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乙文(海南省委宣傳部)
信息化作為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各個行業領域都要在發展浪潮之下對自己的角色作出重新定位。早在《國家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就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檔案資源存量數字化,且2016 年召開的全國檔案局長館長會上,也提到了檔案信息化發展戰略與檔案信息化建設要求。對如何借助互聯網實現檔案信息資源的共享,利用最大限度發揮內涵和價值,才能成為今后工作的主要方向。
檔案的數字化應用在保存和管理方面進行了重要突破,拓展了檔案利用的價值和工作內涵。在拓展使用范圍的前提下,可以讓檔案突破現有的“信息孤島”,并且讓更多人了解到檔案內容和檔案管理工作的新內涵。特別是在檔案管理部門制定管理制度后,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讓檔案面向大眾開放,以虛擬化展示的方式將內容全部展現在人們眼前。
數字信息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加速了中國數字經濟的落地和實質化發展。在數字經濟的沖擊下,文件的生命周期理論再次受到考驗,檔案管理工作在經濟時代下有著新內涵,不僅要具備管理功能,還要具備控制功能,加速電子經濟事務的規范化管理。
一直以來,傳統的檔案管理以紙質檔案為主,紙質檔案本身易受潮,影響紙張使用壽命,導致文字模糊、破損等現象,在長期保存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外部損傷風險,且這種損傷通常是不可逆的。一旦出現檔案問題,不僅會導致重要信息丟失,同時也會給今后的檔案管理工作帶來新困難。在用傳統物理手段修復中,可以制作紙質檔案的數字化副本,通過數字化副本應用來減少原件受損情況,有效延長檔案的利用時間。對于一些已經破損的紙質檔案,也可以借助數字圖像等關鍵技術展開修復,使檔案內容恢復應有價值。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可以讓檔案部門在管理模式上發生改變,通過建立數據庫或紙質檔案數字化轉存的方式,能夠讓原有的檔案信息資源得到綜合整理,提升檔案部門的協同效率和管控水準。例如2019 年國家檔案局同財政部、商務部、國家稅收總局啟動了電子發票電子化報銷入賬與歸檔試點工作,這樣一來全流程管理成本下降明顯,為電子發票的規范管理提供了示范要求。在今后的經濟活動中,檔案管理還可以在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下,實現對紙質檔案內容的信息深化與拓展,通過數字化手段將事后管理轉變為前端控制。
基于信息資源展開的公共服務本質上是一種市場化產品,在了解用戶的個性需求定位后,才能實現檔案管理模式的深度轉型,將各類數字化資源進行有效應用,打造綜合服務交互平臺和業務服務平臺,完成數據接收和內容管理等多個方面的服務功能。
經過長期的數字化工作,檔案部門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紙質檔案數字化資源,實現了狹義概念下的數字化管理。從今后的發展目標來看,會借助數字化技術開展對紙質檔案的開放鑒定工作,明確檔案數據開放細則并增加數字化紙質檔案的種類。
檔案工作要向前延伸,就需要做好前端控制,轉變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在數字經濟環境下進行業務拓展,讓檔案管理部門朝著規范化的方向而轉變,為經濟活動提供信息支持,社會大眾作為檔案部門的主要服務對象,需要將大眾需求作為檔案工作的出發點,建立服務型機構,并完善紙質檔案的數據庫建設工作,實現紙質檔案數字化分步實施和數字化成果的集中利用,保障信息的有序化增長和資源的共享應用,力求為提升檔案數字化的效率與質量做出有益的嘗試,為數字化實踐提供助力。
