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進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22)
流行文化是一種在社會上流通、以集體意識為趨向的短期文化現象,流行文化包括流行影視、流行音樂、電競、明星、草根娛樂、二次元動漫、網絡新語等內容。在當今科技網絡盛行的時代,流行文化成為商業消費、文化生活、心理需求和網絡科技的合一體。流行文化關注于現狀,直面大眾最基本的生存愿望以及精神需求,它擔當著保持現實真誠和生活真誠的作用,顯示了個體獨立、鮮活生動的一面。流行文化的參與性、互動性、體驗性使每個個體在其中尋找到適合的角色位置,獲得關注和成就滿足。盡管流行文化很多時候被視為膚淺庸俗的代名詞,但是流行文化以低下的姿態,實現全社會的文化包容。作為正統文化的對立面,流行文化的包容性、娛樂性、簡單性、自由性、新潮性、無差別等特性滿足大眾的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流行文化深受大眾青睞。
流行文化因契合青年人的心理需求,對青年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這些影響促進青年研究生的社會化、獨立化進程。
對于研究生來說,年齡決定了他們的心理特征,某時候會顯示為矛盾體。一方面他們顯示為強烈的獨立和自信。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向外迅速擴展,開始了對外的力量抗衡和話語權爭辯。另一方面他們的自信又顯得脆弱。他們容易情緒低落,需要得到理解和認可。這份理解通常以多種方式獲得,而絕大多數青年人會選擇流行文化維護自身權利、宣布個人話語權。青年易于在流行文化中凸顯個性喜好,在群體中獲得認同;流行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青年的身心成長,給予他們自由和成長體驗。而流行文化與科技、商品消費結合形成新潮的生活方式,引發了青年的青春優越和自信。流行文化積極影響青年的同時,也會帶來消極影響。流行文化快速的傳播速度使他們容易失去耐心變成浮躁,出名的迅速和成就感的易獲使他們逃避辛勞和付出,個性自由的標榜成為放任的借口;流行文化的庸俗性使他們失去了判斷原則和道德底線……無論流行文化帶給青年何種影響,對社會流行文化作出選擇和判斷是他們發展中的必然過程。當青年人開始建立自我中心并向外抗爭時候,流行文化滿足了他們個性張揚的成長想象。只有有效地利用流行文化,才能從多角度促進研究生個體獨立和社會化進程。
流行文化融入社會生活各個角落,體現了藝術文化影響下的大眾生活形態。因此流行文化是研究生美術創作教學不可回避的內容。流行文化是研究生通向人格獨立、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媒介。在美術教學的社會功能上,流行文化成為研究生創作教學的實踐重地,擔當起研究生藝術素質養成的試金石。
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環境下,美術教育在“變”與“不變”之間比以往更接近于美術教育核心,這是現代科技主導的信息文化決定的。信息放大了人的思維細節,美與人心的關系變得精微細致,研究生國畫創作教學尤其是當代水墨語言建構上也從模糊進入到更人性化的精微教育。在這一點上,研究生國畫創作教學在流行文化大潮中比任何時候更精確地接近和實現美育目的,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實現健康人格、美學素質的培養目的。
流行文化對美的追求和幻想使其成為大眾所愛。“美”滿足了大眾的心理需求,美是流行文化生活的核心思想和重要內容。美作用于人心,啟發人們美好的情感和理想。近年來,教育界重新解讀費孝通的教育理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017年中國藝術教育年度研究報告》提出“以美育改革推動藝術教育發展。”藝術教育樹立美育的教育核心理念,通過美育建立美好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等,實現最高的精神追求。
由于流行文化的影響,青年研究生對美的理解與寫生創作教學的美育期望有很大差距。現代文化語境的改變使學院派教學所推崇的中國畫傳統“美”與當代研究生的心理情感處于斷裂狀態。這給國畫創作教學帶來新思考,一方面,國畫創作要加強中國畫傳統經典的教學。經典名作體現了崇高偉大的美,啟迪人們美好的心靈。學習國畫傳統可以提高繪畫能力,同時在靜態的美學氛圍中將“美”融為自身修養,消除負面情緒,培養良好的情感。另一方面,當代研究生的生活環境和文化環境使得他們接觸到眾多的網絡游戲、影視、動漫等文化活動,得到各種審美體驗。這啟發了新的國畫創作審美教學方式,即將傳統水墨語言教學和審美體驗相結合,加強美的情感教育,促進研究生當代水墨語言審美情感的培育和發展。流行文化將視覺圖像結合立體成像或虛擬全息技術,形成各種視覺體驗,營造了震撼人心的美學空間,美變成觸手可及。因此借助審美體驗形式,以青年研究生能夠理解的生活方式解讀美,能夠消除時代觀念與傳統審美的文化隔閡。體驗式視覺形式將學生置身于美的場景中,學生們直接面對美的色彩、形式、空間、韻律等內容,深刻感悟美的意義,從而在視覺體驗中實現當代水墨語言的情感建構,達到情感優化。
