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平頂山職業技術學院)
如今,信息的傳播更加即時和多樣化,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搭乘新媒體的現場直播特快列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創造了新的機遇。互聯網和媒體構建的廣泛平臺打破了繼承和發行之間的界限,變成了共存的“雙面”。“直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模式是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趨勢所在,對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強大的互聯網平臺和新媒體的矩陣可以在較大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更廣泛、更持久的大眾傳播,也帶來了新的繼承群體,產生了新的繼承方法,并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新的活力。
結合網絡直播的發展現狀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及保護情況,能夠有效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直播融合為一體,在此基礎上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以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健康有效發展。
對于網絡直播的研究,國內還存在著一定差距,網絡直播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仍處于探索和發展階段,選擇這一對象來研究具有時效性。網絡直播技術的迅速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良好機遇,“直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模式是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趨勢所在,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播。
隨著5G 時代的到來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手機在很多方面整合了足夠多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電腦,使得網絡直播開始從電腦端向手機端轉移。這種轉變,給網絡直播帶來了更大的社會影響力和更多的可能,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接受網絡直播,國內也涌現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臺:傳統的老牌直播平臺,如YY、斗魚、虎牙、花椒,新晉的直播平臺,如抖音、快手,還有一些跨界加入直播行列的,如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京東,社交通信巨頭騰訊。從PC 到專用移動設備的實時模式。隨著網絡直播的不斷發展,網絡直播的內容也開始變得豐富多彩,用戶對于直播內容的多樣化需求也變得更加強烈;豐富多樣的直播內容和接地氣且互動性強的直播形式,改變了人們對傳統媒體的認知;草根、互動、開放的印象成了人們替代傳統直播給網絡直播貼上的新標簽;記憶著鮮活的文化基因、凝聚著人類的集體智慧和精神情感。然而,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眾化的特點,容易給人們一種“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宣傳推廣的過程中,要更加用心,在生產經營機制、文化經濟政策等方面要有一個系統的、長遠的規劃。然而,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們對物質滿足的渴望,使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所褪色。因此,喚醒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熱情,是網絡直播的歷史使命。
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活動開展以來,得到多個主流直播平臺的重視與支持,其參與主體越來越多,直播內容貼近生活且表現形式新穎,以多角度的表現形式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以網絡直播的形式直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各大直播平臺和網站也開始陸續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的行列,覆蓋人數達到了3000 萬之多。與此同時,光明日報、光明網也圍繞該主題進行了大型系列報道,覆蓋人數更是達到了1.7 億;花椒直播“傳承·匠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播”系列吸引了超過700 萬網友圍觀,網友點贊次數達到23萬之多,并為受益人帶來百萬元收入。除此之外,還有陌陌直播也吸引了大批網友,特別是不少年輕人開始對這些古老技藝感興趣,產生了相應的需求,過去不被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年輕人的注視下正在煥發新的生命力。更多的關注,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最好的動力。
1.直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
網絡直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新的載體,不過是最近兩三年的事,從2017 年推出相關直播活動開始到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形式主要還是以電視傳播為主,到目前為止,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的網絡平臺還很有限,且規模不大,直播缺乏系統規劃和包裝,展現出的是小而散的直播,因此,社會影響力還有待繼續開發。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的整體氣氛沒有形成,各大平臺各自為戰,缺少溝通互動,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起不了勢,傳播影響力起不來。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
2.內容廣度與深度不足
由于現在直播平臺大都秉承著“流量為王”的理念,非物遺產的直播更多的是挖掘未知領域,滿足觀眾獵奇心理,以此來換取流量。因此,節目組在選擇傳播內容時,大都戴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非物遺產。所以,更易被觀眾接受的傳統技藝和傳統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成為各大平臺的主要選材內容,加上各大平臺缺乏交流,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重復直播的內容同質化現象也時有發生,給原本就有限的直播資源帶來了浪費,并且也誤導了觀眾,限制了觀眾對非物遺產的認知。同時,直播過程偏重于技藝的展示,缺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的挖掘和表達,“重形式輕內涵”的現象很常見。在有限的直播時間內,通過直播傳遞的信息大都是淺層次的初級知識,不能為觀眾提供對非物遺產進行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的闡述。
3.受眾范圍有限
當前人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接受度有限,關注人群也僅限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部分人群,距離面向大眾、回歸大眾還有一定的距離。現階段各直播平臺應不斷創新非物遺產的直播形式,激發更多受眾群體的關注,在提升受眾用戶體驗上多下功夫,從而擴大傳播面,這是非物遺產未來能否更好延續的關鍵。
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打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傳播方式中傳播范圍和傳播影響力的限制,是一種很好的傳播方式。具體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實況轉播規模和數量的增長與實況轉播平臺的廣泛參與密切相關。各直播平臺在直播過程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直播內容重復的問題,結合自身特點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從不同角度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當直播節目流行時,可以在原始節目的基礎上開播第二季節目,用連續不斷的播出新內容,來培養觀眾持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情。與此同時,更好的宣傳和更全面的計劃,也是影響觀眾愿意了解并持續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的關鍵。此外,現場直播平臺應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舉辦一些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場直播活動,以增強現場直播的影響力,形成交流的共同力量。
在直播內容的選擇上,不應僅限于某幾種。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傳統音樂、舞蹈、體育、醫學和民間節日,也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直播的條件,應放在世界知名的直播屏幕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力或實用價值。其藝術表現形式足以吸引大家的關注,同時,多樣化的內容表現也有助于用戶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活內容必須具有深度的內涵,并且必須善于挖掘和發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故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展示和背景介紹,更是對歷史的還原。網絡直播的方式,可以讓觀眾更加真實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面對面的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能直接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非物遺產的傳播形式會直接影響其傳播效果。在未來的直播過程中,各直播平臺可以適當借鑒相關文化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學習其傳播方式,并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直播中,比如邀請娛樂明星擔任主持人,在流行的“故宮博物院”節目和名人演繹的歷史文化故事中,這樣可以更好地利用知名人士的影響力,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此外,對于民間傳說、民間節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這些故事也可以拿來作為佐證。靜態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后,將以更加生動的形式呈現給觀眾,這不僅激發了觀眾的興趣,也更具吸引力。同時,可以利用網絡直播互動性強這個特點,多增加一些互動環節,選擇獲獎用戶進行現場連線或贈送物品,從而增強用戶的體驗度和參與度。
網絡直播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提供了良好機遇,以網絡直播的形式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將是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重要手段,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