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縈
(東南大學成賢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對于“美育”來說,其本質是讓學生能夠認知“美”,喜歡“美”,是進一步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提升的教育。美育教學能夠不斷陶冶學生自身的情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通過自身對外部信息的篩選之后了解什么是“真、善、美”,辨別什么是“丑、惡、假”,充分促進學生感受環境中的美、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豐富學生的思想認知,促進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效果,進而激勵學生積極、樂觀的探求有意義的人生。
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之下,將美育思想充分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當中,則能夠進一步打破傳統思政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生動性,促進學生更積極、主動的學習,轉變傳統思政教育教學課堂枯燥、無味的學習氛圍,提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除此之外,將美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學當中,還能夠促進學生正確的感受美,通過教學當中的美育內容進行引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提升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激勵學生更加積極而且主動的探索人生的目標及價值。
在高校思政課程當中融入美育思想,能夠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自身的審美教育,深入探究美育當中的理論核心以及深厚內涵,在充分展現美育獨有的精神本質的同時,促進美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進而不斷提升高校大學生的德育教育,讓學生在思想理念的指引之下感知身邊的美,了解周圍的美,不斷豐富高校大學生自身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精神動力,激發相互之間的認同感以及心靈上的共鳴效果,進而不斷探究自我人生的價值與意義。
高校大學生的思政教育過程當中,將美育充分結合、運用,則能夠有效地引導大學生正確的選擇自身的發展道路,抵御在發展過程當中所受到的不良影響,提升大學生對世間“非善惡”的辨別能力,自覺地去低于身邊的一些不良的言行舉止,進而激發大學生對于“真善美”的理解,促進大學生能夠在受教育過程當中樹立起更加積極、樂觀、陽光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不斷豐富自身所獨有的思想情感,塑造大學生更加健全而且良好的人格,豐富大學生對“美”的理解與體驗,進而激發大學生能夠在發展過程當中不斷探索更有價值的東西,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促進其內心都能夠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發展。
在高校的美育教育教學過程當中,思政教育可以說發揮著非常主導的作用。美育在整個課程當中往往會對思政教育有所忽視,這也就導致在后期的美育課程教學過程當中,通常將填鴨式、灌輸式以及訓導式作為整個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教學手段。高校的大學生在此時已經成了一種被動接受學習的重要個體,強制性的被接受所謂的“美育”專業理論與思想,難以達到心靈上的共鳴效果,導致美學教育成了被迫式被接受的學習,很難有所提升。而在高校的思政課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往往也沒能夠將美育理念融入其中。不僅僅思政目標當中缺乏對“美育”的設計,而且在整個思政教學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教學環境也相對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認同感相對較低,同時思政的內容之上缺乏對“美育”的融合運用,導致僅僅只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忽視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塑造。特別是目前高校就業率競爭壓力的提升,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整個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向,導致學校更加偏重對專業技能以及應試技巧上的培養,忽視了品德、思想和情感層面上的教育,更加難以將思政與美育之間進行融合,而促使二者之間彼此孤立的程度不斷加大。