青年研究生的美術創作過程,既是繪畫創作過程,也是心理人格獨立、建立自信的過程。研究生的心理成長過程是曲折、反復、隱蔽的。因此,當代研究生國畫創作教學比任何時候更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生的個體化與社會現實環境緊密相連,在自我構建和外界流行文化影響下共同發展。這種自我構建的人格特征成為他們創造個人當代水墨語言的基礎。研究生依靠不成熟的認知使用妥協或者遠離傳統文化的方式向外尋找和建立自我語言。他們吸納影視、動漫內容,或模仿網絡游戲場景等等,這些來自他們成長環境而誕生的創作語匯,體現了他們在創造“新我”或者潛意識希望按照心理描繪的模樣成長。這給研究生國畫創作教學帶來新思考,美術創作需要順應研究生的心理成長,幫助和維護他們的自信。對于成長的青年研究生來說,來自身體的美學自信則是青年研究生本體自信的第一來源,美能改善他們的精神面貌和狀態。青年研究生接受來自自身身體健康美麗的積極信息,在美學暗示下加強自我心理系統的完善和抗崩潰能力。研究生創作教學應該順應研究生的青春心理發展特點,通過建立自身本體的美學自信,塑造健康美麗自信的人格形象,并以此為契機,建立對自身民族的審美欣賞和文化自信,以美學自信建立文化自信,塑造健康人格。
流行文化是大眾文化,其對大眾的迎合性具有魅俗、物質化、膚淺等特征。與流行文化鮮活的特性相比,傳統藝術缺乏活潑的形式變化。青年研究生因喜歡流行文化而忽略其世俗特點。因此,國畫創作教學在青年與流行文化庸俗審美同質化的問題上遇到極大挑戰,這迫使國畫創作教學對自身進行反思。
研究生國畫創作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獨立創新精神、具有良好品德、健康的人。其中,獨立能力是研究生個體化進程中的重要能力。通過提問和反思,引導研究生思考流行文化現象,建立判斷準則和行為標準,引導學生建立審美標準和道德底線,規范自身言行舉止,提升獨立思考判斷力。反思和提問是培養研究生學會獨立分析社會文化現象的能力和方式,同時也是藝術批評的重要手段。通過討論開展藝術批評,讓研究生辨析流行風潮,形成文化過濾。“藝術批評是關于藝術的探討或著述,我們這做,是因為我們想知道藝術作品的意義和重要性。”因此國畫創作教學以藝術批評方式引導研究生觀察思考、剖析流行文化,探討流行現象的符號特征、意義和價值,從藝術背景、文化內涵、視覺形式、高科技運用等綜合方面對流行文化進行剖析,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認知,降低與流行文化的同質化傾向。提問反思方式形成研究生個體由內而外引發的文化思辨,培養其辨析力。
流行文化直觀顯示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吃喝玩樂永遠都是流行文化的主題和出發點,因此流行文化與泛物質、泛精神生活緊密相連,而商業經濟、時代生活使流行文化與金錢物質融為一體,“美”被消費成為高端時尚的物質需求。因此,國畫創作教學只有從美術文化的穩定立場,以自身的文化自信和審美追求才能引導研究生體悟超越物質生活的自由高尚美。
研究生國畫創作教學需要從審美的精神層面引導學生對美進行體悟和內化,創作教學需要用經典取代膚淺,用名畫代替漫畫,用高尚抵制庸俗,形成文化過濾;從生活或物質層面解釋“美”的內涵和價值,通過物質特征的審美釋義,引導研究生在更高的精神層面去看待生活和世界,讓其認識到藝術與物質生活的密切關系同時,也應該具有超越物質生活的自由藝術精神或心境,這是一種藝術素養。“學校美育的目的,不是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而是培養感性認識和人文素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國畫創作教學在商業物質性的流行文化以及視覺藝術審美形式中,以超越現實生活的藝術姿態引導青年研究生提升自我修養,提升對美的感悟力,體會藝術的自由境界,并在現實與幻想的糅合中實現人生的自由境界。國畫創作教學將藝術與物質生活的關系引向新的精神寄托并建立更高的生活理想。自由精神讓美變得深刻而有意義,同時也促進青年研究生建立健康美好的生活觀。
在科技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流行文化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文化信號,國畫創作教學需要引導青年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將美育與青年研究生的自我人格塑造相結合,引導青年建立健康自信、蓬勃向上的精神世界。
注釋:
①③唐宏峰,尹倩文.2017年中國藝術教育年度報告——中學篇[J].藝術評論,2019,(3):123-127.
②湯姆·安德森,馬菁汝,劉楠譯;為生活而藝術[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