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艷艷
摘要:本文從把巴洛克的音樂風格和創作的特點出發,歸納出巴洛克時期的作品所蘊含的特點,通過對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的演唱特點研究分析,幫助聲樂學習者學習巴洛克時期作品所蘊含的創作特點,促進聲樂藝術的教學質量,幫助聲樂的學習者提高聲樂藝術的修養。
關鍵詞: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特點;研究
前言:
在聲樂藝術的發展中,巴洛克時期是一個很有音樂歷史意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誕生了很多有些的聲樂藝術家以及優秀的是聲樂作品,很多作品在現在還很受聲樂教師的重視,并且運用到了聲樂的教學當中。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豐富多彩,受到當時的人文主義的影響,曲式結構多樣化,節奏靈活,題材廣泛,很多優秀的聲樂作品都成為了音樂歷史上的經典。
一、巴洛克時期聲樂發展概況
(一)巴洛克時期聲樂發展背景
十七世紀初期在歌劇產生之前,聲樂藝術主要表現在宗教音樂當中,以宗教音樂為主。后來宗教音樂也慢慢發展出了和聲和主調的傾向,但發聲上面缺少美聲的唱法與技巧,缺乏音樂的表現力。宗教音樂相對巴洛克時期的創造觀念來說,宗教音樂缺少對音樂層次的創造,在層次上面巴洛克時期的聲樂存在著不同層次的喧噪和柔美表達、獨奏音樂和全奏音樂的演奏、高音和低音、慢與快不同音色的層次劃分。
(二)巴洛克時期歌劇的誕生
歌劇的誕生也并非偶然性的誕生,歌劇的誕生是由中世紀的民間田園劇和宗教劇的主調音樂中出現的數字低音為歌劇的誕生做足了鋪墊。歌劇的誕生受到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讓音樂家有著很強烈通過音樂藝術來表達現實主義的思想,受到當時音樂理論中的復調和和圣誕發展為歌劇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條件,在加上當時的美聲唱法在歐洲許多國家已經比較成熟,美聲唱法更適合歌劇的演出,能夠更好的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些條件都為歌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三)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流派
歌劇作為當時音樂藝術中先進的音樂表演形式,在意大利的很多地區的成立了歌劇藝術中心,在當時歌劇的藝術發展作品中做出主要貢獻的是威尼斯樂派。威尼斯樂派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克勞狄奧·蒙特威爾弟,他在40歲的時候完成的一部《奧菲歐》歌劇,這一部音樂劇在近代意義上屬于第一部歌劇,在這一部歌劇中,歌劇的基本結構已經成型。蒙特威爾弟的音樂主要是主張“激情風格”,通過激情風格的音樂表現形式揭示人了的情感特征,他創立了三部曲式歌劇詠嘆調,讓歌劇音樂的結構形成了初步定型,通過獨唱、重唱、合唱、舞蹈以及越多綜合到一起進行歌劇表演,這種藝術演奏形式,創造了歌劇的優美旋律和風格。繼威尼斯樂派的興起的還有波里樂派,波里樂派的創始人是亞歷山大·斯卡拉蒂。波里樂派著重發展音樂中的抒情的情感,通過音樂來表達出強烈的感情色彩,豐富了歌劇音樂中的表現力,斯卡拉蒂把管弦樂器組成了四個聲部,讓管弦樂隊的編制走向的更完善的發展。
二、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的特點
(一)題材內容豐富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比較的多樣化,有的是抒發內心的情感,有的是對生活的描繪。巴洛克時期的聲樂作品擺脫了傳統的封建限制,以追求人性的解放為目的,題材大膽創新,把宗教和思想分離開,具有人文主義的思想。巴洛克時期主要代表的音樂題材有切斯蒂的《圍繞著我崇拜的人》、加斯帕里尼的《可愛的拳套》、亨德爾《彌賽亞》約梅利的《誰想買美麗的百靈鳥》等[1]。這些聲樂代表作的題材豐富,充分的體出現了巴洛克式時期廣泛的人文色彩和豐富的題材內容。
(二)主要的音樂特色
