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144)
剪紙藝術是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這種具有濃郁裝飾性的鏤空藝術將紙作載體,用剪刀或刻刀等工具,通過剪、刻等多種形式展現出人們日常生活的縮影以及未來幸福美滿的愿景。正是它概括性、裝飾性以及民族性的藝術特點,讓剪紙不僅僅停留在“紙上談兵”,而是結合當今最新的設計趨勢形成公共空間設計中亮眼的裝飾元素。
文章通過對剪紙藝術的技巧、特點進行整理,將剪紙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歸納為三個特征:鏤空、整體、虛實。
1.鏤空。剪紙藝術主要是在二維空間中運用合理的鏤空關系進行不同內容的創作,這也是剪紙藝術最為核心的表現形式。這種鏤空的方式不僅可以強調完整的主體形態,更具魅力的是可以使得主體形態更富有裝飾性,因此相同的主體可以呈現出多種不同的裝飾效果。
在公共空間設計中,設計者通過補與缺的鏤空關系使得空間變得更靈動豐富,也讓觀者在視覺上感受到半透的視覺效果。這種近似于正負形的光影效果,豐富了二維形象的空間層次,其多變、具有裝飾性的表現形式使公共空間設計更豐富、靈動,給予了設計者更多的創作和想象空間。
2.整體。剪紙的技法可以分為三種形式:陽刻、陰刻、陰陽混合。但無論是陽刻的線線相連,保留造型線條的正形,還是陰刻線線相斷,保留主體塊面去除造型線的負形,或是二者混合使整體造型正負相交,三種手法依然有著共同的特征就是整體性。
在公共空間中最為強調設計的整體性,尤其是在空間裝飾的把控上,既要展現出鮮明的視覺效果,又要做到裝飾的統一與整體。而在早期的剪紙中裝飾與整體兩方面都有著明顯的特征,這也使得剪紙在公共空間裝飾中廣泛應用。
3.虛實。虛實是剪紙通過鏤空關系形成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這讓“實線”成了它主要的形式語言;把“實”和“虛(空)”的部分通過巧妙的設計,使得這種正負形的設計在視覺上增添幾分趣味性與神秘感。正因為剪紙互為圖底、整體統一、相輔相成的互補特征,使得主體在二維平面中呈現出三維立體的空間效果。因此設計師經常利用實與虛的關系進行更多造型設計的創新,從而去營造立體空間,使之達到空間拓展的作用,形成新的視覺效果。
剪紙藝術作為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形式,在展示自身的裝飾美感以及對生活的美好向往與祝福的同時還表達出強大文化底蘊與藝術價值。本文將通過文化、形式、象征三方面對剪紙藝術中所蘊藏的內涵意義進行探究。
1.文化底蘊。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因此其圖案的鏤空與紙張的顏色無不展現出典型的東方韻味。剪紙來源于廣大勞動人們最樸實的生活,是日常生活的縮影,通過簡單又淳樸的手法、簡約又富有變化的形式,勞動人民的無限智慧,展現出別具一格的美感。
正因為剪紙起源于民間,因此不同地區都有著不同的文化韻味和民俗風情,這種文化差異也讓剪紙的手法更加多姿多樣。南方氣候潮濕,文化底蘊深厚,因此當地的剪紙作品,往往具有精致、靈巧和秀麗的特點,如《蝙蝠》是清雍正年間南派潮汕剪紙的作品,其技法、精巧、造型優美,是早期南方剪紙的代表作。而北方氣候較干旱,民風淳樸、大氣,因此剪紙風格與南方的剪紙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顯得較樸實、粗放,如剪紙《山西民歌》代表了北方剪紙的夸張、粗獷、飽滿渾厚的藝術風格,流露著濃郁生活氣息和地域特色。
而剪紙除了自身擁有的歷史性、民族性外,還可以同任何時期的任何事物相關聯。正因如此,剪紙藝術理所當然地成了與國際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不同文化可以融會貫通的藝術形式,這是其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決定的。
2.形式抽象。剪紙藝術不光表現出濃厚的文化意蘊,其形式上所具有的抽象特征,還可以將現實生活中的三維物體概括成為一種圖形符號,并通過自身寓意運用到設計之中。這種構圖形式,以平面構圖為中心,將三維轉為二維后,不再受空間、透視、原本形態的約束,而是進行再創作,組織成具有構成感的新形式。而正是這種經過提煉、變體后的裝飾性圖形,促使剪紙藝術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形式。
剪紙藝術的形式多變,無論是粗獷還是浪漫都可以完美掌控;這主要在于剪紙的抽象性與可創性極高,通過將象征、寓意的內容,經過藝術的提煉、概括,創造出自身獨有的藝術魅力。剪紙藝術這種抽象和可塑的藝術形式為公共空間的創新賦予了更多的設計靈感。
3.象征內容。剪紙藝術在簡約且富有裝飾性的造型背后還與傳統節日、風俗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它是現實與浪漫主義并存的藝術形式。剪紙自身帶有濃厚的吉祥色彩,通過諧音和象征寓意進行創作,例如通過花鳥、魚蟲等形象諧音去傳遞吉祥、美好的祝福,如“連年有余”中的蓮花、蓮葉是由“連”的諧音“蓮”得來,而“余”諧音“魚”,是民間吉祥的化身。因此“連年有余”的剪紙造型通過鯉魚和蓮花象征了富貴、吉祥之意。這些樸素、真誠的剪紙可以將現實事物轉變為大眾所普遍熟知的吉祥符號,象征著人們對幸福生活,甚至是對國家、民族繁榮昌盛的美好愿景和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
