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梅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山東棗莊 277000)
中國的山水畫和西方的風景畫是兩種不同文化意識形態下的產物。東西方傳統繪畫藝術創作雖然本質上同出于人的造型本能,但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是迥然不同的,而這種形式風格及表現語言的迥異是基于東西方不同的美學思想和審美理念,以及藝術家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時代背景。
傅雷先生在翻譯的丹納《藝術哲學》譯者序中提道:“他又以每種植物只能在適當的天時地利中生長為例,說明每種藝術的品種和流派只能在特殊的精神氣候中產生,從而指出藝術家必須適應社會的環境,滿足社會的需求,否則就要被淘汰。”本文作者根據丹納著作《藝術哲學》中提到的“種族、環境、時代”三因素理論,試圖對中國山水和西方風景畫在產生初期和高峰期作一對比,分析這兩個時期山水畫和風景畫產生和高度發展的不同原因,核心是從其藝術現象到人的感覺本質涉及各自不同的審美觀念及審美形式等方面進行比較。
在西方繪畫傳統中,單純反映自然風光的繪畫形式出現較晚。在古羅馬時期雖然偶爾有過描繪莊園景色的壁畫,壁畫中那些自然景物多用來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荷蘭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尼德蘭的一部分,尼德蘭在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已得到了極大的繁榮和發展。勃魯蓋爾,在當時已經進行了大膽的探索,使風景在畫面中占主要比重,但作品中還是有較多的人物出現。荷蘭當時是歐洲一個重要的交通和貿易中心,經濟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繪畫的發展,荷蘭市民都喜歡在家里懸掛富有生活氣息的荷蘭油畫作品,這時期繪畫題材的分類更多了,至十七世紀風景畫在荷蘭成為獨立的畫種。
魏晉南北朝產生了玄學,魏晉玄學家實際上是以《莊子》的人生感悟為中心,當時戰爭頻繁不斷,莊子所處的先秦時代也是如此,人們在現世生活中不能求得生命自由活動,只能在自己的精神中求得解放,莊子追求天道與人合一逍遙的境界,對當時的影響就是人與自然的融合。
佛教傳入后,在南北朝時期得到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提倡。山水畫家融合了佛家思想,佛家“本空”“無意為佳”的智慧觀,為山水畫意境的創造提供了新的審美追求。
南朝出現的宗炳與王維的兩篇山水畫論對后世山水畫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炳在《畫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映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中認為山水是以其外在形式直觀體現“道”的,在山水畫形式律動中可以領悟虛無之原道。強調直觀與“神思”共通,與后來山水的意境是一致的。
山水畫在隋朝確立正是得益于以上的幾類因素,《游春圖》被稱為中國第一幅獨立的山水畫,它產生的年代是公元6世紀,比西方十七世紀最早的荷蘭風景畫《林蔭道》早1000多年,這也正是由于中國是一個成熟較早的文明古國,它的文化歷史悠久,在唐以前就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荷蘭風景畫是在荷蘭國家獨立后繁榮發展起來的,由于荷蘭人是經過頑強斗爭獲得獨立的,因此如何表現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情感與愿望,是畫家最關心的課題。風景畫家更是喜歡寫實地表現荷蘭多彩的現實生活以及美麗的大自然。
歷史上戰亂割據時期,造成了一些知識分子隱歸田園山林,在山水中領略玄趣。因為中國歷史上有漫長中央集權的封建時期,這時期思想過于專制,然而先秦分裂時期思想更加自由,各家思想紛呈,諸子百家爭鳴,思想情感是最活躍的時代,在隋朝之前山水畫的初步發展,以及山水理論的形成隋朝獨立的山水畫形成做好了完美的鋪墊。
每個民族或不同地域在經過長時期的穩定發展后,都會積淀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和審美觀念,一旦成熟很難輕易改變。審美觀念是以人的自然屬性為基礎形成的,它的形成與一定地域的自然生存環境,民族性格,以及時代和文化傳統等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模仿自然也是古代繪畫最早的表述方式特征,中西無異。山水畫家宗炳強調的“以形寫形,以色貌色”就是指畫家直面自然對象觀照進行寫生。五代山水畫家荊浩對景寫生,發明了最早的山水皴擦法。有怎樣的自然環境信息感應就有怎樣表達的藝術家,中國畫家所以用線和各種皴擦法來畫山水畫,這與自然環境密不可分。當我們游三峽時,大三峽自然本有的壯闊氣勢,最讓人感覺驚異的是那山體形體明確,山的脈絡線感極強,那裸露的富有肌理感的山石使人立刻想到中國山水畫的各種皴擦法。乘船駛過三峽,用心靈觀照,“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方知詩人詩中的心靈意境源自這里的山水本相直觀。