高校在針對思政課程教學的時候,需要將“寓教于樂”充分融入課程的教學當中,也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而如果將“美育”充分融入其中,不僅僅能夠通過“美學”來進一步對思政教學的實踐活動進行豐富,而且還能夠盡可能地規避思政課程教學形式的單一化。但是在現實的高校思政課程教學當中,卻存在“片面認知主義”這一現象,這一觀點認為“對道德的認知,就會轉變成道德的素養”。由此,在課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過度注重對價值的判斷,而進一步忽視了對審美情感上的建立,并且將“美育”融合教學這一導向逐漸表面化。在高校的美育課程教育教學過程當中,缺乏高校思政理念的指引同樣普遍,許多教育教學者在整個思政教學當中過度強調書本上的知識和內容,而對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視度較弱,對學生自身的品德構架與行為教育缺失,這也導致美育課程教學難以與高校的思政教學形式有效融合,進而嚴重阻礙了學生后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不管是針對高校學生的美育教育還是思政教育,都不可規避周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由于受到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各方面帶來的環境影響,對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取向、人格塑造等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社會層面來說,在社會當中,許多不良的思想,會對學生自身的價值判斷與思想行為帶來嚴重的負擔和影響,會誘發學生思想上出現相應的偏差,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會阻礙學生對美育感悟的升華和認知;從學校這一層面來說,許多學校在教育教學方向的選擇上有所不同,有的重視理論而輕視技能,有的注重技能而輕視理論等等,這些都會導致在整個過程當中缺乏人文主義的建設,而且在校園文化的塑造上相對比較滯后,影響了后期學生思想理念上的提升和發展;從家庭層面上來說,許多家長迫于自身生活上的壓力,難以有效集中精力對學生開展更為優越的家庭教育,這就導致了學生缺乏人格指引和塑造。由此可以看出,學校、社會與家庭三個不同因素,都會對學生后期的學習帶來重要的影響,如果三者難以共同推進,則會在很大程度之上阻礙學生的發展,影響思政教育與美育之間的融合,進而很難提升整體的課程教學效果。
在現當代的高校當中,需要在教育中始終堅持和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路徑,不斷增強課程美學教育理念的創新和發展,與高校思政相融合,順應思政教學的發展趨勢與方向,促進美育課程教學與思政課程教學的高度融合,進而創新教學理念與方法。在高校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開展過程當中,還應當不斷融入現實生活當中具有典型性的模范事跡或者是相關案例,將情境教育教學方式與道德模仿、榜樣等相互融合,進而對學生展開思想上和行為上的引導,激發學生深入感受模范代表人物的魅力,感受其所展現出來的偉大力量,不斷提升高校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以及道德品質等等。除此之外,對于高校來說,還應當更加積極地提升美育課程教學方面的資金投入,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并且進一步深入挖掘美學理論當中所存在的價值內容,提升美育體系的構建與完善,進而豐富高校當中的文化氛圍,促進高校思政教育不斷與美育教育至今的融合,保障學生能夠在學校當中受到個性的教育,進而不斷滿足自身各方面的學習需求。
在高校當中,應當始終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課程教學當中,全面掌控思政課程教育教學的總體目標,并且針對學生德育工作的現實要求,有效落實美育課程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提升高校校園德育教學的感染力,促進學生與師生之間能夠更加有效的互動與溝通,不斷提升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德育個性化的發展。高校還應當不斷發揮美育獨有的教育優勢,進一步開拓德育課程教育教學方式和方法,通過教育者表述出美的語言來進一步調動大學生自身的學習熱情,并且通過外部“美”的事物來進一步引導和影響大學生自身的思想,促進高校思政與美育之間的高校融合。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還可以結合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進一步拓展課程教育教學的方式和方法,運用新媒體這一技術的優勢進一步促進高校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將傳統的美學理論融入思政教學當中,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感知美與體驗美,促進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于新時期背景下美育與高校思政之間的融合而言,需要借助于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資源,通過課堂的教學與課外的實踐實現教育教學工作。高校在整個教學當中,需要將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內容充分融入現代的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進而不斷打破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束縛,運用現代化的互聯網技術表現的優勢,開創新時代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將社會、家庭和學校進行密切相連,開拓美育教育的傳播。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一些相關的文化建設活動,來要求社會的企業、學生的家長等等參與到學校的活動當中,提升學生參與比賽的熱情,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家長等都能夠從活動當中感受到美的意義,為后期的教育打下基礎。另外,還可以組織高校學生到一些文化館、愛國主義基地等等進行學習,親身感受偉人的壯舉,豐富自己的感知與認知,讓學生能夠在后期自主學習美學相關知識。
綜上所述,美育與高校思政教學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系,將其有效融合,才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時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