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霞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和大調整的變革時期,呈現出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發展態勢。作為一個和平發展的大國,中國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國際責任與義務。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之一.已經成為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學習和使用英語對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借鑒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增進中國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提高我國整體國民素養,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提高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民的國際交流能力奠定基礎。跨文化意識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英語閱讀教學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證明閱讀教學中強化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著名語言學家古德諾夫曾說:“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一個方面。語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文化蘊含在語言當中。”“一個人只有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才能準確的理解和運用這門語言。”在閱讀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實質是指將文化教學和閱讀教學結合起來。Paulston和 Bruder(1976)提出“要降低學習閱讀難度,需要熟悉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在編碼過程中善于捕捉文化信息。
近年來,國內許多一線教師也證實了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文化差異會影響學生進行第二語言閱讀時對閱讀材料的了解掌握。劉世文提到閱讀是外語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 它不僅是語言輸入的主要來源, 也是聽、 說、 寫、 譯等其它技能發展的基礎。張志華提出英語教學中納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利于加深對語言意義的理解和得體的使用該語言,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文化素養,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和認識西方文化及社會特點,有助于學生獲得基本交流技能。何建華發文指出在語言教學中滲透語言文化的教學內容,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既是由語言的本質內涵所決定的, 也符合語言為交際服務的思想, 符合中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
二、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了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2017 年版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把文化意識列為英語學科四大核心素養之一,突顯了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也把文化意識列為課程總目標之一,明確提出文化意識有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熱愛,有益于接受屬于全人類先進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養國際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閱讀材料中涉及的外國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閱讀教學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初中英語教學現狀映射出文化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我國初中階段的學生學業任務較重,面臨著中考的壓力,在“中考指揮棒”下,英語科目的教學出現了“重語言,輕文化”的現象。目前我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對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還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不足:
(一)閱讀教學中缺少文化素材
初中階段英語科目的教學由于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時間上也較為緊迫,所以,初中英語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課本為教學基礎,著重分析英語課本中文章的詞匯、句子和整體框架,對于英語閱讀篇章中涉及的文化知識往往一帶而過。對于課本以外的英語閱讀素材,教師一般偏好考試真題,一切以考試為核心,沒有充分考慮所選取的閱讀素材中的跨文化知識涵蓋程度,不僅難以滿足學生基本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輸入,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二)教師教學不重視文化情境
英語學科的教學和其他語言教學一樣,課堂應該是充滿靈動性的,師生可以利用英語實現很好的互動與交流。然而,初中英語學科的閱讀課堂依舊存在“滿堂灌”的現象,主要由英語教師進行詞匯教讀、句子語法成分的分析以及文章框架的總結,學生大部分時間在記筆記,這樣的課堂教學雖能提高向學生輸入英語語言知識的效率,但是缺乏語境下的互動,學生對閱讀篇章中跨文化知識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字面上,無法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人文情懷。
(三)學生學習缺乏文化敏感度
在缺乏情境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接觸英語閱讀文章的時候完全沒有文化對比意識,只是直接翻譯文本,疏通字面意思,最終目標只是答對閱讀題目。再加上學生通過平時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對于英語國家有了初步的固定印象,這樣的刻板印象會讓學生在閱讀英語文章的時候依靠慣性思維去解題,進而造成閱讀理解失誤。以上這些原因導致學生不能客觀地考察不同的文化,不能對文章內容結合文化差異來進行批判性解讀,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度。
鑒于新時代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重視程度較高,而我國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規律,意識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