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肖肖 崔曉艷(青島黃海學院)
2015 年5 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旨在推動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不斷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使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該行動綱領指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是結構調整,通過推動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促進傳統制造產業的改造提升,使制造業企業之間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產業集群,從而提升制造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十四五”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的階段,在構建“國際國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下,制造業也將從規模化發展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如何創新企業發展模式進行服務化的轉變,以及如何通過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提升,將是制造業企業面臨的重大變革。
制造業企業服務化是指僅提供產品的傳統“生產型制造”企業轉變為既提供產品又提供相關服務的“服務型制造”企業。這一轉變既是企業制造模式的轉變,也是服務和運營模式的轉變。
制造業企業通過進行服務化轉變,使企業的價值鏈得到延伸。通過提供與產品相關的服務,使得企業能夠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具有差異化、定制化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個性化以及情感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這種深度的服務使得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和穩定。在此過程中,制造業企業既是產品的供應者,也是方案的提供者和問題的解決者,多重身份的兼具使企業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優勢。
制造業企業服務化對傳統制造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的核心仍是產品本身,這就要求制造業企業具備較高的技術創新、產品設計和產品制造能力;另一方面,與其產品相配套,該類企業需要構建新型銷售和服務渠道,具備較高的渠道建設、運營和產品服務能力?;谏鲜鰞蓚€方面的要求,制造業企業可以選擇在企業內部進行業務、部門的擴展以及人員配置,也可以選擇從企業外部尋求合作,以實現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的轉變。
在制造業企業內部進行服務化轉變,意味著企業要向不熟悉和不擅長的領域進行發展,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可能會在大量增加成本的同時,收益甚微甚至產生虧損,導致其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因此,在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的過程中,在企業內部,宜采用“輕資產、重方法”以及“由點及面”的轉型模式,圍繞產品本身,通過產品升級和技術革新,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方法,創新產品特性、營銷模式和產品服務模式等內容,逐步實現制造業企業服務化轉型。
制造業企業進行服務化轉變的第一步是獲取客戶的服務需求,了解客戶對于產品的使用和反饋情況,這是制造業企業進一步為客戶提供產品增值服務的依據和切入點。通過搭建大數據平臺,獲取客戶對于產品使用的相關信息和數據,并通過對數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功能與服務。
通過搭建數據平臺,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制造業企業和客戶之間即生產端與消費端之間的距離,通過信息與知識的分享,減少了供給端與需求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收集、分析和利用相關數據和信息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制造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為客戶提供相關服務的同時,擴展企業的業務范圍,逐步實現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化的轉變。
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的核心仍是產品本身,是制造業企業圍繞產品制造進行一系列的業務拓展或服務升級,是由制造1.0到制造2.0 版本的轉型,而不是單純地從制造業務模式轉型為服務模式。因此,如何對企業的產品進行技術、設計、功能或包裝等的創新,是制造業企業向服務化轉型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在信息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背景下,制造業企業在為客戶提供相關服務的過程中,通過充分挖掘和搜集客戶對產品的反饋信息,并將客戶的需求和想法進一步傳遞到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制造階段,通過對產品的創新和升級使客戶的需求得到體現,這無疑是將客戶納入了企業內部的創新和設計過程,使制造業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也使企業的產品更具創新性和競爭力。
圍繞企業產品進行的服務化升級,需要制造業企業在提升產品競爭力的同時,創新產品營銷模式,運用粉絲效應、口碑營銷等新型營銷模式,增強客戶和企業之間的互動。這種產品營銷模式的實現,需要制造業企業對互聯網平臺進行充分利用,拓寬企業的營銷渠道,充分發揮線上營銷優勢,建立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結。
以制造業企業的制造業務為核心,圍繞企業的產品向其上下游進行業務延伸,從產品設計、產品制造、產品銷售、產品服務到解決方案提供,逐漸進行業務滲透,拓展企業業務范圍,逐步完成服務化轉型。在此過程中,產品制造與服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產品的質量和創新性是提供產品服務的基礎和前提,不依托優質產品,服務也就無從談起;而產品服務與產品解決方案的提供又進一步促進了產品的制造和銷售,提升了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和客戶的穩定性。因此,實現產品制造與產品服務的高度融合與相互促進,是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路徑。
基于控制成本和風險以及專業化分工的考慮,制造業企業也可以選擇與其他企業或主體進行合作,以進行服務化轉型。
制造業企業通過服務化轉型升級,其經營的重點從“生產”轉變為“生產+服務”模式。其中,服務模塊作為新的運營點,可以借助于其他專業的外包企業完成,該服務模塊的外包,主要是指產品服務渠道的外包,通過與專業化的渠道運營商合作,豐富產品的服務提供形式,完善制造業企業的服務渠道,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將服務模塊進行外包,可以將客戶的需求納入制造體系,促進企業產品與客戶需求的融合,從而推進制造業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
在制造業企業服務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其產品和服務不是割裂的兩個環節,而是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的關系。通過與其他品牌進行合作,賦予企業產品文化和情感內涵,從而提升企業產品的內在價值和附加值,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和對客戶的黏著力。
對企業產品文化和情感內涵的延伸,一方面提高了制造業企業產品設計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賦予了企業產品差異化、個性化和定制化的特點,為后續向客戶提供產品相關服務打下了良好基礎。制造業企業與品牌方的合作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①與品牌設計師合作。在產品的研發和設計環節,通過與品牌設計師進行合作,提升產品的創新性;②進行品牌聯名合作。推出產品的品牌聯名款,賦予產品新的文化內涵,吸引更多的客戶群體。
制造業企業服務化的轉型升級,不是新業務、新項目的開發,而是提高對產品服務的重視程度,通過優化產品服務過程,促進產品制造本身。因此,從制造業企業外部尋求合作伙伴,實現服務化的轉型升級,本質上是對供應鏈上不同環節的公司進行協同,提高供應鏈整體運作效率和運營效益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制造業企業由供應鏈的其中一個環節轉變為整個產品供應鏈的核心環節和供應鏈行為的組織者,其地位得以提升。
以產品制造企業作為核心,采用互聯網、區塊鏈等信息處理和共享技術,使供應鏈上的企業進行更為高效、即時溝通,促進企業之間的信息、資源共享和商業行為的協同、配合,這將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有效減少供應鏈內部的競爭和消耗,避免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供應鏈整體效率低下的情況,提高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在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的同時為企業自身帶來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