剪紙藝術以其靈活多變的表現方式以及簡約、抽象的造型,逐漸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空間裝飾手法的藝術形式。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社會環境的和諧穩定,讓人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欣賞。以剪紙為代表的民間傳統藝術也開始在更多領域進行開拓創新,不僅僅只是平面設計,在公共空間的設計中也展現出了其豐富的表現力以及深厚的藝術價值。
地鐵站是如今飛速發展時代下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間,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印記。但傳統文化以及地域特點卻不應該被發展的時代所沖淡,因此每個地鐵站的公共空間應該具有屬于自身文化內涵與特色的設計。
例如北京地鐵6號線車公莊站的走廊設計,兩側的墻面都是以剪紙形式表達的京劇主題,卻有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而這個題材的選定正是因為此站所處的位置是地標性建筑梅蘭芳大劇院、國家京劇院腳下,這種設計形式使站內空間與地面劇院形成呼應與關聯,成了統一的整體。
車公莊站的公共空間《生旦凈丑》設計運用生、旦、凈、丑的經典京劇角色,材質上采用中國傳統磚雕與現代金屬進行古今的碰撞。而在表現手法上選擇了傳統剪紙的表現形式,這種鏤空感讓京劇角色變得更加生動、具有強烈的裝飾性。灰色的磚雕更加突出了前面金屬的剪紙造型,將剪紙的傳統顏色紅色進行了創新,使用低飽和、淺色的顏色,讓灰色的空間不會過于沉悶,突出剪紙形象的同時,也提升了空間輕快氣氛。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完美地與地鐵內的環境相融,為大眾的生活空間創造了美與藝術的氛圍,使人們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受藝術與傳統文化的氣息,從而潛移默化地得到精神上的升華。
1.北京玫瑰博物館。北京玫瑰博物館主展館的建筑外墻是以玫瑰鏤空元素進行設計的,與剪紙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正負形的鏤空效果形成了一個建筑立面,并采用軟不銹鋼材質進行結構覆蓋。在白天自然光的照射下,光線穿過鏤空的玫瑰造型讓室內空間在不同時間段形成豐富多變的光影效果。而夜幕降臨時,燈光從建筑立面的玫瑰剪影中投射出來,形成了不同于白天的視覺效果。
這種建筑墻面的設計形式與剪紙鏤空、抽象、虛實的藝術特征正是剪紙藝術形式的靈活變體。它不僅僅只局限于紙、板等材質,而是運用在大型的建筑立面上,與現代元素、材質進行新的結合,充分說明自身的藝術特征有著很大的創新、拓展空間。
2.上海世博會波蘭館。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波蘭國家館外墻設計以剪紙藝術為主要表現形式,利用剪紙鏤空造型的裝飾感,給觀者帶來視覺上有趣的體驗。波蘭本土的剪紙文化,讓剪紙成了中國和波蘭文化互通的橋梁,在外觀上將立面設計為折疊的紙張,并加入波蘭傳統民間剪紙的鏤空圖案,從而營造出斑斕的虛實效果。
波蘭館的剪紙外墻將現代材質、結構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不規則的墻面上剪紙的鏤空圖案讓墻體更具靈動性與通透性。波蘭館就像一張名片,通過剪紙引人注目的裝飾造型,向觀者展現出波蘭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格。而剪紙就成了溝通的載體,不僅是現代與傳統,更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剪紙藝術通過自身形式的可塑性與實用性,以及鏤空、平面化、簡約的特征,在公共空間中創造出突破性的設計,正在逐漸適應當今社會的審美需求。在科技不斷創新的時代潮流中,對于公共空間的設計更需要新鮮的血液。剪紙藝術作為公共空間中傳統文化的設計元素之一,也要在設計中做出創新與改變。
公共空間是除了標志性建筑物外最應體現出一座城市文化與歷史的場所,也是城市中人群流動、溝通、匯聚的重要樞紐。而目前國內剪紙藝術形式在公共空間應用的想法較為趨同,這對于我國公共空間設計有著很大的影響,應汲取、挖掘自身民族文化以及傳統元素的基礎上進行形式的創新與技術的突破,才能真正反映出一個國家公共空間設計中獨具特色的審美價值。
將富有傳統文化的裝飾性剪紙元素與公共空間設計相結合,通過適度的方式針對剪紙藝術進行更多關聯與發散,如在鏤空形式基礎上進行不同設計語言的表現,并結合新的材料與形式。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不僅打破了形式上的束縛,其鮮明的藝術特征卻依然在潛意識中讓人們聯想到剪紙藝術。正因如此,剪紙藝術所散發出的魅力,使得它在時間長河中經久不衰并且深受大眾以及設計師們的認可與喜愛。這樣的創新既能保留住剪紙藝術最本質、最有生命力的元素,又能夠展現并迎合新時代下城市公共空間中應有的形象與內容。因此當剪紙藝術的“形”與“意”通過公共空間更好地向大眾傳達其擁有的文化魅力時,將會使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創新性發展與突破,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是成了中國與世界文化溝通的橋梁與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