基于全國范圍來看,實現紙質檔案的數字化無疑是一項相對復雜的系統工程,因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實現這一過程的難度較大,需要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推進紙質檔案數字化工作開展。早在2002 年,國家檔案局就發布了《全國檔案信息化建設實施綱要》,并且對檔案信息化建設進行了綜合戰略布局。時至今日,我國紙質檔案的數字化管理已經開展了20 年,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目標在于平衡不同地區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要求。紙質檔案數字化的開展需要建立在數字加工體系基礎之上,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力資源管理等,這些都會給財政預算和數字化成果轉化帶來新的壓力。因此,檔案部門會積極爭取數字化專項資金,以滿足發展過程的實際需求,并著力培養檔案數字化人才,做好檔案的前端管理工作。必要時還應該開展各項社會實踐,豐富現有的檔案資源,為數字化工作的有序開展打好基礎。
從長遠看,通過服務形式的改進,促進紙質檔案數字化是未來檔案館管理建設的主流方向,檔案部門會對檔案服務企業起到應有的監管責任,必要時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到檔案數字化進程中,為檔案部門職能轉變提出發展方向。例如,從監管的角度看,檔案服務企業會通過部門備案來確定責任與數字化成果檢驗標準,重點提升數字化檔案應用效率。檔案管理部門也會制定相應流程,以便于確定企業在數字化過程當中的工作職責。雖然現階段檔案服務處于產業發展的關鍵階段,但如果能夠實現檔案服務企業和檔案部門的優勢互補,就能進一步促進檔案事業發展。
在進行檔案管理的過程中,數字化人員會進行檔案掃描等工作,將各項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具體是在檔案掃描之前會檢查紙質檔案的頁碼與卷內目錄是否相同,確定不存在編寫錯誤之后逐頁進行掃描,然后對掃描后的數字圖像和紙質檔案進行核對,確保每個檔案的編頁與原有的紙質檔案保持一致。
今后的檔案管理工作要完成從檔案室向檔案局、檔案館、檔案室三合一的轉變,加快推進檔案數字化工作,建立健全數據共享應用體系,充分發揮檔案數據在經濟建設和業務流程方面的支撐作用,項目實施環節,實現全生命周期管理,支撐區域數字經濟發展。
總體而言,檔案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涵蓋了檔案工作各個方面的業務要求,檔案標準要有效實施并真正落實就需要提升系統的整體水平,實現與現有業務系統和辦公系統的無縫集成,在保障系統綜合能力的過程中,推廣檔案資源的深度利用。
基于服務內容的信息反饋機制,可以對檔案館現存資源的結構進行調整,充分發揮資源的經濟效益,將未來資源服務模式轉換為信息推送模式。與此同時,知識管理服務模式將成為檔案館的發展趨勢,借助數字管理系統和數字資源平臺為依托,讓每一名用戶都成為知識經濟綜合體當中的重要節點。知識經濟時代下檔案館連接的眾多用戶群體,不僅能夠充實基礎資源庫,還能完成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充分發揮社會效益。
數字化負責人員需要嚴格按照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要求,對掃描處理后的圖像進行檢查、存儲和備份,對于完成的數據內容要確定建設單位和項目名稱等關鍵信息。要想完成這項工作,需要重點提高檔案人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借助檔案化信息知識來更新原有的內容結構,做好重點知識的更新和消化,學會利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進行存儲和開發利用。知識經濟時代下,我們要做好檔案信息資源的合理推送,關注信息的經濟價值定位,以個性化服務模式在互聯網時代下實現豐富多彩的自主資源利用,從而節約檔案信息服務成本。與此同時,應處理好檔案館用戶需求和服務模式設計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檔案本身的知識或對應的信息價值,都可以帶來潛在的經濟效益。以會計學的視角作出判斷,借助數字手段展開資產管理,能反映出檔案的真實價值。
科學管理已經成為檔案工作者需要履行的職責,而現代化技術迅猛發展,讓數字化檔案的挖掘潛在價值變得更高,實現檔案的數字化技術運營已經成為今后工作的主要趨勢。因此,我們需要建立并完善電子檔案在各個方面的利用價值,順應時代和技術發展潮流,強化科學管理手段,使其在現代檔案與管理過程中發揮更加穩定的作用。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數字化成果為更多人提供優質服務,實現檔案館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