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九臺區特殊教育學校 李 宏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在殘疾人就業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特別是國家規定企業按比例接收殘疾人就業,促使殘疾人就業得到了保障。但智力障礙學生在殘疾人中是一個更為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智力水平明顯低于其他類別殘疾人,導致其就業率與其他殘疾類別相比低很多。本文就如何培養智力障礙學生職業技能,幫助他們獲得一技之長,實現自食其力,從而真正融入社會,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為相關人員提供一些幫助。
在課程設置方面,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職業課程設置尚處于自發狀態,沒有國家統編教材。各校開設的職業課程更是“五花八門”,課程的設置大多是根據本校實際情況以及以往經驗進行的探索性教學。因此,根本沒有形成正規的課程體系。在教材選擇方面,目前學校普遍使用普通職業學校教材或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但隨著課程的有效推進,這些教材凸顯出內容不全面、學段銜接不緊密等各種問題。作為教育者,我們要認真研讀并落實國家特殊教育職業課程設置標準,要以特殊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結合學校、學生和市場實際,認真研究編寫切實可行的職業教育教材,如家政、烘焙、烹飪、飾品制作、種植等課程,盡量做到規范、系統、實用。
俗話說:名師方能出高徒。就是說沒有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就不會有高質量的學生。現在國內特殊教育學校,尤其是省會以下特殊教育學校,都呈現出職業課師資力量短缺的情況。職業課教師多是從語文、數學課的教師“轉業”到職業班,大部分都是“現學現賣”,職業課教學質量不高。為此,要想使學生掌握專業的職業技能,一是要保證教師隊伍的職業素養,在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特教專業要開設一定比例的職業技術專業課,培養專業教師,保證師資供給;二是對現任職業技術課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保障職業教育教師隊伍質量。
現如今,特殊教育學校職業課程內容多符合高年段且輕度智力障礙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身心發展規律,而低中年段及中重度智力障礙學生沒有接觸職業課,這就導致職業課課程內容沒有過渡和銜接,學生進入高年段以后,對于職業課程一切從零學起,對職業課程接受較慢,學習效果不理想。為此,職業課教育的課程設置必須向縱向延伸,要以“培養殘疾人獲得職業技能,提供其謀生手段”為首要目標,打破只有高年級學習三年職業課的安排。在低年級滲透性地開設生活自理課,中年級開設勞動課,高年級開設職業課,畢業延續兩年在校實踐,使職業教育貫穿始終。這樣就形成了低中年級打基礎、高年級學技術、畢業后再鞏固的教學模式,確保智力障礙學生職業技能真正掌握,為其融于社會奠定良好基礎。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模式大多以“校內學習—校外實踐”的模式為主。由于智力障礙學生身心發展較遲滯、適應環境能力不足、接受理解能力較差等,智力障礙學生從校內學習直接過渡到校外實踐跨越性較大,常常出現許多問題,從而影響其職業技能的應用。因此,應在校內增加實踐環節,形成“校內學習+實踐—校外實踐”的新模式,課上課下緊密銜接,學生掌握一定基本技能后,再到工廠或相關企業實習,會提升其職業技術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為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由于規模和師資局限,多數特殊教育學校存在實習場地不足、設備短缺以及學生實踐操作機會受限等問題。再加之智力障礙學生自身感知覺速度慢、注意范圍狹窄、注意分配困難、識記速度慢以及記憶容量小且保持性較差等特點,學生對所學理論方法遺忘較快,教學效果常常大打折扣。而個體企業接納智力障礙學生多數抱有免稅的想法,所以智力障礙學生即使被接納也得不到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理論和實踐脫節,使得職業技能掌握效果事倍功半。那么,如何破解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的發展瓶頸呢?
在長春市政府和九臺區政府的支持下,九臺區特殊教育學校與區民營企業——善滿家園實行融合辦學。善滿家園是九臺區較大規模民營企業,經營項目有餐飲業、服務業、食品加工、手工藝品制作等,此企業吸納了很多殘疾人,并且對殘疾人職工有專人管理。我校充分利用這一有利資源,和他們簽訂了合作契約,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學校的空余教室,供善滿家園作為其企業員工和我校學生的實踐場地,他們購買設備,聘請實踐指導教師,學生在學校學習職業技術理論知識,課后及時到企業實踐操作練習,課上課下同步。政府負責政策和資金支持,這樣就保證了理論和實踐的充分銜接,使得學生有足夠的動手操作機會。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得我校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現在,多數學生能獨立制作面包、餅干等食品,給工藝品涂色、小飾品制作、賓館整理房間等,得到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認可。這種融合辦學模式使我校辦學質量躍上新臺階,推動了我區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
通過探索和實踐,我們發現只有當個人生態、學校生態、家庭生態、社會生態這四個層面之間彼此協調與融洽,特殊教育學校的職業教育模式才能正常運轉,才能向前發展。
現如今,我們國家各行各業突飛猛進,綜合國力已躍居世界領先地位。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特殊教育事業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殘疾人就業條例》等。國家撥付資金支持發展特殊教育,新建改建校舍、配備標準化設備,使得特殊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就殘疾人就業政策落實上,還應加大力度,要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把接納殘疾人就業與企業發展升級掛鉤,保證殘疾人崗位數額,實現殘疾人的人生價值。
為了保證智力障礙者能順利上崗,相關企業應設置專門的實習基地,專人管理。學生在學校畢業后,先到實習基地進行崗前對口培訓,使得學校的職業教育技術學習與企業實際工作有力銜接,使學生走出學校和社會有機融合,技術掌握熟練后順利上崗。
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技術教育的成效顯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能否順利實現就業。由于智力障礙決定其不可能自主擇業,目前就業形式不是依托政府按照國家政策法規幫助安置就業,就是學校與企業溝通推薦就業。在這兩種形式就業的基礎上,如果企業按照國家吸納殘疾人規定,根據自己需要能到學校選擇學生或企業之間互相推薦,就能確保殘疾孩子的就業率。
職業課對于在職任課教師而言,是一個新的領域,教師往往出現職業倦怠的現象。智力障礙學生由于自身的缺陷,在學習過程中連最基本的操作都要重復無數次,這就導致職業課教師成就感和幸福感偏低。因此,學校要將職業課納入學校考評的各個方面中去,對承擔職業課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福利待遇。同時,在職稱評定或班主任聘用中要將此項作為考評因素。這樣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到職業課中來,使職業課獲得長足發展。
總而言之,強化智力障礙學生的職業技能,真正使其實現自食其力,幫助無數特殊家庭重拾希望,就要更好地推進特殊教育學校職業教育的發展,使職業技術教育落地生根,發揮其應有之義。