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袁仕良,王麗琴,段利琴,楊學東,茶菊青,楊德良
(1.大理州植保植檢站,云南 大理 671000;2.祥云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祥云 672100;3.巍山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巍山 672400;4.洱源縣植保植檢站,云南 洱源 671200;5.大理市植保植檢站,云南 大理 671000)
大理州地處云南省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地處低緯高原,2020年平均氣溫16.8℃,年平均降水791 mm,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蠶豆是大理州重要的小春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2.7萬hm2。目前大理州蠶豆已由過去傳統的以收干籽粒為主發展為以收鮮豆莢為主,成為蔬菜作物,形成了規模大、上檔次的新的農業支柱產業,總產值突破12億元,農民增產增收效益極為顯著。
蠶豆銹病是蠶豆生產上的一種常見病害,通過氣流傳播,在大理州小春作物蠶豆上不同程度發生,常年發生0.5萬hm2左右,嚴重時葉片、莖桿和豆莢上銹菌孢子堆密布,葉片干枯早衰,葉片光合作用減弱,養分輸送不足,豆莢飽滿度和外觀受到影響,對蠶豆產量、質量造成嚴重損失。2020年蠶豆銹病在大理州巍山縣、祥云縣、大理市、洱源縣等區域重發生,筆者分析了2020年大理州銹病重發生原因,以期為提高蠶豆銹病綜合治理水平、保障蠶豆產業健康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蠶豆銹病是一種由蠶豆單胞銹菌[Uromyces fabae(Pers.)de Barv]所引起的一種世界性真菌病害。蠶豆銹病能使葉片、莖桿及豆莢發病,但是以葉片最為嚴重。葉片感病最初產生黃綠色斑點,后顏色逐漸加深,呈黃褐色或銹褐色,斑點擴大并隆起,呈現黃褐色皰斑,即夏孢子堆,外圍常有黃色暈圈,成熟后皰斑破裂散出大量紅褐色粉末。發病后期,夏孢子堆轉變為紫黑色的冬孢子堆。病斑常在葉片上密集,連合成斑塊,易造成葉片焦枯脫落,嚴重時植株莖桿、豆莢上也密布銹菌孢子堆。植株下部的莖葉發病早且重[1]。
蠶豆單胞銹菌喜溫暖潮濕,氣溫14~24℃,適于孢子發芽和侵染,病害易流行。低洼積水、土質粘重、生長茂密、通透性差、田塊銹病發病重[1]。
筆者在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的調查結果表明,2019年夏糧作物蠶豆田間銹病始見時間為2019年2月27日。2020年夏糧作物蠶豆田間銹病始見時間為2019年11月13日,比2019年提前3個月。蠶豆銹病始見期提前,初侵染菌源累積時間長、數量大,有利于病害流行。
2020年,蠶豆銹病在大理州蠶豆種植區普遍發生,累計發生面積1萬hm2,占全州蠶豆播種面積的34.54%,在巍山、祥云、大理、洱源等縣(市)局部區域重發生。經田間調查結果顯示,祥云縣沙龍鎮、云南驛鎮前茬作物為水稻的蠶豆田塊局部偏重發生,平均病株率65%,平均病葉率30%,平均病情指數11.5。巍山縣蠶豆銹病病田率90%以上,病株率95%以上,發病部位已至頂部2~3臺葉,嚴重田塊病葉病情指數達62.9。大理市上關鎮、喜洲鎮局部田塊重發生,病株率100%,平均病葉率56.89%,平均病情指數27.84。大理市灣橋鎮部分地下水位低,田間濕度大,疏于田間管理的部分田塊重發生,病株率100%,病葉率100%,病情指數高達83.23,田間植株葉片、莖桿密布銹菌孢子,中下部葉片干枯脫落,豆莢顏色變黑、干癟,密布銹菌孢子。洱源縣右所鎮、鄧川鎮部分田塊病株率100%,病葉率62.7%~76.9%、病情指數23.48~39.42。
按照洱海保護及綠色生產的要求,大理州立足本地實際,優化作物布局,突出鮮食蠶豆優勢,2020年全州種植蠶豆2.88萬hm2,比2019年增3.25%,比2018年增3.47%,種植面積逐年增大,主要分布在祥云、巍山等縣的壩區及大理、洱源洱海流域,集中連片種植,使得蠶豆銹病近距離、大面積侵染及傳播。
2020年蠶豆生產期間(10月—翌年3月),大理州氣溫較常年略高至偏高,降雨量較常年偏多,降雨日數及大風日數多,溫暖潮濕氣候條件加速了蠶豆銹病大范圍擴散蔓延,造成2020年蠶豆主產區蠶豆銹病普遍發生,局部區域重發生。
2020年2—3月,大理州蠶豆生育期大多數處于現蕾期至幼莢期,立春后當地氣溫回升快,大風日數多,是蠶豆銹病發生危害及擴散蔓延的高峰時期。受新冠疫情影響,廣大農戶居家減少了外出及田間勞作,田間作物疏于管理,蠶豆銹病未得到及時防治,病害發生發展迅速,致使2020年大理州蠶豆銹病在蠶豆種植區普遍發生,局部區域偏重發生。
蠶豆銹病是蠶豆生產上最常見的病害之一,重發生時對蠶豆產量和品質影響較大,其致病機理、流行規律、綜合防控技術等方面已有許多研究,如2019年郭增鵬等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單作還是間作,施氮對蠶豆產量均無顯著影響,但施氮增加了蠶豆銹病的發病率和病情指數[2]。但是隨著氣候變化、種植業結構調整及品種更替,病蟲害發生規律也相應發生改變,在弄清本地區蠶豆銹病流行規律的基礎上,選育和推廣適宜本地的抗病品種,科學管理肥水,在關鍵時期開展病害防治,多措并舉保障蠶豆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1)大面積推廣種植適宜本地的優質、高產抗銹良種,如鳳豆十六號,適時播種,防止冬前發病,減少田間病原基數。
(2)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地下水位高或低洼田塊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有效防止蠶豆銹病大范圍擴散蔓延。
(3)做好田間蠶豆銹病發生動態監測,在蠶豆銹病發病初期及擴散蔓延高峰期等關鍵時期及時進行防治,可選用10%己唑醇、10%苯醚甲環唑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10 d左右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