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芳
(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4)
湯顯祖作為明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戲曲家,他曾自評說,“一生‘四夢’,得意處惟在《牡丹》。”《牡丹亭》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極高,其中,《牡丹亭》的大團圓結局也被人們津津樂道。縱觀《牡丹亭》這部戲劇,從各個受眾的心理傾向思考,大團圓結局都是這出戲劇的最佳編排。
文學作品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態度的外化體現,《牡丹亭》作為湯顯祖的代表作品,其劇情發展更是經過湯顯祖的認真思考。所以,大團圓結局更符合他的心理傾向。
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早年潛心研究儒學,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中庸”思想在戲劇中則表現為悲喜交融,且最終要用歡樂的結局來沖淡全劇的悲傷色彩。這種儒家文化也深深影響著湯顯祖,在《牡丹亭》中,杜柳二人夢中相會是喜,杜麗娘含恨而死是悲,為愛復生是喜,二人的婚姻不被承認是悲,經過二人的大膽爭取后,悲劇再變為喜劇,此時,兩人的婚姻已經得到承認,擁有了合法地位,劇情也就結束了。所以,團圓結局是儒家思想在戲劇中的表現,符合作者的思想傾向。
除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外,湯顯祖對于佛教也有所了解。湯顯祖少年師從泰州學派羅汝芳,此派將主觀唯心主義推向極端,推崇“唯我論”。此外,湯顯祖還敬仰當時被視為“異端”的李贄。李贄認為“吃飯穿衣,即是人倫物理”,要尊重和釋放人的情感和欲望。正是在這兩者的影響下,湯顯祖成為反封建禮教的一員。同時,他還加入了自己對佛教的理解。湯顯祖十分敬仰禪僧達觀,在與達觀的交往中,他吸收了許多禪宗的思想,他曾給達觀寫信說:“情有者理必無,理有者情必無,真是一刀兩斷語。”這句話正是達觀在《皮孟鹿門子問答》中闡述的思想。可見,達觀的佛教思想對湯顯祖的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正是在泰州學派、李贄思想以及佛教禪宗的多重作用下,湯顯祖對自然情感有了自己的見解,他歌頌人的自然天性,要求解放被束縛的情感。湯顯祖將自己的這種觀點歸納為“至情”論,“人生而有情”,在《牡丹亭》這部作品中,湯顯祖把“至情”演繹到了頂峰。正如他為《牡丹亭》所寫的題詞那樣,“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他認為這種情感是最高境界的體現,所以杜麗娘“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愿”的感嘆自然不能“恰三春好處無人見”,湯顯祖想要在這部作品中高歌青年男女為自己的情感而反抗的叛逆精神,就必然要為這種反抗安排一個成功的結局。試想,如果杜柳二人經過一系列反抗之后,仍然不被家長和社會承認,那么大家只會意識到,在封建社會的背景下,爭取和反抗是沒用的,順從和妥協才是唯一的選擇。這樣的主題并不符合湯顯祖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只有用團圓結局來表彰杜柳二人的反抗和斗爭,才能使自己想要傳達的叛逆精神被認可和接受,這是對反抗精神的最高評價。
所以,從作者的角度來講,《牡丹亭》最終以大團圓結局收尾,是湯顯祖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的體現。這種結局更符合作者的心理傾向,更能表達出他對自由權利和情感價值的歌頌和提倡。
明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生活豐富多彩,戲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本身就具有商業性,要迎合市場的需求,觀眾喜歡什么,戲劇就多寫什么樣,《牡丹亭》也不例外。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尚圓”“尚和”,這些觀點都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形成了特定的欣賞習慣,使觀眾更傾向于接受團圓結局。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大多以團圓結局收尾。
中華民族很早之前就開始信奉“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中國人對“圓”特別執著,并因此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追求。與此同時,由于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佛教這種“以圓為美”的審美傾向也滲透在中國人的審美體驗中。所以,在審美活動中,中國人也傾向于獲得一種圓滿的審美滿足感,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就是大團圓結局。無論主人公經歷了多少磨難,最終結局是團圓的,那觀眾才會有圓滿的審美體驗,產生滿足感。此外,從古至今,人們一直都“以和為貴”“以和為美”,所以在文學作品中,也愿意看到和諧的劇情,而不愿意看到矛盾沖突。因此,團圓結局更符合大眾對于“和”的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對于悲劇還有一種“補償心理”,特別重視結局的圓滿。在文學作品這個虛構的事件面前,團圓結局能夠補償觀眾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苦悶,獲得一定的希望和喜悅。中國人把戲劇當作一種娛樂方式,他們希望以俯視的視角來得到娛樂的審美體驗,而不是悲劇生活的延伸。觀眾在看戲劇時,不看到圓滿結局便不認為是最終結局,認為還會繼續往下發展,一定是喜劇收尾。如果結局不圓滿,便認為沒有得到滿足,甚至會不接受,想方設法對結局進行修改,對悲劇情節進行補償,直到改成喜劇。觀眾在現實中難以完成的事,就通過戲劇的團圓結局進行“補償”。
