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設(百色學院)
農業電子商務泛指涉農電商,一般包括農產品、農資、消費品、再生資源四類電商。近年來,隨著4G 通信、交通、郵政快遞下鄉等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農業電子商務得到迅猛發展,全國許多區域已經初步嘗試建立覆蓋縣、鄉、村三級電商示范網點,電商下鄉已成為目前電商發展的新風口和淘金地。農業電子商務的興起,極大地拉動了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鄉,改變了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有效促進了農村農產品和生活消費品的流通,對農業增值農民增收起到了助推作用。在農村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中,農業電子商務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農村電商不斷創新發展模式,電商扶貧已完全覆蓋國家級貧困縣,電子商務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成效顯著,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我國農業電子商務正由市場培育期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加快轉型升級。
2019 年我國網民規模達到9.04 億人,其中2.55 億人為農村網民,占總體的28.2%,增長3308 萬人,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46.2%,同比提升7.8%。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差異進一步縮小5.9%。
2019 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 萬億元,同比增長19.1%,占全國網絡零售總額的16.1%。其中服裝鞋帽針紡織品、日用品和糧油食品零售額占居前三位,煙酒、建筑及裝潢材料和飲料占零售商品銷售額增速前三位。
隨著“快遞下鄉”“郵政在鄉”工程逐步實施,快遞服務覆蓋城鄉,進一步向村一級延伸,郵政普遍服務逐步提升可及性、均衡性。目前,全國直通的郵建制村達到55.6 萬個,布局3 萬多個鄉村快遞網點、6.3 萬多個鄉村公共取送點,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達到96.6%。2019 年共投放150 億件涉農快遞,占當年全國快遞業務總量的20%以上,支撐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超過8700 億元
農村網絡、物流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農民的電商意識和應用能力不斷提升,農業電子商務助力農產品上行、農民增收效果顯著。2019 年全國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3975 億元,增速27.0%,增速高于全國網上零售額10.6%。其中,休閑食品、茶葉、滋補食品零售額位居前三,銷售額權重分別為24.9%、12.0%和11.8%;增速前三位的品類分別為水果(53.2%)、肉禽蛋(39.4%)、奶類(37.5%)。
連續六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明確提出發展農村電商。其中,2019 年中央一號文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繼續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并將縣鄉村物流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等作為“村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推動。
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連續多年快于城鎮,農業部門網購消費增速逐漸超越城鎮。同時,越來越多農村居民觸網,農村網購規模持續擴大,成為農村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各大電商平臺加大力度開發下沉市場,進一步挖掘涉農商品品質、品牌、需求潛力。農村下沉市場消費結構特點正從“金字塔”模式(以低端商品為主)向“橄欖型”(高品質、中高端消費)形態發展。下沉市場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消費者多樣化、品質化的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消費升級趨勢明顯。
目前我國農業電子商務已步入專業化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全國各地正陸續誕生“電商縣”“電商鎮”“電商村”,電子商務促進各地產業的效果顯現,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出現。農業電子商務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角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無中生有模式”創造本地新興產業和“產業再造模式”推動本地產業提質升級,有力地激活了當地產業活力,重獲競爭優勢并催生了諸多關聯產業,使當地農村地區收入劇增。農業電子商務助力傳統輕工業和手工業等產業要素集聚,產業競爭優勢再造,有效帶動農村地區產業興旺和區域增收。
電子商務有效疏通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障礙,為農產品上行拓展了通道,創造的大量有效需求反過來刺激農業規模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品質化管理、標準化發展,延伸價值鏈,賦能農業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電商企業+農產品產業化成為潮流,電商業務布局向農產品供應鏈前端持續延伸,革新農業生產方式,構建完整的農業產業鏈。如“多多農園”項目,以“山村直連小區”模式和“農貨智能處理系統”,構建“貧困戶+當地特色農產品”,集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模式,解決了貧困地區的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銷售問題。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優質、特色農產品消費逐步提升,衍生出綠色、有機、營養、保健等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優質特色農產品被打造成品牌網貨,走向國內國際市場。農產品電商的升級發展同時帶動了農產品銷售領域的分級、包裝、預冷、初加工及配送等供應鏈體系的擴展和完善。
自2014 年起至2019 年,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持續推進,始終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該項工作的其中一個成效表現為“一個全覆蓋”,即政策支持的范圍對全國832 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全面覆蓋。2019 年,全國832 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線上零售額1489.9 億元,同比增長18.5%(商務大數據)。
目前社交、內容、直播電商借助內容平臺和社交平臺,通過分銷、分享、制作、內容等方式,使傳統電子商務模式的迭代發展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形成了農業電子商務的新業態。直播電商模式有效助力農產品上行,短視頻平臺的崛起進一步填平城鄉之間的“信息鴻溝”,智能手機變成農民手中的“新農具”。社交電商擁有體驗式購買、銷售場景豐富、用戶主動分享的獨特優勢,用戶作為購買者同時也是推薦者被年輕人廣泛接受。
我國快遞物流產業發展至今,農村快遞迅猛增長,成為行業發展新的增長點。但總體來講,我國鄉村物流體系發展狀態還處于初級階段。農村地區仍有74.9%的村(屯)沒有農村電商配送站點,居民收發快遞極不方便、快遞費用較高,“家門口收發貨”的基本要求無法滿足。“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配送難題使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受阻。
目前我國農村電商“從無到有”,實現了農產品上行和工業品下行雙向流通的基本局面。但是全國90%的淘寶村分布在工業基礎較好的中、東部省份,表明農產品線上零售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而農產品上行“從有到優”存在一定的瓶頸制約。農業生產經營狀態高度分散,網銷農產品存在品控能力較弱、生產組織化標準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等問題。目前運行的農業合作社等形式大多組織薄弱、制度不完善、農產品基本由小規模種植戶提供。電商平臺、農業合作社與農民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太完善。農產品電商平臺投資周期長與個體農戶投機性心理之間存在矛盾,使種植基地和農產品電商合作僅限于定向采購,缺乏長期穩定協同式的上下游戰略合作關系。農產品電商支撐服務體系和配套設施仍有待完善。
多數村級電商服務站點維持資金主要來自政府及社會各方的資助,尚未實現自我發展循環機制;農村電商服務業態單一,缺乏可持續的自我造血能力,農業電子商務面臨可持續發展、農村電商人才嚴重匱乏等主要問題。農業從業者文化教育水平較低,小學和初中人員比較集中,認知、接受生產經營新理念較為緩慢,應用新技術的能力較弱,大多數農業從業者難以達到電子商務從業要求。農村電商市場亟待規范化,網絡直播對農業電子商務來講是把雙刃劍,在為農產品廣開銷路的同時,農產品的品質也引起特別關注。
近年來農業電子商務在精準扶貧、鄉村振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工業品下鄉、農產品上行打通了屏障,對農村地區增收、拉動農村經濟增長、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提升農村消費結構升級、促進我國經濟雙循環等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建議有關部門繼續保持農業電子商務相關支持政策;出臺鼓勵農業電子商務的產業政策;充實農村電商人才政策;優先支持5G 等新基建在農村的示范項目;圍繞鄉村振興規劃優先推進農業電子商務可持續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