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學 陳平生
教學管理包括教學計劃管理、教學組織管理、教學進度管理、教學質量管理等多個基本環節。與時俱進是對教學管理的基本要求。教育部考試中心制定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2020年1月發布)是新時期高考評價的規范性文件,對學校教學活動的開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學校從教考和諧的角度出發,應積極探索高考評價體系下的教學管理模式。
最新發布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從高考評價層面對新高考改革做了要求。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點。
首先,“一核”。“一核”指的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包括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三點內容。立德樹人是高考的育人目標,服務選才指的是高考的人才選拔功能,而引導教學則強調了高考的教學導向作用。高考核心功能的三大內容具有密切的聯系,立德樹人是服務選才與引導教學的出發點,而服務選才與引導教學則是踐行立德樹人的重要手段。其次,“四層”。“四層”指的是高考的考查內容,包括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以及必備知識四點內容。“四層”明確了高考的命題方向。高考命題的內容,既要體現出學科的核心價值,也要做好知識體系、關鍵能力以及學科素養的考查,凸顯考查內容的全面性與層次性。最后,“四翼”。“四翼”指的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包括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以及創新性四點內容。“四翼”為高考的命題形式提供了依據。高考命題既要重視基礎知識點的考查,也要將知識點融入知識體系中,同時,更要從當代人才培養需求的角度出發,凸顯試題的應用性與創新性。
當前,《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作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綱領性文件,從“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三個角度回答了高考本源性問題,不僅為高考命題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高中教學的改革發展提供了實踐指南。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將立德樹人作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受升學壓力的影響,以往的教學管理存在嚴重的應試特點,僅僅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很好地做到立德樹人。因此,《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下的教學管理模式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并從以下三點采取好措施,首先,注重轉變教學管理理念。什么樣的教學管理理念決定了什么樣的教學管理模式。教師要以立德樹人為教學管理理念,將學生的道德培育與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管理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其次,注重發掘課程德育價值。立德樹人以德育為基礎性內容,而隨著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以思政課為主體的德育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德育的需求。任課教師要善于發掘所授課程中的德育元素,強化文化課程在德育中的協同作用。最后,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綜合素質評價是新高考改革的重點內容,綜合素質評價突破了傳統課程評價的局限性,更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管理同樣要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全面反映學生各階段的學習表現,讓學生對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情況有深入的把握和準確的了解。
進入21世紀以來,核心素養的育人價值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歐盟、新加坡、日本等先后提出了學生核心素養體系。2016年,北師大課題組從我國學生的學習、發展出發,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系,融文化基礎、個人發展以及社會參與于一體,分為6個主要方面和18個關鍵點,為當前的課程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核心素養具有整體性和學科性相結合的特征,從整體性的角度而言,所有課程均需要將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作為育人目標,從學科性的角度而言,不同學科教育內容、教育任務有別,核心素養的具體構成也有一定的差異性。以高中數學課程為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概括的考查內容“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以及必備知識”正是核心素養的體現。因此,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教學管理模式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借助教學管理,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發展,增強高考的教學引導功能。
傳統的教育理論將教學活動視作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質量的發展與提升,必須依托于教學活動的完善。以往的教學模式多為教師主導的講授式模式,相應地,教學管理也以教師為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建構主義理論由皮亞杰等心理學家所提出,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支架理論為依托的新型教育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將課堂教學視作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要求發揮高考的教學引導功能,因此,在教學管理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首先,改進教學方法。推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重塑課堂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使教師從課程的講解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輔助者。比如,實施“導學反饋、互動研討、訓練拓展的“五環雙優”課堂教學模式。圍繞課程教學內容設置具有探索性與發散性的學習任務,借助導學案等形式來驅動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其次,推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設置為學生的內部交流提供機會,在強化自主學習效果中具有突出的作用。為避免學習小組中出現濫竽充數的現象,學習小組內部應科學分工,以常態化的分工明確每個組員的責任,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借助例會制度、學習經驗分享制度、課題研究制度等來驅動小組學生的自主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學質量管理是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基于《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教學管理模式建設同樣要重視教學質量的控制,而借助質量控制量規來提升教學質量管理的精準性則是當前教學質量控制的重點內容。首先,選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評價指標的選取要具有全面性,和課程的學習內容以及具體學習要求深度銜接起來,使依托評價指標的教學質量評價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表現。同時,評價指標的選取需要和學生的發展階段、學習的內容以及外部學習環境緊密銜接起來,這樣才能保證教學質量評價與時俱進。其次,建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評價指標包括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項目化學習的一級指標主要有學習態度、學習表現、學習成果、綜合素質四點內容,二級指標是一級指標的細化,如學習態度包括課堂專注度、回答問題積極性等,學習表現有項目學習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就指標權重設計而言,要從教學質量評價實施要求出發,賦予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相應的權重。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能夠為教師乃至學校、教育行政部門開展教學質量評價提供依據。最后,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活動。從評價結果暴露出來的問題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地調整教學活動,持續性提高教學效能。
教師是教學管理的重要對象,《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教學引導為高考的核心功能之一,給教學管理工作帶來了新要求。因此,必須以師資建設為教學管理模式創新的保障。首先,構建教師學習共同體。學習型組織理論是知識經濟時代組織建設的重要理論,由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教授彼得·圣吉于19世紀90年代提出。學習型組織的真諦是活出生命的價值,追求的是學習本質的意義,與個人相比,團體學習的效果更為顯著。因此,要從高考的教學引導功能出發,構建教師共同體,發揮好教研組在教師共同體建設中的作用。其次,注重教師專業發展。專業學習是教師成長的核心內容,也是師資隊伍建設的主要途徑。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新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特別是信息時代的到來,為線上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撐,教師要學習微課教學、直播教學等新型的教學方式,最大限度地豐富課程教學的手段。最后,完善素質模型。素質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最初為美國政府挑選外交官的甄別標準。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素質模型的應用范圍日趨廣泛,成為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依據。可將教學管理納入素質模型中。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出臺,既為教育事業的開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現行的高考評價體系下,傳統的教學管理越來越難以滿足學生培養的需求,對此,必須深入解讀《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內容,圍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核”“四層”“四翼”,從立德樹人、核心素養、自主學習、質量控制、師資建設五個角度構建新的教學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