進一步加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對美術的理解能力。如,在學習關于中國山水畫的作品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中國古典文化和古典音樂的高雅氣質對學生進行課堂情境的創設。此外教師還必須根據不同的地域風格的特點對學生講解作品的氣質,如選擇竹笛音樂作為教學背景能夠有效帶動學生的思緒發展。
二、整體與特殊教學有機結合
職業技術學校美術教學的發展存在的問題有:教師只開發課程和教材,卻忽略了學生的認知和學習需求。因此,教師可以綜合課程和特殊性來開展綜合性教學。所謂的綜合性教學,是指根據教學材料向學生提供基本的美術知識,使其能夠理解相關美術理論以及簡單的美術繪畫技巧。實施綜合性教學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美術基礎技能。該教學主要是指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專業,對未來發展的愿景進行規劃。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協作式小組學習來授課。
例如:在美術課上,一些學生希望提高手工技術;一些學生想在學習中加強美術知識的學習;一些學生希望提高個人的繪畫技巧。在了解了學生這些特定需求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隨后,老師在小組特色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與引導,并且設計相應的專題對其展開指導,并在下課后及時對各小組進行了學習情況的詳細了解。此外,教師應鼓勵協作小組提供同伴的學習意見和學習方法,進而將之匯聚成為一個綜合性的學習內容。小組中的這種學生能夠在這一基礎上深入的認識到彼此的長處,并發現他們需要改進的地方。這種點對點的學習和交流將更有效地加深學生的理解力,提高學生繪畫的水平,還能更好地實現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創新能力提升的目標。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另一方面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和美術引用過技巧。一旦實現了這兩個目標,學生的美術學習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與發展。在此,筆者主要結合自己的一些教學經驗,探索了如何創新職業技術學校美術的教學方法。同時筆者還堅信,只要教師能夠積極總結和分析教學內容,學生一定會實現高效率的發展和高質量的成長,進而可以促進其美術學習效果的提升與進步。
參考文獻:
[1]邢程琳.在職業技術學校美術教學中關注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J].課程教育研究,2019(45):225-226.
[2]王春霞,王堅.信息技術與職業技術學校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及案例分析——以江蘇省陶都中等專業學校電氣運行與控制、美術制作與設計專業為例[J].文教資料,2019(31):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