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姜家園小學 趙 潔
“學展點練”是以學習者為主、教師引導為輔的新型教學模式,它給學習者提供了自主學習與學習成果展示的良好平臺,也發揮了老師在課堂過程中的引領功能,從而促使課堂環境出現了實質性變化,有效消除傳統課堂的弊端。顧名思義,“學展點練”的教學模式主要可以分為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展示與師生互動、精講點撥、專項訓練等四個環節。該教學模式以突出廣大學生的學習主體為主要教學特點,給學生創造了獨立參與思考、自主參與學習的自由空間,培養廣大學生的基礎數學知識創新能力與產生學習實踐能力的關鍵同時也在優化課堂教學,對學生數學學習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接下來,本文將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研究“學展點練”模式在小學數學課程中的實際運用情況。
為順利高效地深入實施“學展點練”課程教學模式,提高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質量,教師們就需要盡快建立一套符合“學展點練”課程教學模式建設要求的新一代課程管理創新機制。第一,管理機制。教師必須明確課堂秩序、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嚴格約束并管理學生在課堂上的言行舉止,以避免課堂教學混亂無序。第二,激勵機制。教師以公平、公正原則建立激勵機制,帶動學生學習,保持學生學習的動力。第三,考核評價機制。教師構建了過程性考核評估的機制,通過考核評估“學展點練”課程的開展成效、學生的學習效果,以提高評估結論的客觀性、全面性。同時,教師從考核評價結果分析中獲得有益的經驗、教訓,找出問題癥結,完善“學展點練”教學模式。
教師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分類,并將全班學生分組成能力均衡的若干個學習組。分組時,為了減少學生的抵觸情緒,同時兼顧到學生意愿,教師合理調節學習組織,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充分鼓勵學生參與,通過合作方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獨立、協作等能力。
與傳統課堂相比,“學展點練”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學設計和教學經驗還不夠成熟。為此,要求教師深入解讀課程標準,了解學情,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內涵,預設課堂,規劃各個教學環節,讓“學”“展”“點”“練”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環環相扣,滿足教學需要。
“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以訓練學生的基本數學知識與綜合能力為教育總目標,但分攤在不同單元、各個課程,對教育目標也有具體規定,這就需要由老師確定每一節課的教育目標,以該目標為導向有組織、有計劃地展開課堂教學,減少學生操作體驗的盲目性。
“學”是首要環節,也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所謂的“學”,指的是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自發學習,初步了解課程的大致內容,思考相關知識點的生成、表達方式和相互聯系等,并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分為兩方面,主要以課前預習與課堂練習為主,由老師利用以上兩部分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主動掌握。
1.課前預習。做好課前準備是主要教學組成的一部分,老師課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預習任務。由于小學生的自覺性、自律性不夠強,還不能專注地自主學習。為此,教師應積極改變預習方法,以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并指導學生完成課前預習。首先,由老師通過教材內容設計幾個簡短的題目,讓學生找出問題的正確答案;然后,由老師針對數學課程內容制作微課視頻,并將重難點知識納入內容,布置測試題,借視頻指導學生自主預習;最后,教師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布置一些貼合實際的實踐性預習任務,借活動激趣。學生接到預習任務后,對課程會產生極大興趣,也就更加積極、專注地進行課前預習。隨著預習任務的逐步完成,學生了解了當節課的學習內容,明確了自身不理解的內容或疑難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做好聽課準備。
2.課堂學習。課堂學習,主要處理學生課前預習的遺留問題。在這一環節,老師讓學生以學習小組方式合作探索、反思與分析問題,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的第二個平臺。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質疑,發生激烈的思維碰撞,形成關于數學問題的深層次認知,從而有所習得、有所收獲。課堂一開始,各小組學生在教師安排下圍坐在一起,相互闡述自己的預習情況,提出自己的疑難問題,供大家共同探討解決。
“展”指的是學生在展出自己或組織的學習成果時,與其他學生交流、分享、借鑒,進一步優化學習成效。“學展點練”教學模式下,教師在課堂上預留出一段時間用于學生展示交流,為學生提供表現與解惑的機會。一方面,在展示交流活動中,學生展現了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把領悟的數學學習方法分享給其他同學;另一方面,學生表達自己的知識疑惑,與其他學生相互交流、討論,請教教師,解決學習困難。比如:在“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的合作練習中,在學生獨立練習后,由老師安排學生展示分組合作練習結果。各組學生指出了二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但是都不夠全面。聽過其他組的成果匯報后,各組學生明白了本組的不足,補充了遺漏之處,收獲頗豐;同時,有的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教師組織各組圍繞普遍疑惑進行小組間討論,指導學生自主解答。
“點”指的是教師針對課程重難點知識和學生疑惑精講點撥,指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同時點評學生的展示交流成果和表現。新課改后,數學課堂教學雖然強調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但是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匱乏,還不能完全脫離教師而獨立學習,需要教師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指導。
在此環節中,教師的教學任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精講。用簡單明了的語言著重講解本節數學課的重難點知識,突出該節課的主要內容。第二,點撥。針對學生疑惑點撥指正,消除學生困惑,為學生掃清學習障礙。第三,點評。客觀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表現,肯定優異表現,指出不足,使學生對自身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有一個整體認識。經過前一環節的展示,教師基本了解了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掌握了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在精講點撥環節,教師針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知識講解。
因此,在講授六年級上冊中“比”這一知識點時,老師可用設置問題的方式導入,讓學生思考比的含義以及比與除法的關系、比與分數有哪些關聯、比應該用什么樣的數學符號表現出來、比怎么使用等問題,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學會反思教材、合作交流,并逐一解決。針對學生的思考,老師進行適當點撥,學生就可以很快從教材中找到比的含義,以及比可以寫成“∶”形式等。由此可見,學習者不但能夠更透徹地了解比的概念,還能夠把比與分數、除法等數學知識有效聯結起來,從而形成良好的比的認識系統。
在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同時,習題訓練也至關重要。不過,僅僅依靠題海戰術并不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生也容易在枯燥的數學做題中產生厭煩情緒。因此,在布置習題時,老師就需要適時轉變思維,嘗試在習題中增加部分挑戰因子,如以獎勵形式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其更加主動地投入到習題練習中。
例如:在講授四年級上冊“整數四則混合運算”這節課后,老師就可以梳理課后的練習內容,并根據練習難度給各個習題設定分值,并給學生規定比如每周的學習時間,由學生在業余時間中自由選擇,在每周之后以分數高的學生為優勝者,并給予相應小獎勵。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習者的練習積極性,把被動訓練有效轉化成主動訓練。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采用“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改革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具體要求,利于改善課堂教學現狀。在教學中,教師積極嘗試采用這種教學模式,不斷總結歸納相關的實施經驗和教學教訓,使“學展點練”教學模式更好地運用于數學教學,促進數學教學水平持續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適應“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的運用要求,多路徑拓展新型教學形式,保障“學展點練”教學模式發揮出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