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國畫教學,中國山水畫寫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實踐課程,學生寫生時要求有一定的表現技巧,體現一定的意境,在技法表現的基礎上有藝術處理,體現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但我們的高校學生寫生時往往缺乏有序的組織安排,使得畫面雜亂無章,用筆用墨無變化無生氣,沒有意境更談不上藝術表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主觀意識,缺乏思考。必須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的主觀意識,經過主觀情思的熔鑄與再造,使客觀現實的形神與作者主觀的情思有機統一,才能把握對山水本源的美感體驗和真切感受,使寫生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關鍵詞:主觀意識;藝術修養;藝術表現;個性;情感
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國畫教學,中國山水畫寫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實踐課程,需要帶領學生通過采風,收集素材,鍛煉中國畫山水的寫生技能,讓學生學會“搜盡奇峰打草稿”,對客觀景物要能把握特征、研究規律,學會概括,有一定的表現技巧,體現一定的意境,在技法表現的基礎上有藝術處理,體現自己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但是在國畫山水寫生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寫生過程中,容易照搬物象,見啥畫啥,不會虛實處理,不會表現主次關系、空間層次、強弱處理,不懂得對景物進行加減,移花接木,缺乏有序的組織安排,使得畫面雜亂無章,用筆用墨無變化無生氣,沒有意境更談不上藝術表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主觀意識,缺乏思考。要能夠盡快的培養鍛煉學生的山水畫寫生水平,培養學生好的主觀意識是及其重要的。
一、提升藝術修養,強化寫意山水畫藝術表現觀念
古人有:"讀書不多,畫則不能進于雅;觀理不清,則畫不能規于正"。學習繪畫,藝術修養是一個畢生的學習過程,沒有對藝術理論、藝術作品進行深入研究探索、深入認識和理解,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理念,就無從談藝術修養。作為高校的國畫教師,平時我們就應該讓學生學精美術史,常看關于寫意山水畫方面的畫論,常看和研究古代山水畫或近現代寫意山水畫大師的作品,讀懂讀透作品的構圖、空間、用筆、用墨、虛實主次處理、意境和情感表現等理論修養。石濤在《畫語錄》云:“畫于山則靈之,畫于水則動之,畫于林則生之,畫于人則逸之。得筆墨之會,解氤氳之分,作辟渾沌手,傳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中國山水畫以筆墨技法作為基礎,更需要體現作者的藝術思想、情感表現和主觀意識,只有形神兼備,才有靈魂和生命。
中國山水畫的精神傳遞了中國的繪畫藝術智慧與哲學思想,詮釋著中國繪畫藝術的博大精深,意境是中國山水畫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山水畫水平高低的評價標準,意境呈現體現出畫家的思想和內心世界,寓情于畫,以畫言志,用畫抒情。自然景物的表現,只有經過畫家的藝術化處理,只有經過構圖的經營、集中表現形象特征、藝術化的處理,才能表現作品的詩意境界。李可染先生曾說:“意境是藝術的靈魂,是客觀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鑄,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從而表達出來的藝術境界,詩的境界”。面對復雜的景物,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識、修養,有一定的感悟,有自己獨特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才會有相應處理方法,進行重新組合布局,才能體現出高于客觀的意象。意境營造,離不開“氣韻”,南朝謝赫“六法論”中把“氣韻生動”放在了首位,可見營造意境必須很好的把握氣韻。山水畫的氣韻主要是指在繪畫表現時能很好的把握筆墨巧妙變化。“墨分五色”,一般用墨色的濃、淡、干、濕、焦來表現氣韻,相對容易掌握,但在用筆用線體現氣韻方面就很難把握,在筆法力道上把握好輕重緩急,需要一定的經驗積累和主觀意識,要有氣有勢,線條還要求有一定的虛實、疏密、強弱、濃淡、長短等節奏變化,才能充分體現出筆墨的韻味和審美情趣。
藝術修養和審美觀念是培養出來,只要我們的藝術理論修養達到一定的高度深度,欣賞水平提高了,寫生時就會多思考,慎用筆,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藝術表現景物。
二、繼承國畫山水的表現技巧,不盲目的求新求變
