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申
(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000)
文字構想最初是來自旅順博物館建筑的《旅順博物館的往事云煙》這篇報道,報道中有一部分講述了關于旅順博物館的青春與記憶——原旅順博物館副館長葛華女士的故事。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旅順博物館雖然以前是個令人窒息的地方,但現如今已經是一處有著豐富藏品,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國家級藝術博物館,同時這里也留下了太多人的青春與記憶,葛華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葛華女士是1971年11月在旅順博物館閉館五年重新開放后被招錄進來的第一批15人中的一員,當時只有17歲的她是一名剛剛畢業的高中生。之前旅順博物館里僅有五位老同志就帶著這些小家伙挪展柜、卸展板,為復展做積極準備。光陰荏苒,葛華女士在這里度過38年,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新人逐漸成長成優秀的文博工作者,在一次次整理展品的工作中,和這座建筑這些展品建立了深厚的感情。38年的時光讓一個豆蔻年華女孩到了花甲老婦,一生中最美好的歲月都貢獻給個這塊地方,她的事業、愛情、生活都與此融合在了一起,割舍不掉。其中有兩次升遷的機會,但最后都因為這份特殊的情感而放棄,現在已經退休的她回憶起旅順博物館的點點滴滴,還是飽含深厚的情感。看完這篇報道,文字語言敘述和描寫給了我們很強的畫面兒感,感覺這就是我們要找的故事劇本原型,有了初步想法之后,我們便開始積累更多老建筑的故事和特色物件資料素材,遵循和依據動畫創作的特殊原則和規律,從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進行思考、孕育,逐漸進入劇本故事的構思過程。
《靜像》劇本故事構思設計的敘事模式參考了清華大學百年華誕的獻禮片《無問西東》。《無問西東》講述了不同時空的四段故事,每個故事都可獨立存在,但相互間又通過暗線串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個故事中主人公其實都是些小人物,但就是這些小人物卻反映了時代的面貌,體現了整個中國的精氣神。這部影片的整體故事結構給了我們一定的啟發,我們就以葛華女士的報道為故事設計藍本,從女主角玉蘭的視角入手,講述一家幾代人與一幢樓在四個不同時期和空間發生的故事,其中隱藏和埋伏與四個故事相關聯的線索和物件。通過這四個故事的講述讓觀者深入了解大連經典老建筑的前世今生,也力圖展現一個世紀以來大連特有的建筑特色和人文風俗,畢竟這還是一部城市形象的宣傳片。
故事一創作構思:年代設定為20世紀70年代末,由女主角玉蘭(18歲)的家(主場景建筑)開場,玉蘭剛剛高中畢業,被分配到博物館工作,在一次布置展覽的過程中無意間發現了一張城市建筑老照片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第一個故事中玉蘭的家建筑啟發來自報道中的一篇講述大連頗有特色的一條街——高爾基路沿街住宅193號和195號連體樓內發生的故事。20世紀30年代日本人在大連高爾基路兩側興建了很多民居,這些民居基本都是兩層建筑,是供當時的日本高官居住。新中國成立后,193號樓分配給了有著“中國奧林匹克第一人”之稱的劉長春居住,在中國申辦北京奧運會期間這里一度門庭若市,全國數百家媒體記者擠進這里,這棟樓見證了家運興、國運昌。而195號建筑更有神秘色彩,因為這座建筑的原主人是中國文壇巨匠郭沫若先生的日本夫人郭安娜女士。她在郭沫若輝煌的一生中被提及的很少,但卻包含著一位日本女人對夫君的愛與尊重。她在郭沫若落難之時一個人默默扛起一個家的責任,獨自把五個孩子撫養成人,沒有任何抱怨,也沒有對人傾訴,只有一副深明大義的慈母情懷。這原本只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大連老建筑,但卻因為這兩個人物的存在,使得這幢建筑有了耐人尋味的故事和情感。于是,在創作故事劇本的時候,我們就決定把這幢建筑作為故事當中女主角玉蘭的家,同時也是故事發生的主場景。
除了這幢主建筑場景外,第一個故事中還出現了大連這座城市的封面——中山廣場及其周圍建筑群,這里可以說是一座露天的建筑博物館,圍繞著圓形的中山廣場,向周圍成放射狀坐落著10棟不同風格樣式的經典建筑,它們已然成為大連標志性景觀。我沒法在故事設計中涵蓋中山廣場的全部建筑群,但也不想割舍掉,因為這畢竟是一部城市形象宣傳片,如果連代表性建筑都不出現難免有些奇怪,于是模仿電影《羅馬假日》的故事設計,在女主角玉蘭的上班途中,中山廣場這個代表性建筑群會作為背景畫面出現。此外故事中還設計出現了有軌電車,現在還在運營的有軌電車應該是現代大連這座城市保留下來的特有交通工具,它也成了網紅物件,成了外地游客到大連必打卡之物。每當看到老式的有軌電車緩緩地穿行在高樓大廈之間時,總有種時光穿越懷舊的感覺,它們就像一座座會移動的建筑,一塊塊有生命的化石,裝扮了這座城市,給城市平添了一份特別的魅力和記憶,這個城市也因為有了它們而有了獨自的個性和滄桑。
