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宏(西安財經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然而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的,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制約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綠色發展,十九大明確提出要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在這一背景下,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金融體系成為當前迫切任務。綠色信貸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綠色轉型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綠色信貸作為一種新型融資模式,不確定性較大、風險較高,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的發展狀況,從而推動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我國綠色信貸產生于20 世紀90 年代,2007 年《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正式提出綠色信貸政策,奠定了我國綠色信貸制度的政策基礎。此后,2012 年、2016年和2018 年國家分別頒布了《綠色信貸指引》《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綠色信貸業績評價的通知》等一系列相關政策,為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指出了詳細的方法。由此可見,我國綠色信貸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切實提升了實體經濟綠色增長水平和效率。
隨著綠色信貸政策制度不斷完善,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業務積極性不斷提高,我國綠色信貸規模逐步增長。根據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和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13年末我國21 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5.2 萬億元,2020年末我國21 家主要銀行機構綠色信貸余額增加至11.5 萬億元。截至2020 年6 月末,我國綠色信貸余額居世界第一位,綠色債券存量規模居世界第二位。
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研發了一系列綠色信貸產品,在產品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產品主要分為能效與清潔能源融資、綠色權益融資、綠色裝備供應鏈融資、綠色零售和非信貸產品5 類。興業、浦發、農業、華夏、南京、光大、招商等7 家銀行大力創新綠色信貸產品,產品種類已涵蓋以上5 類。中國、工商、建設、交通、中信、寧波等6 家銀行的綠色信貸產品以能效與清潔能源融資為主,目前正在探索其他類型產品。
當前我國雖出臺了有關綠色信貸的環境法律,但相關文件大都是建設性、指導性意見,未明確劃分商業銀行、信貸企業和環保部門的責任和法律義務。同時,現有法律法規缺乏強有力的法律效力和有效約束性,懲罰性措施未能在立法層面全面落實,成為制約綠色信貸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對于存在違背綠色信貸政策的行為,有關部門缺乏相關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和處罰,我國綠色信貸將出現無序與混亂的發展局面。
綠色信貸的發展離不開商業銀行、信貸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充分溝通。由于信息披露和溝通機制的不完善,信息不對稱問題更加突出。一方面,由于政府部門并未強制規定企業環境信息的披露范圍,企業信息披露缺乏主動性,易出現選擇性隱瞞、虛報等問題。另一方面,環保部門和銀行屬于不同的部門,環保部門提供給商業銀行的企業環保信息數據存在標準不統一、更新不及時等問題,給商業銀行進行綠色信貸業務的決策管理帶來巨大風險。
我國從2007 年開始發布了一系列促進綠色信貸發展的指導性文件,但尚未明確分類標準和環境評級標準,也未具體說明實施綠色信貸的操作流程。目前我國綠色信貸缺乏具體統一的實施標準,大多數商業銀行的綠色信貸政策僅僅停留在表面,相關的內部實施細則難以制定。商業銀行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會制定符合自身利益和發展的綠色信貸規范體系,執行標準的不統一容易引起銀行之間的不良競爭,出現綠色信貸質量普遍較低等問題。
綠色信貸業務的各個環節離不開金融、產業政策以及環境科學等多方面知識,需要熟悉環保政策,懂得信貸風險管理,同時具備金融行業從業經驗和環境科學教育背景的復合型人才。當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性專業人才充足,但綠色信貸相關專業能力不足,目前設立專門綠色信貸組織部門的僅有國有商業銀行、興業銀行等少數銀行,其他多數銀行由其他部門人員兼職管理綠色信貸業務,對涉及環境生態的項目風險評估能力有限,給綠色信貸經營管理帶來了難度。
綠色環保項目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性,要想促進綠色環保項目的實施和發展,需要建立健全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激勵機制?,F階段,我國綠色信貸業務尚未建立穩定完善的政策激勵機制。一方面,我國環保產業發展政策中的少數財稅激勵措施僅針對借款企業,商業銀行缺乏參與綠色信貸業務的驅動力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商業銀行長期以傳統經濟指標作為核心業績考核指標,環保類指標績效權重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業銀行對綠色環保項目的重視程度。
完善的綠色信貸法律體系是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的基礎。因此,我國要發展好綠色信貸,必須立法強化各經濟主體的環境責任。一方面要完善我國的環保立法,制定合理嚴格的節能減排標準,對高污染企業要加大懲治力度,產生的污染要追究責任主體,提高企業的違法成本。另一方面完善商業銀行承擔的責任,商業銀行貸款給企業后,若貸款企業出現環境污染問題,商業銀行應承擔連帶責任。
應完善信息溝通機制,確保商業銀行能有序規范運作綠色信貸業務。第一,完善企業環境的信息披露制度,嚴格要求企業進行定期的信息披露。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定期開展綠色信貸的全面評估工作,充分披露綠色信貸發展情況。第二,商業銀行、各級政府以及環保部門間應建立環保數據共享機制,環保部門將整合后的環保信息傳達給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根據環保部門信息開展綠色信貸業務后,應將綠色信貸執行情況傳達給政府部門,政府部門根據信息調整相應政策,給予政策扶持。
我國應盡快建立統一的綠色信貸標準體系。第一,“赤道原則”是國際上先進的綠色準則,我國的綠色信貸監管體系應借鑒“赤道原則”,細化評估標準。第二,在借鑒“赤道原則”的基礎上,制定符合中國經濟發展狀況、可操作性強的綠色信貸統一實施標準,明確綠色信貸業務的貸前審核、貸中監管、貸后監督的一系列具體規定細則。第三,制定統一規范的節能減排標準,作為環保部門進行環境監督管理的依據。
當前開展綠色信貸業務缺乏復合型人才,因此要盡快建立綠色信貸人才培養機制。第一,定期培訓現有綠色信貸從業人員,提高從業人員對綠色信貸業務的理解,提升綠色信貸業務和專業能力。第二,積極引進高層次綠色信貸專業人才,構建一系列人才配套激勵措施。第三,商業銀行可與國內高校聯合培養綠色信貸相關人才,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和技能,滿足商業銀行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政府應綜合利用財政貼息、費用補貼、稅費優惠等多種政策方式支持銀行業發展綠色信貸。一方面,政府可以實施嚴格執行環保政策,對于符合綠色信貸要求的環保型企業可以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或貸款優惠;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應為實施綠色信貸的商業銀行提供補貼,滿足商業銀行正常利潤的獲取。此外,相關監管部門可定期評估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成果,對于積極開展綠色信貸業務且在一定階段內取得較好成績的商業銀行,給予一定的獎勵和信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