中國畫是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繪畫藝術,前人對于如何表現用筆用墨都有講究,有規律,有“法”可依,有獨特的美學思想。如何體現空間,如何體現氣勢,如何表現各種景物的特征規律,都有較為系統的理論闡述和經典的作品表現,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我們要懂得積硅步而至千里,只有我們在寫生前多去臨摹優秀作品,才不會把中國畫山水寫生畫成簡單素描或速寫。
中國山水畫強調“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些畫論很好的闡釋了中國山水畫不是照搬自然物像,在寫生中我們如何去處理好遠近關系、虛實關系、主次關系、強弱關系等都有古人留下的優秀經典作品可供借鑒、研究和學習。我們現在的高校學生,美術基礎都是從學習西畫的素描開始,造型要求客觀嚴謹,講究透視、明暗、結構,都學過畫速寫,在寫生過程中還是有這些構圖、透視、造型習慣,確往往丟掉了中國山水畫構圖、表現技巧,寫生中多是在現自然,而不是表現自然,要不就是盲目的求新求變,沒有筆墨,最后畫得雜亂無章、不倫不類的,沒有一個正確的方向。學習研究中國山水畫的主觀意識的表現,當踏實學習古代畫家或近現代著名畫家的作品,學以致用,才能積累山水畫在怎樣體現空間、主次、虛實,怎樣用筆用墨,主觀的表現自然。要學會應用自如,懂得變化中尋找統一,這就要多臨摹、學習,有一定的理論修養和感受,在寫生時,才體現出一定的主觀意識,做到“筆到意到”。
三、認真體會和感受,尊重個性情感表現,隨心而畫
中國山水畫歷來講究寄情于景,托物抒情。面對自然景物,我們首先是感受和體會,心里喜歡了,自然畫得有激情,有一定的思考和準備,就會胸有成竹。寫生之前,我們要求學生不要急于動筆,要細致觀察自然物象的整體外貌、形體特征、空間構成,對物象先有初步的認識和理解,在深層次觀察,想好怎樣立意,如何營造意境,透過自然表象來體會物象的內在精神,形成初步印象,在思考如何創造性表現。可以取其勢,可以取其形,可以巧借構成,可以線代面,對于主次、取舍、揖讓都了然于胸,才能,做到“山川為我所用”。六法論中“經營位置”實指畫面的構成,就涉及到對物象的取舍,那些地方弱化,那些地方加強,那些景物是畫面的中心和主體,需要我們的學生根據畫面的需要,來調整形體、布局、主從關系,對所要描繪的景物空間懂得用筆墨進行刪減、調整、重組,表現出心目中的整體意境。畫面的虛實、強弱、主次關系的處理水平以及筆墨應用,當是體現意境關鍵,也是畫面的精神內涵,中國畫“計白當黑”,雖不著筆墨,卻能給人無限的空間和想象。如在山石的處理上,首先得觀察山石結構機理、形式動態、高矮變化、前后的氣勢及空間,才能在用筆時應高度概括的高度概括,幾條線就可以造其形,該皴搽渲染的就皴搽渲染。可謂:“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遠。”體現畫家在作畫時的一種“道法自然”的心理狀態。
中國山水畫,求意境,講詩意,需尊重自我的的個性情感表現,于有形中見無形,于無聲中聞鳥語花香,于筆墨中現空靈,一點一劃皆書我胸臆,才能現生動、自然、隨意,達至高境界。任何繪畫作品,其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都一定要有相應的藝術表現,體現畫家的個性情感,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和靈魂,才會直擊觀者內心世界,讓欣賞著產生情感共鳴和審美愉悅。我們的高校學生在山水畫寫生時,開始時有激情,由于缺乏前期思考和準備,缺乏經驗積累,容易出現虎頭蛇尾,最后草草收場,無法瞬間爆發靈感和藝術表現力。教學中我們就要鼓勵重注第一感受和第一印象,嚴謹中見隨意,懂得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生動的認真保留,無需畫蛇添足,有自己獨特的形式美感、審美理念。把寫生當成很好的藝術體驗和享受,哪怕畫不好,也保留了一份自己隨心的狀態,一定要讓自己個性情感在寫生作品中自然流露。
總而言之,山水畫寫生不僅僅是一個技法表現的問題,不只是簡單的記錄客觀事物,收集素材,要有心而畫,“隨意“而為,重要的是一個意識問題,通過畫面的經營取舍、虛實相生、虛實相融的原理,依據畫家的修養與學識,把自然形象語言和特點提煉出來,體現物象的精神狀態。寫生的過程需要將物象不斷歸納化、條理化處理,更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積淀豐富的專業知識與藝術修養,才能更深層次地發現和感受自然景觀與自我心靈境界產生的共鳴,從而生發出更多的感悟,表現出山水之道和精神之美,經過主觀情思的熔鑄與再造,使客觀現實的形神與畫家主觀的情思有機統一,從而把握對山水本源的美感體驗和真切感受,使寫生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參考文獻
[1]張啟文.創作與構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2]喬伊.你應讀懂的100幅中國名畫[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作者簡介
何雪蕾,女,出生于1969年5月2日,漢族,安順學院藝術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