故事二創作構思:從第一個故事結尾出現的老照片開始轉入第二個故事畫面。20世紀30年代,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玉蘭母親)在一幢豪華建筑前的花園里玩耍。小女孩是第一個故事中女主角玉蘭母親的童年時期,借由這個故事來展現玉蘭母親小時候的生活和當時年代下的社會風貌。這個故事的構思想法來源于“大連老地兒”系列報道中大連八大富豪之一曹正禮的孫子曹德力小時候的故事。大連南山街區,是一個曾經被打上“貴族”烙印的地方,因為這里洋房眾多,當時日本留洋回來的年輕設計師把南山當成施展自己才華的地方,每棟洋房都是自己的設計作品,有著獨特的設計風格,也因此成就了今天處處是風景的南山。如今南山已經是老大連人抒發情懷的地方,如果讓老大連人推薦一處必去的文藝之地,那非南山莫屬。漫步在被眾多銀杏樹,玉蘭樹包圍的南山街區,你常常會有些恍惚,仿佛穿越到了20世紀30年代,而這些建筑中到底住過什么人,發生過什么事更是成為這座城市歷史的一部分,吸引我們去探究。南山,之于年過七旬的曹德力,是一部家族的興衰史,爺爺曹正禮曾經在這里大興土木,花了十幾年的時間蓋了上千間房子,6000平方米的曹鄉官邸,可以開舞會,有噴水池,曹德力小時候穿著洋服,坐著馬車,在教會幼兒園里接受最好的教育。而如今,那曾經奢華的大宅早已灰飛煙滅,每天陪伴孫女走過這曾經熟悉卻又陌生的小巷,曹德力依然會想起自己馬鈴兒響叮當的快樂童年。這里想借助這個故事內容既連貫了第一個故事內容,又把南山街區建筑展現出來。
故事三創作構思:20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成立后,玉蘭母親剛剛結婚兩年,早已離開原來豪華的家搬到現在普通的住宅里生活。墻外有一顆玉蘭樹,這不是一顆普通的樹,在它身上凝聚了母親的愛情、眼淚和希望。母親和父親結婚不到一年,父親就隨部隊南下。走時父親對母親說,往后,一聽這玉蘭樹上的喜鵲叫,不是我的信到了,就是我的人回來了。從此,母親便自己帶著一個女孩(玉蘭)在這幢樓開始了一生里漫長的期盼和等待。父親參軍在外,母親始終在家留守,每每聽到喜鵲登上樹叫,疲憊的臉上便會露出一絲甜蜜的初戀似的笑容,好像她的丈夫就在耳邊低語一樣。后來父親犧牲了,母親便想請人把那棵與她生命相依相伴的玉蘭樹給鋸了,但終是沒舍得。這個故事參考了大連女作家素素《北方女孩》中的一篇散文《家棗樹》改編,原文中是棗樹在這里改成了玉蘭樹。原本想設計成梧桐樹,因為在我的記憶當中大連街道兩邊最主要的就是梧桐樹,尤其是高爾基路兩側更是種著高大的梧桐樹,春夏時節從下面走過,光影斑駁,甚是好看。但在實際場景設計過程中發現梧桐樹本身沒有玉蘭樹那么有特點,另外女主角玉蘭的名字也想借由這棵樹而來,畢竟它是父母愛情的見證,所以最終考慮把建筑門前的樹設定成了玉蘭樹。同時這個故事的部分構思還來源于之前看到的第一個故事郭安娜的一生,這位日本女人為了丈夫一生隱忍,獨自帶著五個孩子生活,和《家棗樹》中的母親經歷有些許相似之處。在這里把這兩個故事拿來再創造,在表現這幢建筑的同時,更多展現了那個年代傳統女性所看重的美德和女性所特有的對男性的永久的期待和眷戀。
故事四創作構思:現在,女主角玉蘭也變成了雙鬢染白的老者,早已從這棟樓搬出住進了嶄新的高樓,南山也已經今非昔比,一起誕生在此的小洋樓也有著不同的結局。玉蘭的孫女在南山邊的小學念書,她每天還是從這路過,看著曾經住過的家被圍起,馬上要蓋新樓,門前的那棵玉蘭樹已經那么高大,微風一吹,飄來陣陣花香。借由最后這個結尾我們像講述今天這些老建筑的變遷以及居住者的出走與留守。大連現在有很多這樣的老建筑有些重新裝飾換了門面可以繼續使用下去,而有些因為特殊原因都成了棄宅,孤零零地矗立,未來,等待它們的不是拆除就是任由風雨剝蝕。這些老建筑岌岌可危的現狀讓人憂心。
老建筑是城市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也是一代大連人的記憶所在,這也是我們想借這部動畫短片《靜像》呼吁保護老建筑的意義所在,一座城市的老建筑作為城市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存,記錄著這座城市的滄桑歲月。人可以變老,建筑可以改變主人,但它的故事內涵是要傳承下去的,城市才會永遠煥發出迷人的魅力和時代的光彩。
注釋:
①大連晚報社棒棰島周刊編著.大連老建筑[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3.67-68頁.
②大連晚報社棒棰島周刊編著.大連老建筑[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3.171-172頁.
③大連晚報社棒棰島周刊編著.大連老地兒[M].大連:大連出版社,2013.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