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花
(平潭縣平潭嵐華中學,福建 福州 350400)
初中是學生養成各項基礎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在這一時期的美術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不僅能夠深化學生對美術理論知識的認知,同時還能夠在此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審美能力和感性思維,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在當前的初中美術課程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將大部分的教育經歷放在了學生的繪畫技法的培養上,忽略了德育對學生美術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創新美術課程教學形式,實現德育在美術課程中的有效滲透是極為重要的。
初中美術教材內容豐富,每本教材都有一個核心教學主題,并圍繞主題補充多種教學內容,如圍繞色彩展開筆畫、水墨畫、臉譜等內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習慣于將教材分開,教學重點完全放在每一章或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上,導致學生無法將美術教材的全部內容聯系起來,無法圍繞核心主題拓展美術知識的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對藝術知識的理解往往是單一和片面的。他們在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時,往往顧此失彼。他們不能從色彩、造型、線條等方面全面欣賞和創作藝術作品。
在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著批判者和領導者的角色。教師不僅主導著課堂教學,而且深刻地影響著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意識往往受到壓抑,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他們總是害怕說錯話、答錯答案。“理論講述+臨摹練習”的教學方法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而且會嚴重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美術課程知識的興趣。教師只有在尊重學生個性和思維發展的基礎上,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才能培養出符合當前社會和國家教育要求的新時期優秀學生。
藝術史上偉大的藝術作品不僅表現了作者高超的技藝,而且表現了作者強烈的情感和獨特的個性,充滿了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些作品已成為作者思想與經驗的結合,堪稱經典。因此,學生在美術課程中不僅要學習色彩、構圖等藝術理論知識,還要學習繪畫、臨摹等技能知識,還要學會用藝術表達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個性,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但在傳統的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重視技能教學和知識教學,忽視了對學生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的培養。學生不能通過創作來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和個性,對藝術的理解往往處于膚淺階段。他們只能通過理論和技巧來欣賞藝術作品。這種問題導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難以得到有效發展。
學習評價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科學的學習評價,學生才能了解自己在藝術學習中的不足,教師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水平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然而,受美術教學形式和教師自身教學理念的限制,初中美術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法往往過于抽象,并缺乏系統性,多注重對技能和知識的評價,忽視對學生個人思想道德素養發展的評價,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評價較少,對學生藝術情感理解能力關注度不夠。因此,教師往往只能了解學生對美術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不能了解學生在創造力和想象力方面的表現。因此,應進一步完善美術學習評價體系,推動學生們美術核心素養和思想道德素養的發展。
在開展初中美術德育教育工作時,教師應重視美術課程實踐對學生的教育作用。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美術課程相比,以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基礎的“體驗式”學習活動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對美術課程知識的理解也會逐步提高。因此,初中美術教師可以通過課程實踐的方式開展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運用美育資源滲透德育的根本目的。
以筆者的課程教學活動為例,在引導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知識的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我組織學生在臨近國慶節時開展“我和我的祖國”美術課程實踐活動,通過參觀、展覽、制作等多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并促進學生將所學的藝術知識應用于實踐。在實際活動中,學生們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祖國和家鄉。此外,許多學生自發組織制作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手抄報紙和黑板報。通過這樣的課程實踐活動,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在培養藝術審美能力的過程中,形成了學生對愛國主義和革命精神的進一步理解和認識,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質的同步發展。
目前,許多初中美術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繪畫技能上,導致許多初中生對美術課程內容的認識僅限于“畫”的觀念。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重點往往是個人專業技能的不斷積累,對思想道德知識的重視不夠。許多初中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認為德育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工作,與美術課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及時轉變美術教學的思路,重視美育資源在德育中的作用。
以筆者的課程教學活動為例,在制定課程實踐計劃的過程中,結合當地美術館開展的展覽活動,為學生安排了“參加美術展覽”的實踐作業,并組織學生參觀了我校周邊美術館的紅色作品,感受民族文化力量,同時對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紅色藝術家的這些優秀作品所所包含的藝術性形成了清晰的認識。學生在欣賞這些作品的過程中,能深刻體會到藝術作品的藝術性和其中蘊含的革命人文情懷。美術實踐課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當前初中美術課程教育過程中,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有效整合可以有效拓展美育德育教學資源的作用。這是因為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課程知識能以視聽化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直觀的圖片、音像的影響下,對課程知識形成進一步的認知,從而擴大德育內容的影響力。
以筆者的教學活動為例,為了加強學生的歷史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在引導學生學習青銅器的審美知識時,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電影《孔子》中的部分內容。在欣賞影片的過程中,我把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主要作品告訴了學生,這樣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過程中,可以對傳統文化形成進一步的認知,從而形成歷史認同和文化認同。這門課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在德育背景下,教師應引導學生捕捉藝術作品的細節,形成純粹的藝術感受。這種最初的藝術感覺是最強烈和最重要的。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從而創造一個更高效的初中美術課堂。當學生對藝術作品形成深刻的品味時,他們會在腦海中產生一些對藝術作品的獨到見解。教師應鼓勵學生準確地表達自己的第一感受,進而加深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春”的藝術作品時,教師可以先在多媒體上為學生播放“春”的國畫,如王成喜的《春》、吳冠中的《溪》,讓學生欣賞藝術祖作品。藝術鑒賞活動最重要的部分是鼓勵學生在看到這兩件藝術作品時表達自己最初的感受。一些初中生會被藝術作品中的梅花深深吸引,覺得這些梅花很美,感覺與春天的主體一致。還有一些初中生看到小溪、柳樹就好像春暖花開了。之后,老師可以向學生講解這兩幅畫的深層含義。畫家借“梅花盛開”迎春,梅花主要扮演報春的角色。
綜上,在新課改工作不斷深化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的以學生繪畫技巧發展為主要教學目標的初中美術課程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課程教學活動中轉變課程教學思想,以學生的美術專業技能和思想道德素養、美學審美素養為課程教學重點,通過組織課程欣賞活動、構建課程學習情境、優化美術課程內容的方式,提高學生在美術課程中的參與度,使學生在學習美術課程知識的過程中,能夠立足于實際生活,思考不同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思想道德價值,從而形成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為學生個人今后的發展與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