中國從黃河流域到長江地帶,形成了北方和南方的不同氣候和地形,北方的山脈蒼涼雄偉山上少樹木和溪流,南方氣候濕潤,多江流溪水,地形多變。在五代時期,山水畫家由于地域信息感受不同就形成了南北不同的畫派,這與自然生存環境不無關系。中國山水畫家常常不喜歡表現缺乏對比的平原,偏愛描繪地貌對比強烈、山高水深的自然景象,比如黃山、太行上風光。從根本意義看,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借山水形式抒發心靈眼界看到的山水形式崇高,他們達到的是從山水畫境界中反觀自身的神性。
西方傳統畫家很少單獨描繪山川,歐洲海拔較高的山脈主要是阿爾卑斯山脈,其他大都是丘陵平原,而作為17世紀后發展起來的風景畫卻主要繁榮在以平原為主的荷蘭、法國等地,因此油畫風景大都反映鄉村或城市生活場景。與明清山水畫那種單純的技法傳承不同,西方風景畫家在自然面前作畫,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自然,用獨到的色彩、筆觸形成個性鮮明的繪畫風格。
民族性格的形成是多方面的,首先與一個民族的所處地域有關系。中國地處東亞,基本地貌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的地形,即使有絲綢之路穿越了沙漠和西亞與歐洲歷史上就有經濟和文化的往來,但那條路畢竟是有限的。明代鄭和下西洋開通了海上的貿易往來,可是茫茫的太平洋畢竟太遼闊了,這勢必造成了中國在古代漫長的農耕歷史,造成了中華民族的內斂自省的性格,重文輕理等特點。傳統山水畫正是適合這種民族性格而產生的,并形成自己獨特穩定的審美知覺與理念,歷史悠久,首尾由意象形式一脈貫通。
歐洲地處愛琴海,這里商業和航海發展比較早,造成人們渴望征服自然的心理,這在法國園林幾何圖案的風格中可見一斑,繪畫也是追求科學的再現景物為主。
儒、道學說是中國美學文化形成的兩大主要體系。道家玄觀思想對中國古代山水畫乃至整個中國藝術影響很大,它以出世為精神基礎,寄情于山水,主張更多的與自然山水相往來,在大自然生機形象中體味人生。魏晉玄學的出現以及佛教的滲入對山水畫審美形式直觀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出現繁榮,產生了文藝復興三杰,這對歐洲各國包括法國繪畫有很大影響。
山水畫在經過了唐宋的高度發展后在元代達到了一個新的精神高度,畫家寄情山水。
元代的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大癡。他的《富春山居圖》千變萬化而完整統一。注重景物之間的關系勝于孤立地描山畫樹,充分地發揮了有干有濕有疾有徐的筆法線條的律動,追求風格的平淡天真,而這正是元人山水之變的主要內容。
19世紀后半期在法國興起的印象主義,它的產生與新興科學,比如牛頓光學理論的出現是分不開的。印象派畫家莫奈對光與色做了極為深入的研究,他曾經在盧昂教堂附近租了個房間,每天畫教堂,畫出了幾十幅不同時間,光線下的不同的作品,每一幅色調都不同。
中國山水畫追求意境,所謂意境,首先就是“情”與“景”的心靈知覺境界的交融,畫家只有巧妙地做到“意”與“境”合,使審美主客題融為一體,才能產生美妙的藝術。中國畫具有寫意的特點,有重表現而略再現的美學傳統。西方畫家非常注重繪畫感覺形式的寫實性。所謂寫實即藝術家偏重于視覺對物象形態的客觀再現。
中國山水畫追求一種出世的超然感,表現出一種淡泊的意境。而西方風景畫具有一種入世的熱情,觀之仿佛徜徉在眼前生活場景中一般。
(1)中西繪畫材料工具及創作方式的差異。中國傳統繪畫以線條造型為主,創作者通過對線和筆墨的靈活運用賦予畫中景物以意境形式。中國絹和紙的制作精良,適合水墨山水的氣韻皴染表達,在中國山水畫的色彩觀中,墨具有代替五色之功用。而西方繪畫講究視覺觀察,注重感覺色彩的運用,用色彩關系的同時對比與搭配使畫作具有了生命氣息。自文藝復興楊·凡·艾克改良了油畫,油性調和劑調和顏料與帆布、亞麻布結合,使畫家更自由靈活的表現畫面,油畫色彩也更加豐富亮澤,為風景畫家更真實地描繪自然景物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
(2)空間結構差異。中國畫家采用的是一種散點透視,即視點是不斷游動的,好像坐在船上游覽山河,把不同時間看到的景物畫在同一幅畫上面,所以中國畫不受客觀現實的限制,畫面富有詩情。西方畫家自文藝復興以來采用的是焦點透視法在繪畫中創造虛擬的三維空間。
世界文化交流擴展了藝術家的審美眼界。西方現代繪畫從后印象派開始逐漸從傳統的寫實油畫走向表現,凡?高在繼承了早期印象派色彩的基礎上又受到東方繪畫的影響,對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深入探索,最終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強調主觀表現的藝術語言,開創了現代藝術的先河,后來的很多西方現代藝術家更是幾乎把東方意象發展至抽象藝術形式。
徐悲鴻、劉海粟、林風眠、李可染、關山岳等畫家在中西繪畫交匯實踐中都做出了杰出貢獻。林風眠先生創作中最常用的材料還是中國的宣紙,他把富有情感的墨韻和線條和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現相結合,尤其是山水作品不僅具有水墨的微妙變化,同時又有西方色彩的亮麗和豐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作品里光的顫動之美已完全融入了中國繪畫的充滿詩情的意境當中。
中國山水畫和西方風景畫代表了東西方不同體系的藝術形態,兩者總有相交的地方,因此評判兩者不能以孰優孰劣為標準。中國民族歷代的繪畫大師都是在祖國文化氛圍中成長起來的。每個現代中國藝術家,只要發揚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親近自然,深入觀照,多體驗社會生活,同時吸收外來文化營養成分,我們的藝術就會更加生機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