巴洛克時期的主要音樂作品是以旋律為主,主音音樂開始增多,其他的聲部在和聲和節奏的手法的陪產和伴奏下,以和聲為基礎來進行主音上的音樂創作。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特色主要是有鮮明的音樂形象,明確的表達感情的特點。在巴洛克時期以卡契尼為首的的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都表出來了人文主義的思想,主張單旋律聲部的寫作,排斥對位手法,重視音樂的個詞語,主張詩詞和音樂的緊密聯系關系,讓音樂具有朗讀性和所有的藝術想融合,通過這種聲樂的風格特征產生出像古代希臘悲劇一樣有著巨大的效果的聲樂藝術作品。
(三)主音音樂的特征
巴洛克時期的主音音樂相對于之前的音樂,注音音樂開始增多,通過對某一個聲部的旋律為中心,巴洛克時期的音樂與之前相比較有了新的變化,主音音樂開始增多,主音音樂也以其中的某一個聲部之間的旋律為中心,其余的聲部通過和聲和節奏等手法的伴奏來進行的。主音音樂主要特點表現在音樂的形象比較的明顯,通過和聲主音的創作基礎,音樂的感情的表達比較的明確,讓聽眾能夠更好的融入到音樂當中。在巴洛克時期,佛羅倫薩樂派在音樂的主要創造的風格是主音風格,最突出的特點是能夠有鮮明的音樂形象,表達出明確的內心感情。這種音樂風格更注重的是人文主義的思想觀念,想通過戲劇詩歌和音樂的結合,創作出像古希臘那樣的質樸的音樂形式。在卡契尼的作品《新音樂》當中可以發現,它引用了“歌詞第一,音樂居其次”的柏拉圖經典語錄,充分的表現出歌詞在音樂當中的重要性[2]。
(四)節奏的靈活多樣性
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的節奏比較的簡單靈活,節拍速度比較的平穩,通過蒙特威爾第的“兩種規律”可以發現,有不分拍的自有的節奏和有節拍小節線的節奏,這兩種節奏中有節拍的節奏大多出現在在詠嘆調里,不分拍的自有的節奏一般用在宣敘調的即興作曲之中,這兩種節奏有時候也會出現在成套樂曲當中作為對比的形式出現。
三、巴洛克時期聲樂作品的演唱特點
(一)聲音的連貫
在聲樂的訓練中,聲音的連貫是重要的環節。聲音的連貫意味聲音之間的銜接的音色不僅要統一,聲音的音高還需要準確。想要控制好多個聲音的連貫性,就需要牽涉到所有聲音的連貫性,運用到呼吸作用和聽覺上對音量的感覺,通過這些運用讓音階保持上下的連貫和均運。在演唱的過程中,聲音的連貫關系到美聲學派當中“美”的聲音感覺,而聲音的連貫從聲樂的技巧上來講需要聲音能夠平穩和連續,避免聲音在演唱的時候出現咬字不清和音色不統一的情況出現。
(二)聲區的統一
在聲樂的教學中聲區的統一是歌唱技巧的訓練中很重要的一點,特別是在中高聲區銜接的地方,聲區是否能夠良好的統一關系到演唱者聲音的質量。對于沒有學習過聲樂技巧的人,通常在歌唱換音的時候會出現破音或者在音量和音色上有著很大的差別,通過聲音技巧的學習,就能讓聲音的聲區得到統一[4]。在一首歌曲中通過聲音的統一訓練讓聲音進行自由的轉換不僅夠保持音色的一致性和完美性,也是美聲的技術的充分表現。想要對聲區進行統一,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好渡音和發生的技巧,渡音是聲區之間的銜接音,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歌曲中,很多音階旋律都是需要覆蓋渡音區來進行的。
(三)聲音的抒情性
近代的歌劇則表現出激烈的情景沖突以及斗爭和傳奇英雄等比較尖銳的戲劇情景,這種表現形式由于過度的追求音量而忽視了演唱聲音的靈活性,與美聲的音樂傳統有著很大的差距,背棄了美聲學派的優良傳統。而在十七和十八世紀的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中,主要表達出愛情故事、希臘神話和田園風光等,這種美聲學派更加注重聲音的靈活性,通過強調花腔技巧的訓練更好的變現出聲音的抒情性[5]。
結語:
巴洛克時期是聲史上重要的時期,聲樂作品在音樂的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個時期的聲樂作品題材比較的廣泛、節奏比較的靈活,在感情的表達上有著獨特的色彩。這一時期的聲樂作品在聲樂的教學中有著很大的價值,能夠訓練聲音的連貫性和規范性有著很深的科學意義。
參考文獻:
[1]陸玥.維瓦爾第歌劇詠嘆調演唱技巧探析——以《受傷的新娘》為例[J].黃河之聲,2020(2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