具體到《牡丹亭》,如果皇帝并未賜婚,矛盾依然存在,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婚姻仍未得到承認,故事發便戛然而止的話,那么觀眾們便會認為后面還會有事情發生,杜柳二人一定不會妥協,還會繼續斗爭下去。現實生活中人不能有欲望,不能爭取到自己的權利,那么在《牡丹亭》里,便希望杜柳二人能夠成功,完成自己無法完成的事情,實現大團圓結局。
正因如此,觀眾更樂于接受大團圓結局,以此來達到娛樂化的目的。作者在進行文學作品時,便迎合觀眾的心理傾向,文學作品多以大團圓結局收尾。所以,從觀眾的角度來看,團圓結局更符合他們的審美心理,更能被接受和喜愛。這也是《牡丹亭》以大團圓結局收尾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代封建專制嚴格,統治者竭力維護封建制度,鞏固封建統治,維護社會的安定。在多個方面都采取了嚴格的措施,文化方面也不例外。
明代統治者進一步加強對文學作品的管理,頒布了許多法令來規范文學作品,主要標準就是作品是否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例如“洪武三十年五月禁搬做雜劇”條,就規定“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就表達出明代對文學管理的嚴格,作品要維護統治者的高大形象,符合統治者的意愿,否則將無法在社會上流通,甚至會受到責罰。在這種背景下,湯顯祖要想傳達自己的反封建精神,必然要走“迂回路線”。杜柳二人私訂終身,經歷過一系列挫折仍然情比金堅,雖然這份感情十分感人,但也必須得到封建家長和社會的承認。二人的反抗再激烈,杜寶等衛道士也決不妥協,最終只有皇帝圣旨賜婚,才化解這場斗爭,這樣才更能顯示出皇帝的重要地位,彰顯封建統治的必要與偉大。所以,《牡丹亭》將結局安排為大團圓模式,既能使作者的反封建思想得到傳播,又能夠符合統治者的要求,這是在封建統治日益嚴格的社會背景下,作者能夠安排的最好結局。
封建統治者不僅希望通過作品本身要表現出封建統治的必要性,還希望借助文學作品,緩和社會矛盾,美化現實生活中的丑惡,以達到“心治”的目的,使百姓能夠接受當時的社會狀況。所以,在文學作品中,要求把統治階級和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淡化,且最好是使統治階級表現出對普通百姓的寬容和恩賜。這樣一來,在現實社會中,普通百姓就能夠更加認同和接受專制制度,統治階級也就通過文學作品達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就《牡丹亭》而言,在杜柳二人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做出一系列反抗和爭取,皇帝被駁得無可奈何,于是從反對者變為贊同者,讓杜柳二人“歸第成親”。這圓滿結局實質上是青年男女努力爭取的結果,但由皇帝來圣旨賜婚,就能夠顯示出皇帝的寬宏大量,使大家感受到統治階級的“人情美”,以此來美化統治階級。試想,如果最終統治階級還是“棒打鴛鴦”,那么站在讀者和觀眾的角度上,統治階級就扮演著惡人的角色,反映到現實生活中,就可能會激化階級矛盾,不利于社會的安定。這種情況與統治階級設想的“教化”作用背道而馳,是統治階級不能允許和接受的。所以,《牡丹亭》的大團圓結局符合統治者借助文學作品來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設想和要求,才能夠被統治階級接納,在社會上流傳。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古代社會的封建統治者的心理能夠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狀。所以,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大團圓結局是作者既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又能被統治階級接受的最好選擇。
綜上所述,《牡丹亭》的大團圓結局還符合作者、讀者和觀眾以及統治者的心理傾向。將反封建的主題不斷深化,使《牡丹亭》不僅是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還有著深層的社會寓意,使《牡丹亭》擁有了無比重要的社會意義。總之,《牡丹亭》的大團圓結局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極其深厚的思想內涵,耐人尋味,發人深思,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研究。
注釋:
①王思任.《批點玉茗堂牡丹亭詞序》.轉引自毛效同.《湯顯祖研究資料匯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版.第856頁.
②李贄.《焚書》.張建業譯注.中華書局,2018版.第156頁.
③湯顯祖,《湯顯祖集全編4》.徐朔方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版.第1798頁.
④湯顯祖,《湯顯祖集全編3》徐朔方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版.第1586頁.
⑤湯顯祖.《牡丹亭》.徐朔方,楊笑梅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第2頁.
⑥湯顯祖.《牡丹亭》.徐朔方,楊笑梅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第42頁.
⑦湯顯祖.《牡丹亭》.徐朔方,楊笑梅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版.第31頁.
⑧劉俊文校.《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9版.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